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是首无言的歌

风聆梅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无意中听到这首 “天堂一定很美 ”的歌曲,让我萌生了今年的清明节写一篇怀念母亲的美篇文章,用以抒发自己24年来对已故母亲的思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时光如水,年华易逝,年复一年淡去了我多少记忆,却始终不忘对母亲的绵绵思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是一首令人潸然泪下的伤感歌曲,言语朴实,情感真挚,通俗易懂,它唱出了我此刻的心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音乐,开心时入耳、伤心时入心。快乐的时候,人们耳听的是音乐,难过的时候,触动心灵的是歌中的唱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故去的亲人需要的是我们一颗怀念的心。死亡不是真正的逝去,遗忘才是永恒的消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亲生于1929年,卒于1998年,终年69岁。母亲的一生,和许许多多中国的母亲一样,智慧坚强、勤劳能干、温柔贤淑、恪守礼法、相夫教子、持家有道,任劳任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看到这些泛黄的老照片,顿觉:伤感从中起, 悲泪哽在喉,慈母已远走,母女缘到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亲出生在山西省平定县城内,是家中的独女,姥爷经商,家境优越,儿时读过私塾,后来准备上护校时由于姥爷在石家庄做生意遭到日本人飞机轰炸去世而未能实现,后跟随姥姥来到太原谋生,十六岁和父亲结婚,十八岁诞下大哥。土改时由于母亲家境富裕被划为富农成份,从而让父母在文革中没有少挨批斗。善良懦弱的母亲一度成为造反派口中的富农婆,连带投靠她养老的姥姥也未能幸免。记得文革动乱时,造反派随意抄家,姥姥一些金银手饰都被造反派搜走。</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亲姓陈名“步沼”,记得当年我婆婆去世后,我代表母亲去祭拜(上礼),一个写一手好字的帐房先生在写下母亲的名字后抬头问我你外祖父是不是个读书人,我愣了一下说为什么问这个,他说“:“你妈妈的名字起的很有寓意,一个女孩子起这个名字,说明她出生在军阀混战举国动荡的民国时期,那时的老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家有饿死鬼路有冻死骨,生活的现实像跋涉在泥沼中一般,举步维艰”。哦,妈妈的名字是这样解读的,我如梦初醒,细思也的确如此。后来回去跟妈妈讲起,她笑笑说,别人也说过她的名字特殊,不像个女孩子的。是啊,人的名字,往往记载着他所处的时代烙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亲一生养育了五个子女(三男二女),母亲的爱就像一把大伞,在急风骤雨中为儿女们撑起一个温馨的港湾。她对子女不放纵,不溺爱,五个子女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个个都是岗位精英,敦厚正派、勤奋好学、心灵手巧、团结友爱、家庭幸福。母亲的一生,既平凡又伟大,她是我们兄妹五人一生中最该感恩的人。从我迄今为女为妻为母的生涯中深知:女性对一个家庭的重要不言而喻,作为妻子,不仅要支持丈夫的事业,作为母亲,还会影响孩子们未来的发展,不少优秀人才的童年都有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给予他们深刻的鼓励和引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亲生长在富贵人家,打小就心灵手巧,特别擅长女红,裁剪缝制衣服、编织各种毛活,做鞋綉花样样拿得起,除此以外,操持家务、烹调煮饭烧菜也是一把好手。六七十年代物质缺乏伙食单调,母亲也总是变着花样给我们调剂,山西人爱吃的各种面食也样样精通,母亲去世后整理家中的遗物,什么削面刀、剔尖板、抿格斗床等都被我保存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今家里还保存着母亲最爱的一台缝纫机,这台购买于1952年(距今已70年)伴随了母亲将近半个多世纪的上海产 “无敌牌 ” 缝纫机(样子很特别,是箱式的,合起来像个小柜子),价格不菲,在当年服装鞋袜床上用品缝缝补补自给自足的年代,给我们家立下了赫赫功劳,靠着它一家老小缝新补旧,承载着全家人的文明与体面,如今已成了值钱的古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妈妈这台缝纫机,不仅让我们全家受益,还造福了爸爸厂里的工人。