读《了不起的我》

湘之道

<p class="ql-block">《了不起的我》书中的精髓:爱和期待促使我们改变,不同关系会塑造出不同的自我。</p><p class="ql-block">《了不起的我》的副标题是自我发展心理学,在现在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自我发展来获得更好的生活,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改变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人生课题,小到早睡早起、按时吃饭,大到换职业、换城市生活,我们想改变很多,但大多改变从未开始,因为我们总觉得环境难以控制,世界充斥着不公平和敌意,自己无法改变家庭和过去……它们让我们没有选择,没办法开始改变,可真的是这样吗?</p><p class="ql-block">《了不起的我》的作者陈海贤是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曾在浙江大学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很受学生的欢迎,现在是阿里巴巴商学院特聘教授,也是一名著名的心理咨询师。在《了不起的我》这本书中,陈海贤融合了多个心理学流派的理论,结合他13年心理咨询的经验及思考,带领读者一步步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开始改变,实现自我发展。</p><p class="ql-block">陈海贤认为每个人在改变这件事情上,其实一直都有选择。当你告诉自己你不行的时候,你就已经做了认为自己不行的选择;当你待在一个没什么前途的公司时,你也已经做了选择;当你用拖延躲避工作压力时,你同样做了选择。你为自己不改变的选择所找的所有借口,没钱、没时间、太麻烦、不值得……它们统统都是你的选择。甚至连你告诉自己“我没有选择”,这也是你的选择。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p><p class="ql-block">意识到关于改变,你其实是有选择的,这是我们开始改变的前提。来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如何让改变自然发生;第二部分是如何区分有效与无效的改变;第三部分是关系如何塑造自我。</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如何让改变自然发生?</p><p class="ql-block">你记不记得,以前有过一个禁烟广告,广告上画着两片黑漆漆的肺,还被香烟烧出了大大的窟窿,这个广告看着很恶心,也很吓人,可很多抽烟的人看到后依旧抽烟,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的人吸烟就是为了减压,可这个广告使吸烟的人们感到更加地焦虑、有压力,反而更想抽根烟来压压惊了。</p><p class="ql-block">焦虑、恐惧、内疚的情绪并不会促使我们改变,只会让我们焦虑烦躁地在原地打转,而且内疚和自责还会让我们觉得自己懒惰、一事无成,进而破罐子破摔。如果你都已经把自己骂得士气低落了,那你怎么可能会有勇气和力量去改变呢?</p><p class="ql-block">那我们应该怎样让改变自然发生呢?陈海贤曾遇到一个总是跟同期同事做比较的女孩,她总是觉得同事很聪明,而自己很差,经常很焦虑、内疚自己怎么做不到更好,怎么就不能更努力些。她很讨厌这种状态,可怎么都改变不了这种状态。在咨询过程中,陈海贤逐渐了解到女孩是在机关大院长大的,同龄的还有另外两个小女孩。三个孩子的妈妈经常会聚在一起讨论孩子,而她的妈妈好胜心又很强。小时候她曾在钢琴课上弹错了几个音,而钢琴课三个孩子都学,三个妈妈也都在场。于是在回家的路上,妈妈就自己骑着自行车往前走,女孩记得那天天很冷,她一边哭,一边在后面追着妈妈。</p><p class="ql-block">从那以后,女孩特别害怕去学钢琴,她越来越觉得,这三个妈妈就像三个将军在那边指挥坐镇。她们像是三个小兵,在前面战战兢兢地奋力杀敌。虽然女孩并不想上战场,可长大后,女孩又让自己参加到与同期同事比较的战争中。</p><p class="ql-block">在咨询过程中,女孩逐渐明白了,这么多的焦虑、内疚她并不需要,这些只是她妈妈的需要,她终于理解了自己想要比较的根源。之后每次女孩想要跟同事比较的时候,她都会跟自己说:不要再参加这个愚蠢的战争了。或许,之前她也和自己这样说过,但现在了解了自己的思考模式后,再次说这句话的时候,她不再内疚、焦虑,而是充满对自己的爱和期待,也终于慢慢地改变了。</p><p class="ql-block">你是怎么看待自己的呢?想要改变的时候,你对自己是厌恶和憎恨,还是怀着爱和期待呢?</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如何区分有效与无效的改变?</p><p class="ql-block">陈海贤有一个朋友,在大学时期的某段时间,曾陷入了一种刨根问底的思想状态,他想:为什么要学英语?为什么要工作赚钱?为什么……过度的思考使得他做任何选择都很犹豫,心情也很糟,因为他总是想在源头上能把事情想清楚。</p><p class="ql-block">他想改变,于是他跟父母讨论解决方法,他的妈妈建议他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做选择,他觉得很实用,可开始改变后,却发现自己又开始思考 “我的价值观是什么?这个价值观合理不合理呢?”</p><p class="ql-block">之后,他的爸爸跟他说,许多人根据常识来生活,可他会用理性去思考,不被常识蒙蔽,这是审视世界的好习惯,虽然费点时间和精力,却是很值得的,将来对他一定有用。</p><p class="ql-block">他很认同他爸爸的话,后来虽然他还会思考和纠结一些问题,但却不再处处都尝试改变了,结果他想的反而没那么多了,而且心情也好起来了。</p><p class="ql-block">改变是否有效,需要看你做出的改变,是否改善了你的状况,或者有没有让你变得更糟。他妈妈的建议虽然促使他做出了改变,但他的状况并没有变化,这就是无效改变。而他爸爸把他想要改变的问题,变成了一种不需要改变的资源,让他放下了自己的焦虑,促使他改变了 “他想要改变”这个想法,让他从无效的改变中解脱出来,这就是有效改变。</p><p class="ql-block">没有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都有着关系。</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关系如何塑造自我?</p><p class="ql-block">我们总说自己内向、自卑、自信、外向、努力、懒惰,可你也一定发现了内向的人在熟悉的朋友面前也很活泼,外向的人有时候也很沉默,自信的人也有没把握的时候。在不同的关系中,每个人的行为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行为塑造了不一样的你。我们所认为的性格,其实只是一段长期关系中的表现而已,这段长期关系塑造了这种性格的你。</p><p class="ql-block">美国有一位传奇的教师,叫马尔瓦·科林斯,她在犯罪和毒品横行的芝加哥贫民区附近,创立了西侧预备学校。这个学校专门招收被公立学校退学,被认为有问题的学生,在她的教育下,这些有问题的学生,很多都考进了大学,成了律师、医生、法官、教师。是不是很不可思议?马尔瓦·科林斯究竟做了什么,竟可以完全改变这些学生的人生轨迹?</p><p class="ql-block">马尔瓦·科林斯在西侧预备学校教育学生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很真诚地相信这些孩子是聪明的、独一无二的,不断激励他们,告诉他们:“我相信你,你可以做得更好。”她的这种行为为她和学生们塑造了一种新关系,这些孩子,从以前接受老师的批评,转变为受到老师的鼓励、赞美,从而使得这些孩子开始改变,努力学习,结果真的越做越好。</p> <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说了如何让改变自然发生。只有认识自己的思考方式,满怀爱和期待,才会让改变自然发生。</p><p class="ql-block">其次,我们说了如何区分有效与无效改变。改变是否有效,需要看你做出的改变,是否改善了你的状况。</p><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说了关系如何塑造自我。同一件事,不同的关系会促使人们产生不同的行为。</p> <p class="ql-block">2021年9月18日拍摄於新疆可可托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