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谈心录》:一分明月一分书

风清杨

<p class="ql-block">三国这段历史时间不长,一般指公元220年——280年这60年的时间,广义的说,三国历史应该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董卓乱政开始至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终这九十多年的历史,三国历史也是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历史,三国历史的普及和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国时代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苏东坡的《赤壁怀古》中就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历史英雄人物历来都是文人墨客重点描写的对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关评论三国历史的大家随笔非常多,前些年百家讲坛的易中天的《品三国》火遍大江南北,前辈学者吕思勉的《三国史话》、陈迩冬先生的《闲话三分》、董每戡先生的《三国演义试论》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历史随笔观点新颖,论点详实,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历史人物及其历史事件,读来受益匪浅,大有收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对大师的历史随笔非常感兴趣,北京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大家小书》系列书籍,这套书出版的都是老一辈学者的作品,如孟超先生的《水浒英雄谱》初版于五十年代。这个系列我读过不少,有些作品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如吴小如的《古典小说漫稿》中的《从关羽祢衡的问题谈到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论水浒人物卢俊义》,孟超先生的《水浒英雄谱》等,现在看起来,书中的观点和时代相去甚远,这当然和作者生活的时代有关,但并不妨碍这些作品仍然是最优秀的历史随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近,又读了一本大家小书系列中的《三国谈心录》,作者为金性尧,当代古典文学家,上海古籍出版社主任,一代文史大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国谈心录》分为三个部分:</p><p class="ql-block">一、曹操心事,其中包括七个故事。二、三国风云,包含十九个故事。</p><p class="ql-block">三、绝代美女,包含七个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名叫《三国谈心录》,我想是书中第一部分所议论的故事都是曹操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心事吧,比如魏明帝生父之谜、 曹操难管家务事 、曹操的临终告白、 曹操的文才 、曹操为何杀杨修、 曹操杀孔融、 曹操与张绣的恩怨 等等,曹操历来被认为是奸臣,其实曹操是一个乱世的英雄。曹操也是人,曹操虽然雄才大略,但也记仇。建安九年,曹操破冀州,曹丕私纳袁绍的儿媳妇甄氏,孔融就在下面说怪话,以“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来讽刺曹家父子不讲礼仪。曹操因为孔融博学,听到这话以后以为史传中有这样的记载,于是请教孔融.没想到孔融来了一句“以今度古,想其然也”,明显的看不起曹操,所以,孔融的死也就成为了必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典故作者随手拈来,作者在此书中所论历史人物和事件,看似平常,却总能从细微处着墨,评论古今得失,别有一番味道。在三国风云中,关于诸葛亮斩马谡,东晋历史学家习凿齿在他的《汉晋春秋》中颇有非议,他认为诸葛亮明知蜀汉集团人才缺乏,杀有益之人,实在不是明智的选择,并由此得出结论,这是诸葛亮北伐不能取胜的原因之一。卢粥的《三国志集解》引何焯的评论<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魏延、吴壹辈皆蜀之宿将,亮不用为先锋而违众用谡,其心已不乐矣。今谡败而不诛,则此辈必必益哓哓,而后来者将有以借口,岂不惜一人而乱大事乎。”</span>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诸葛亮不杀马谡,魏延吴壹等人说闲话,认为习凿齿并不了解当时的情况。马谡该不该杀,我也写过一篇文章。但先生观察细致,有自己的见解。《蜀志•向朗传》中记载向朗藏匿了兵败的马谡,知情不报,<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亮恨之”</span>,先生认为此事不能确定,因为马谡逃亡,本传中为什么没有记载?就马谡的性格和人品看,尚不至此,这个评论非常有新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马谡传》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刘备临死的时候对诸葛亮说<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不谓然”,</span>《三国志集解》引朱瑞云<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刘备病危时,于托孤之外,不闻品一人,何以于马谡如此注意?诸葛亮一生谨慎,如果刘备有这样的话,诸葛亮肯定会详加审查,何至于亮不以为然?”</span>朱邦衡云<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当日托孤,事势危迫,宿将如子龙,时望如陈震、董和,不闻一及,马谡名位卑微,亦未显过失,先主何以预为叮嘱?</span>朱邦衡之辩甚是。由此得出结论,刘备给诸葛亮叮嘱的话是马谡被斩以后附会上去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余如貂蝉形象的蜕变、李夫人与李延年等文章皆有新意,读先生史论,如醍醐灌顶,让我受益良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开卷有益,历史学家杨之水女士评论先生的文字说<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先生之文,不以文采取胜,亦非以材料见长,最叫人喜欢的,是平和与通达,见解新奇,固亦文章之妙,但总以偶然得之为妙,平和通达却是文章的气象,要须磨砺功夫,乃臣境界,其实是极难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