刚下来长治时,妈妈的工作暂未安排好,就组织家属成立了缝纫组,带领几个心灵手巧的女工为职工们服务,做新衣补旧衣整天忙个不停,里面就属妈妈手最巧,量身裁剪都是她,衣服的口袋和袖子最难做也都是找她,有一段时间,家里的人络绎不绝,都是上门找妈妈做新衣服的,那个年代没有什么成衣可买,全是自己找裁缝做,记得有一年过年,妈妈给两个女婿各做了一件活里活面咖啡色绸缎面料的丝棉棉衣,把两个女婿高兴得乐颠乐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从1947到1960年,我们兄弟姐妹五人陆续出生,生活在条件相对优越的省城,在父母的呵护下幸福成长。1963年,父亲从省城调入长治工作,第二年,我们也在母亲的带领下和父亲团聚,从条件尚好的省城来到荒凉落后的小城,居住条件和周围环境的差异使我们有了很大的心理落差,从省城的楼房搬到平房,公用厕所又脏又远,商店离家很远,买趟东西步行来回得近两个小时,家属院和工厂的四周全是农田,里面散落着高低起伏的坟丘,吓得我们晚上睡觉光做噩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和妹妹被安排在工厂附近的一所农村小学读书,离家很远,而且要穿过大片的庄稼地。冬天的早晨上早自习,黑麻麻的走夜路吓死个人。教室是教堂改造的,阴森森透着凉气,同学们也都是些农家子弟,也听不懂他们说的方言,唉,那时候的我,內心真的非常难过,常常问妈妈我们还能回去吗?还能回去吗?真的回不去了,幼小的心灵哪里懂得,命运的安排有时是无法选择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接下来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我们家的噩梦也就此展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十年动乱曾带给我家两代人一生中难以言说的痛。人格受辱,身心摧残造成父母身心重创,使得他们身体早衰以至之后英年早逝。母亲成份不好,父亲是厂级领导当权派,这恰恰是这场群众运动要打击的主要对象,一些激进的 “ 造反派” 们可憎的嘴脸,至今都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父亲被下放到最苦最累的锻工车间每天举着铁锤劳动改造,肩扛着沉重的暖气片步履艰难地爬楼梯,以至于累到尿🩸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根据造反派的规定,爸爸每天需提前两个小时拿着扫帚打扫厂区卫生,然后快要到上班时间,胸前便挂上写着各种罪名的大牌子,弯腰低头站在厂区门口示众,接受众人不屑、鄙夷甚至唾弃的目光。木牌上拴着两根细细的铁丝,绕过头顶勒在脖子上,长时间的负重,脖子上渗出两道深深的血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除此之外还经常不断召开批斗会,爸爸站在高台上,弯腰低头,头顶戴着纸糊的白色高桶帽,上面写满了打着红x 叉的字,身上穿着破旧工作服的背后贴着白布条,上面也写着名字及罪名,打着红扒叉,高台两边站着工宣队的人员,陪在爸爸身边的还有其他一些“地富反坏右”分子,更有甚者,他们有时会让爸爸敲着锣,一边走一边自语自语地说我是什么什么反革命,我做了什么什么坏事等等,羞辱人格、残害身心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晩上也不让回家,和一帮所谓的“ 地富反坏右” 分子住在一幢废弃的职工食堂里,我们兄弟姐妹几个轮流着去给爸爸送饭,望着爸爸疲惫不堪,痛苦绝望,胡子拉碴灰白的面孔,我们心如刀绞,幼小的心灵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善良慈祥的爸爸是个坏人。回到家里,常常是兄妹几个和妈妈抱在一起埋头痛哭⋯⋯!写到这里,我忍不住扔掉手中的手机放声大哭:“亲爱的爸爸,你能挺过那段非人的法西斯般屈辱的岁月,能活着等到拨乱反正云开日出,着实不易,我佩服你的坚强勇敢,佩服你心中讨要淸白的不屈信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家门被造反派写的大字报糊住不让出去,妈妈一出门,大院的一些长舌泼妇跟在后面口出惡言,我们兄妹几个走到哪里,院子里不懂事的小孩们追逐着,拿石头打,骂并唾弃我们,他们组织的红卫兵红小兵不让我们参加。