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深戲

萧萧

<p class="ql-block">叙事读书会《如是深戲》_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浑浊之心,如坠云里雾里</p><p class="ql-block">止而光之, 照见真山真水 </p><p class="ql-block">(不纯静的心,就像坠落在云里和朦朦胧胧的雾里,模模糊糊,越想看清庐山真面目,越是看不清。我们停下来,静下心来,就可以看清楚哪是山哪是水。)</p><p class="ql-block">《自他换》</p><p class="ql-block">观自如他,观他如自</p><p class="ql-block">困在自执的死结,因此而打开</p><p class="ql-block"> 别人的事情就如同自己在做这件事, 学会换位思考, 假如我在做这件事(进入到当事人的角色位置上)我该如何更好的解决这个事 ?观察自己做的某件事情如同别人再做这件事,是不是人人都学会换位思考,相互理解,角色转换一下,自己心里固执的念头的死结因此而打开,是不是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我们能不能理解为世界上某些事情没有绝对的对和错。看你站在哪个角度上看问题。这让我不经想起了一句话,我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固然就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记得学叙事的时候是因为孩子的问题 跟着王老师燕妮老师一起学习父母课程,越往后学发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记得当时的问题是“我应该如何和父亲相处”(因为从小父亲和我的沟通方式让我很不理解)当时群里的小伙伴让我回去好好和父亲谈一谈 ……以前觉得没必要,错不在我。今天读到自他换,感触是比较深的,如果此刻我是父亲(我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看这个问题,结局会不会不一样?我很好奇结局会怎么不一样)我应该如何和孩子沟通这个问题,如何和孩子说。此刻父亲在身边,(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看和考虑问题)我该如何去和父亲沟通。。。。。。。当时,很不理解父亲的做法让自己很反感。今天读了自他换这个章节,瞬间就懂了,我没有站在父亲的角度上去理解父亲,没有学会换位思考。父亲也没站在我们的角度上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了到后面我们和父亲无话可说,他也觉得我和弟弟叛逆。语言不流动,爱就不会流动起来,导致后面我们的关系很不协调。父亲认为我们不听话,我们认为父亲不理解我们,双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都一直困在自己的死结里,</span>抑郁不得志。</p><p class="ql-block"> 自他换看似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其实不止如此,因此确实处在他的位置上,这才看到自身的荒漠,在荒漠一角找到绿洲,这绿洲竟是无比摇曳甘美,超乎想象。这段话就像打开我心灵的钥匙,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谋深远,在父亲的那个年代,我的母亲不在我们身边,一个大男人又当爹又当妈,就怕我和弟弟学坏,父亲没什么文化,所以才会唠叨,用暴力棍棒羞辱贬低我们代替教育。说话老是用反问句,这种语气让我和弟弟很不爽,处理事情的方式让我们接受不了。现在用自他换理念来看,父亲的出发点是好的,现在也可以体会到他的用心良苦。我认为让来访者做到自他换,很难。这需要来访者不断地学习,去认知,去改变对事物的态度。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王老师在给我做咨询的时候,我就做不到自他换)</p><p class="ql-block">《赋行》</p><p class="ql-block">心里状态纷然陈杂,虽逝者如斯,也可赋形与流行</p><p class="ql-block"> 人的心里状态是复杂多变的,我们可以给他们赋上形状,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有些心理状态不好描述,我们可以把它具体化,形象化。来访者提问题,咨询师就这个问题引导来访者给这个问题赋予具体的形状,比如什么形状,他是什么颜色,你对它是什么看法,什么感觉,它对于你(来访者)是好的还是坏的。让来访者找到更多的支线故事,引导来访者看到积极的一面,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希望。以此看清问题,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学叙事很长时间了,上次和王老师一起学习有点囫囵吞枣,一知半解。通过这次的读书,好像有点懂了,我也更喜欢叙事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