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趁春光正好 访五七干校</font></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文图/周遊视界</font></h3> 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气象万千,春意盎然。迎接党的二十大,我们启航抒写新时代的“春天的故事”。<br><br> <p class="ql-block">草长莺飞二月天。协会赴沙洋五七干校开启“永葆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实践。</p><p class="ql-block">早晨8:00,大巴穿过金陵巷、海慧路,从象山大道进发。</p><p class="ql-block"><br></p> <font color="#9b9b9b">2015年沙洋第七届油菜花节 周遊视界 摄</font> <p class="ql-block">时逢花朝,家乡沙洋第十四届油菜花旅游节刚刚开幕一周。车行郊外,推窗眺望。沿途时见秦观《行香子》描绘的遍地精彩:“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又时感苏元瑛《花朝》表达的身心愉悦:“江头青放柳千条,知有东风送画桡。但喜二分春色到,百花生日是今朝。”</p><p class="ql-block"><br></p> 今天抵达的第一个目的地是建在沙洋县范家台目前基本保持原貌的财政部五七干校。我记不清到此参观有多少次了。每次来,我都要在大门前拍一张门楣上供着主席画像的干校全景照。<br><br> 我写小学毕业作文获得满分考入后港中学的那年,也就是1966年的5月7日,毛泽东 主 席批阅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写了一封信给时任 中央 军委 副主席 林 彪 (简称《五七指示》)。指示中,主席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也要批判资产阶级”。还指出:“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br>(参见《人民网》:《毛泽东发出<五.七指示>》<br>http://cpc.people.com.cn/GB/33837/2534812.html)<br><br><br><br> 五七干校讲解员向我们介绍:1969年2月下旬,全国人大、政协、八大民主党派、工商联、社会主义学院、中华职工教育社、统战部、外交部、财政部、二机部、三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农林部、石油部、铁道部、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024部队(总参)、274(总后)等中央部门和省革命委员会机关、省公检法、粮食厅、水利厅、林业厅、文联、长办、武锅、大桥工程局、武汉大学、湖北工学院、冶金学院、华中农学院等省直各单位陆续来到沙洋创办“五七干校”。下放到沙洋“五七干校”学习锻炼的干部及家属达2万余人。<br><br> 走进干校,迎面而来的是红墙上一幅幅毛主席语录。睹景思情,曾经的往事历历在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群众响应 毛主席的号召,办五七干校,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道路,学生学工、学农、学军,为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div><br>从12岁到17岁,再到22岁,从读初中高中到任民办教师,再到上师范,其间,除了读书,教书,耕田耙田赶耖,插秧割谷挑草头,挑水种菜做饭,样样农活和家务我都干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我父亲修建焦枝铁路受伤后留在荆门做扳道工,母亲去给大姐引小孩,小姐出嫁随小姐夫到炼油厂后,我还纺过棉纱织过土布,为3个弟妹缝纫过土衣裤。做民办教师的时候,还帮助李刚直(原在殷集公社朱店大队劳动后在市公安局工作)的爷爷徐惠泉老师在唐台大队收过鸡蛋,用家里喂养的黄牛拉板车到后港供销社打过货(进货,批购小商品)。我也曾自捕蟒蛇,用蛇皮箍过胡琴,用屋后菜园里的竹子自制过笛子,演奏出一曲曲现在看来可笑而当时特别悠扬唯美的湖乡牧歌和田园交响曲。<br><br> 1971年,后港区文教干事我的恩师陈坚先生派我去沙洋参加荆门县民歌创作学习班。那年,我刚从后港中学高中毕业,在唐台小学当民办教师,并负责帮大队小卖部的徐惠泉老师到后港街上去卖鸡蛋和进货。因为在后港中学读书时受陈坚老师的教育和影响,我开始学习写古诗词和新诗,陈老师便派我去参加民歌创作培训。在培训班我有幸认识了从武汉下放劳动的省歌剧团创作员瞿钢老师,赵荣章老师,还有荆门磷肥厂派去学习班学习的毛华部长(后来曾任荆门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身材精瘦戴一顶鸭舌帽的瞿钢老师回武汉后,成为中国作协作家,还被评为国家一级编剧。瞿老师曾给我寄过三本诗集,其中有一本是当时鼎鼎有名的工人诗人黄声笑创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诗集《挑山担海跟党走》。文艺界老前辈以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优秀作品,时时影响、启迪和鼓舞着我,给我留下深深的烙印,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至今我还能哼几句瞿钢老师创作的荆门民歌:“山茶花红艳艳,我到高山当社员,社员教我去插秧,我把希望插田间……”(大意)。同样戴鸭舌帽穿灰格子呢中长上装的赵荣章老师寄给我诗集时,还在扉页亲笔题字:“宝剑赠英雄,红粉送佳人。此之谓也。”对我的成长寄予厚望。<br>1974年,我被贫下中农推荐上华中工学院,当时,我做梦都想离开农村,去做一名教师或者记者,总之梦想将来有一天的工作是——手中握着的是笔杆子,不再是农民世世代代耕耙耖田赶牛的鞭杆子,加上推荐上大学的政策是“三来三去”(社来社去、厂来厂去、哪来哪去),我毅然决然放弃了上华工,被贫协主席定性为“不爱农村”“动机不纯”,限制一年推荐,直到1976年才被推荐到上沙洋师范,而第二年,全国就恢复了高考。那时的生活,苦吗?苦。累吗?累。悔吗?悔过,也不悔。因为我们从未叫过苦叫过累叫过悔。我们感到那时的生活很自在,有梦想,有目标,很幸福。天天都有谈笑声和歌声。也许这里面就深深蕴涵着我们现在时常挂在嘴边的“初心”。<br><br> 曾经两脚踩(shú)泥土,而今才能住高楼。我们青春时代的劳作、付出,小里说,是为了小家,为了脱贫,为了发家梦;往大里说,不就是为了国家,为了共同富裕,为了强国梦吗!重温誓词,我似乎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实践活动的真正内涵有了进一步领会。<br><br> 我国是农业大国,我们的先辈都是农民。我有时候会突发奇想,我们当今为何不恢复几所建于农村的五七干校,让我们党员干部、青年学生,更要让那些丧失信仰迷失初心贪婪奢腐的人去五七干校感受农村差距、体验农事艰辛、知晓农民不易呢!我真不知道我们党的个别官员们,常去寺庙求神拜佛,祷告饶恕罪过,祈求多财多福,保佑逃脱严惩,为何不常到农村去,到老百姓中间去,到五七干校去,到先贤英烈陵园去深刻<br>反省忏悔,接受洗礼,拾回初心,拯救灵魂?也许经常“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才会永葆农民的本色。</div><div>苏轼《题西林壁》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不知道我的感悟是否合乎时宜。<br></div> <font color="#9b9b9b">第八届沙洋油菜花节 周遊视界 摄</font> 上党课 <p class="ql-block">重温入党誓词</p> <p class="ql-block">参观红色荆南展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