在学校,一些调皮捣蛋的同学把父母的名字东倒西歪地写在黑板上打上红XX,每当我推门进去时,大家齐声高喊爸爸妈妈的名字,某某某反革命某某某富农婆来羞辱我,我们姐妹几个被冠上“狗崽子”的罪名,整日生活在提心吊胆的梦魇中,让我们懵懂无知单纯幼稚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伤害⋯⋯,至今回忆起来都令人不寒而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艰难的岁月一直捱到1972年,那已经是文革的后期了,国家拨乱反正,父亲终于被解放了,平反了,官复原职,称呼也随之改变,从之前的张厂长变成了革委会张主任,原来那帮批斗父亲的造反派激进分子们也都落得灰头土脸。终于拨云见日了,但饱受身心创伤的一家人却无法高兴起来,之前一幕幕痛苦的经历已深深地刻在脑海中挥之不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文革过后,听说爸爸在省城原来单位的老同事老部下,得知爸爸所受的苦遭到的难后既痛心又气愤,一致联名上书,要让爸爸重新回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个人童年的经历,会对他后天性格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十年动乱是我家的一场梦魇,这些痛苦的不堪回首的往事,给我性格中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比如性格敏感,自卑懦弱,对自己缺乏自信,看到一些长相凶狠、说话粗鲁的人就非常恐惧,讨厌那些像造反派一样的卑劣小人,对升迁提拔当官一事毫无兴趣,甚至厌恶官场那一套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请客送礼,托关系走后门,削尖脑袋苦心钻营的不光彩勾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接下来到了1973年,政府号召毕业生们上山下乡,我正好赶上首批。比起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知靑,我们这些四、五线小城市已经晚了好几年。当上山下场下乡的通知下发后,家长们都不愿意将子女送去乡下,那时父亲是单位一把手,为了起带头作用,父亲做通我的工作第一个把我送到乡下,临走时老爸的单位让我加入了共青团,并带上大红花,敲锣打鼓地把我送到乡下。那个年代的人生是由命运推着前行,由不得自己做任何选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乡后,母亲觉得我很辛苦,在乡下伙食不好,每次回家的时候总会做许多好吃的让我享用,走的时候还会大包小包让我拎上,唉,可怜天下父母心,至今回忆起来心里还是暖暖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亲们都会力所能及地把天下她认为最好的东西给予自己的孩子,这是天下母亲的天性。记得插队时我看到有的知青队友戴着手表心生羡慕,回家跟母亲讲起,母亲马上把她手上的手表摘下来要给我用,当时有着很强虚荣心的我还嫌那个手表旧了看不上,再后来等我结婚的时候母亲跟婆家说什么彩礼都不要,唯一的要求是给女儿买一块好手表。记得当时婆婆花了320元人民币给我买了一块瑞士产的带日历的梅花牌自动女表,不用上发条。那时候我每月的工资也才三十二块钱,婆婆是返晋的南下干部也才挣六七十块钱,买这块进口手表相当于我十个月的工资要全数攒起才够,由此可见妈妈对女儿的这份沉甸甸的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图片中黑色的那块手表也是个瑞士产的英格表,价格是280元,是我先生的,当时结婚时我俩一人一块进口手表,这也是我们人生中第一件奢侈品,保存至今,也算是老古董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记得父亲的单位五六十年代时分配来许多大城市的大学生,北京的上海的南方的都有,这些人都是知识分子,从事相关的技术工作,他们经常要出差或回家探亲,讲究生活品位的母亲总是托他们带些外面流行的衣服,床品等东西给我们,我记得母亲早早就给每个儿女准备好两床上好的真丝或绸缎被面用于结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9年是我生涯中大喜大悲的一年,这年的5月,我与相恋4年的初中同学走进了婚姻殿堂,被爸爸妈妈风风光光地送出嫁了。我和爱人在省城拍了婚纱照、被爸爸的小车送到婆家准备的新房里,在饭店举行了婚宴,婆婆在糖业烟酒公司上班,近水楼台,喝的抽的是市场上买不到的好酒好烟,亲戚、朋友、同事等欢聚一堂,这种规格在当时一般家庭也是很难做到的,每当想起这些,我非常感激父母,感谢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为女儿做了最好的安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天有不测风云,我新婚的喜悦还未褪去,父亲在市里开会期间突发急病,一经发现就被诊断为不治之症已无法医治,12月22号冬至那天,生我养我的慈父在北京溘然长逝,终年52岁。从发病到去世,仅只有短短的一个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的突然离世,使我们全家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文革期间父亲受到百般的折磨,从省城下来地方后,先后在当地两家有着几千名职工的国企当一把手,为了党的事业,企业的发展,父亲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殚精竭虑,过渡地透支了自己的身体。人终究不是铁打的,日以继夜的操劳付出,终于让不堪重负的父亲倒下,抛下他挚爱的妻子儿女永远地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的一生是不平凡的,早年丧父的他13岁就进工厂当了学徒,个子矮够不着工作台就垫着砖头,凭着自己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事。1959年他才32岁,就被选为全国工业战线的英模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群英会,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和宴请,并在大会上介绍了自己的先进事迹。文化程度并不高的父亲通过努力自学担任了省城一家大型国企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再后来又被省机械厅派到省辖市的企业担任主要领导。父亲一路走来做出的成绩人们有目共睹,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被誉为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他的离世,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省城许多有关领导和基层几千余名职工及家属参加了吊唁,追思他们心中的好厂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张图片是1959年,爸爸作为全国英模代表,在人民大会堂时的发言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张长长的图片至今挂在大哥的书房里,是父亲1978年在北京参加会议时的留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图片上写着:华主席、叶副主席、邓副主席、李副主席、汪副主席等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接见出席全国机械工业学大庆会议全体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8年8月15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间是华国锋,左手边是邓小平,右手边是李先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妈妈一生善良贤惠性格温和,对爸爸很崇拜,甚至从来没有对爸爸高声说过一句话。爸爸是个事业心非常强的人,在我的记忆中每天早出晚归,我们兄妹几个难得见他一面,常常是我们起床他已经走了,我们要睡觉了他还没有回来。听妈妈说,爸爸每天晚上都要到厂里各个车间去转一转,一是看看上夜班的工人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了解各个工序的进度,为第二天的生产调度做充分的准备,爸爸为了当年山西生产东方红30拖拉机的液压件呕心沥血,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妈妈体谅爸爸的辛苦,经常尽力为他做些好吃的,我们吃粗粮给爸爸做点细粮(那时候供给制每个成年人27斤粮食,其中30%的白面,其他全是小米、玉米面、红高粱面等杂粮)。爸爸喜欢喝点小酒,妈妈每顿饭都给他准备一两个下酒菜,我们都很自觉,知道那是给爸爸的,从来不去碰,只有小弟最小,爸妈很宠溺他,爸爸的待遇,也只有他能分享一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爸爸妈妈最大的特点就是心灵手巧,生活在动荡年代,二人虽没有多高的学问,却有着超于常人的动手能力,记得爸爸会修手表,常常上下眼皮夹着个圆圆的放大镜,坐在台灯下拿着修表的专用工具在那里鼓捣,不管什么牌子的手表有了问题,在经过爸爸的鼓捣都会叮当叮当正常转起来。爸爸的工匠基因也遗传给了他的两个儿子,大哥跟二哥的动手能力也不容小觑,除了在岗位上是能工巧匠,他俩在家里组装收音机、自做洗衣机、修手表、打家具、做沙发,家里的水暖电安装修理样样精通。我结婚时候的家具就是婆婆买了三吋木料,二哥帮做了大立柜、高低柜、三角柜、写字台、沙发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爸爸走后妈妈才刚50岁,妹妹弟弟都还没有成家,沉重的生活担子落在妈妈一个人的肩上。为了让丈夫走得放心,勇敢坚强的妈妈咽下痛苦,擦干眼泪,挺起胸膛,再一次为她的儿女撑起了遮风挡雨的大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这句话,我曾经用在女儿身上,今天我再一次用在自己妈妈身上 。自从爸爸走后,妈妈就用赢弱的肩膀挑起了这个家的重担,先后操持妹妹和弟弟成了家,退休后妈妈一人独居。工作忙时我们几个会把孩子送给妈妈照料。每逢星期天,妈妈总是一大早就去采买食材,为我们几家做丰盛可口的午餐等大家回来。妈妈本是富家女出生,生活讲究精致,她做的红烧肉和糯米甜丸子是我们全家人的最爱,时至今日,我们兄弟姐妹几个都传承了几道妈妈的拿手好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图片中这个小婴儿是我的女儿,记得当年我生她时遇到难产,晚上7点进产房,凌晨4点才生下她,第二天早上7点才被送回病房。当时妈妈一整夜都在产房外来回踱步,女婿(我先生)一直劝她回病房休息,说有什么情况会马上告诉她,但她执意不肯,她担心女儿和外孙的平安。说来也巧,拖到凌晨4点以后,新生儿降生了,外孙女的农历生日,竟然和姥姥是同一天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常言道母女连心,我们姐妹二人跟母亲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我俩的孩子也都是在母亲的呵护下长大的,后来随着地区改市南迁,我俩跟随各自的先生移居晋城,那时候我们年轻,为了自己的事业前途和小家,没有过多地考虑年迈母亲的处境和心情,母亲虽然没有阻拦我们,却因此而大病了两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女分居两地虽然相距不远,但那时候路途崎岖交通不便,回一趟家得半天时间。每个星期天我跟妹妹两人轮流回去看望母亲,每到周五的傍晚,母亲便坐在楼门口的石凳上眼巴巴地等着她的女儿回家,家中早已备好了女儿们喜欢吃的饭菜。我们也会带着母亲洗澡,给她剪头发(我自学的),陪她散步,我们工作以后妈妈的衣服穿戴,大部分也都是我和妹妹给她置办,她也非常喜欢。当时由于我俩都没有固定住所,所以也没办法接母亲来身边一起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莺归燕去,春去秋来,容颜渐老,白发似雪。儿孙在一天天成长,母亲也在一天天衰老,为了更好地照顾母亲,弟弟在农村乡下找了一个女孩子做保姆,陪伴侍奉母亲,再后来,女孩年龄大了要回家结婚,我就把母亲接到我家,陪伴母亲安度晚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转眼到了1998年,那时候的母亲已经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也就是在这年的三、四月份,我所在的单位开展了一项全国性的粮食财务挂账清理审计工作,这个项目涉及单位多,资金规模大,时间紧审计质量要求高,任务非常艰巨,我作为市级领队被派遣到邻近的高平市工作,时间为期两个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要下乡走了,正好小妹家中也有事,母亲怎么办,谁来照顾?面临这个难题,经过我们兄弟姐妹共同商量,决定暂时将妈妈送往省城的大哥大嫂家。妹夫找了一辆舒适的面包车,我这边把母亲常用的衣服物品被褥整理好,送妈妈上车。我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情景,我用手捋着妈妈的头发在她耳边轻声说,"妈,你先去大哥那儿住几天,等我这里工作完了就去接你回来”,妈妈笑着轻轻点了点头,我随后握了握妈妈的手说“一路平安”,然后一步三回头的跟妈妈告别,望着远去的汽车,想着坐在车里即将长途跋涉病弱的母亲,我的泪水瞬间溢满了眼眶,谁又能想到这一别竟是永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等我这里工作完了就去接你回来”,这句最后跟妈妈说的话,竟然成了我这一生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高平下乡期间每天的工作非常紧张,只有到了晚上才能在宾馆里给哥嫂打个电话,询问一下妈妈的情况,得知她虽然身体虚弱但总体还算稳定,我也稍稍放下心来。直到有一天淸晨我还在睡梦中,突然被电话铃声吵醒,是大哥打来的,第一句话就听到大哥哽咽地说“妈妈走了”,什么,我忽地一下坐起来,以为自己听错啦,一个劲的连声说:“大哥你别吓唬我,你在开玩笑吧?你在胡说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现实是残酷的,任我哭天喊地终究是再也唤不回慈爱的母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 彼时有你陪伴我身边, 此时你我已是天上人间”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妈妈,就这样走了,她含辛茹苦一辈子,抚养大五个儿女,临终时却只有她的大儿子大媳妇陪在身边,其他孩子们都未能送她老人家最后一程⋯⋯!当年爸爸离去的时候是在北京,我也未能赶去见最后一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生我养我一场的爸爸妈妈,你们为什么都走得这么急,为什么不能等一等,给你们心爱的大女儿多留些尽孝的时间,你们知道,她有多爱你们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母在人生尚有出处,父母走人生只剩归途。生离死别,和父母亲情的缘分就此终结。办完妈妈的后事,回到空荡荡的家里,望着墙上爸爸妈妈的遗像,顿觉肝肠寸断、痛彻心扉,诚如歌曲里所唱“ 曾经的我只想远走高飞,如今回家却已物是人非⋯⋯”!是啊,当年那个初谙人世的女孩子从这个家走出去的时候,二老尚在,有着满屋的欢声笑语,有着深深的眷恋和牵挂,可如今却已人去屋空,喊爸、爸不答,喊妈、妈不应⋯⋯!我不禁仰头长叹:“老天爷,你既然创造了人类,为什么要让他们经受这些痛苦的煎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爱无言,母爱如水,这种爱,温柔而厚重,回想起来相比妈妈为我所做的一切,我真正为妈妈做的却微乎其微。母亲不需要儿女们赞美的语言,也不希望看到儿女们为追求浮华而辛劳,只要儿女们经常报个平安就能催开母亲那张日夜牵挂的笑脸!无论你是咿呀学语的孩童,还是已进入不惑的中年,在自己伟大的母亲眼里,儿女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妈妈是天上的星星,眨着眼睛,在我迷失的黑夜指引我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亲的故事永远也讲不完,母爱是伟大的,也是无私的,她沉浸于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母亲的形象、母亲的思想和母亲的性格决定了我们的一生。母亲心地善良、乐善好施,为家里的儿女子孙及亲朋好友们带来无尽的福泽。我随和的性格,我待人接物的和气,我宽恕人、体谅人、不伤害和嫉妒他人的雅量,我对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和力求在能及的范围内多帮助他人,无不得益于慈祥的母亲殷切的言教和身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越来越深刻感受到,母亲给予我刻骨铭心的影响是上天赐予我的最宝贵的财富,我会永远真诚地珍惜这份财富并将它传播给后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我的认知里,自己从小生活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里,父亲很优秀,和蔼可亲,内敛低调,从未打骂过我们,对子女疼爱有加,父母二人也非常恩爱,夫唱妇随,相敬如宾,包容理解,兄妹五人聪明好学,乖巧伶俐,规矩做人,从未让父母过多地操心,用现代的语言来说,这是一个正能量爆棚的家庭,虽然不是什么名门旺府,但值得家里的每一个成员为之庆幸和骄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及父母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胸怀、格局情操、品行等,对其子女及后代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一个好女人旺三代”,细想一下的确如此,如今我们兄弟姐妹五人共七个孩子,已经有四个学有所成定居国外(境)外,她(他)们所生的八个孩子现在都已成为外籍华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今我们兄弟姐妹五家分居四地,最远的是二哥,和女儿一家生活在澳洲悉尼,弟弟一家也长期定居珠海,虽然路途遥远无法经常见面,但借助现代发达的通视讯工具使我们始终保持联系,大家相互关心,嘘寒问暖,都在用心用情维系这份深厚的手足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俗话说“ 长兄如父” ,谁家有了大事大哥总是第一个到场,带着父亲的威严和母亲的慈爱善待弟弟妹妹。远在澳洲的二哥有了好东西也总是想到我们,前些时候,他买了一台最新式的全自动九阳豆浆机,用着非常好,二话不说,从淘宝定货四个每家一个。我与小妺前世修来的福分不浅,既有姐妹缘又有邻居缘,在我独居的日子或离开家乡时,全仰仗妹夫小妹二人抚慰、陪伴、帮衬、打理。在此,我要告慰远在天堂的父母:“您老二可以安心了,在您们的福泽庇护下,老張家香火旺盛,后辈们个个生活幸福健康平安,现已在海外开枝散叶,生命将延绵不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今,父母亲长眠在庄严肃穆风景秀丽的太行太岳烈士陵园内,每逢祭奠日,我们兄妹几个都会相约一起去祭拜。父母生前特别喜欢听晋剧(山西梆子),喜欢丁果仙、牛桂英等名角脍炙人口的《空城计》等剧目,每次祭拜前,我们都会预先录制好,在二老墓前播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母亲的老房子至今仍然保留着,经过装修后对外出租,租金收入作为家族的“爱心基金”由小妹保管,每逢各家有什么大事小情,或者兄弟姐妹相聚时,便会酌情从中支取,每逢这个时候,我们兄弟姐妹都会不约而同地感激父母身后留下的恩泽,感觉他们就象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张图片是最小的弟弟,如今也退休了。小弟小时候长得非常可爱,胖嘟嘟的,黑黑的大眼睛亮亮的非常讨喜,他的名字里带个平字,爸爸经常把他抱在身上,疼爱着拍着他嘴里喃喃自语“小瓶瓶,小罐罐⋯⋯”!兄弟姐妹五个,小弟跟爸妈最有缘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边的两个哥哥两个姐姐都陆续离开了爸妈各奔东西,唯有这个留守小儿子一直陪在爸妈身边,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二老有什么事情他总是第一个跑前跑后,每年的祭拜日,山高路远的兄弟姐妹有时回不去,弟弟弟媳总是带着兄弟姐妹的心意去给父母扫墓。远在天堂的爸爸妈妈:“今年由于新冠疫情我们都回不去,你的小瓶瓶、小罐罐子又去看你们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经历了这一切,我也不得不承认人生的无常,每位亲人的生与死,或许早已命中注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迄今我已先后经历了姥姥、父亲、婆婆、母亲、丈夫的离世,当身边这些至亲至爱至重的亲人离开时,我曾撕心裂肺地哭过、喊过、悲伤过、痛苦过、绝望过、消沉过,也曾掠过随他们而去的念头,但最终还是在亲人的的抚慰下理智地占胜了痛苦和迷茫,我不能让女儿没有了爸爸再没有了妈妈,不能让女儿应验了歌曲里那句唱词 “曾经的我只想远走高飞,如今回家却已物是人非 ”,我要让她有个家的念想,让她知道家里还有生她养她的妈妈,这里是她的出生地也是她的根,要让她的内心不至于像浮萍那样随风漂泊无着无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母在家就在,每逢过年过节心中总有一个牵挂、相聚、思念的地方,如今我的父母走了,自己虽然也有自己的小家,但是那个我们从小至大生活的家不在了,人生大半生的思念也不在了,我的心灵彷佛成为尘世的孤儿,忙忙碌碌无人交流,只能自己咬咬牙往前走,人生就剩下皈依的旅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十年动乱中,艰难的岁月考验了爸爸妈妈的感情,无论爸爸受到多么大的冲击,妈妈总是默默无语地陪伴在爸爸身边,在精神上给予理解支持安慰,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患难见真情,二老同心协力互相帮扶,终于走出了那段艰难的岁月。在我们眼里,妈妈是凡人,但又确确实实不是个凡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 妈妈永远是我心里最美的花,叫我浪迹天涯也要记得回家”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亲的叮咛、唠叨、挂牵会时刻伴随儿女直到生命的尽头,母性的光芒,照耀着我们追求理想的道路,伴随着我们走过世态炎凉。母爱是伟大的,但青春年少的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在母亲那细微的言谈举止之中,所蕴藏的深深柔情,直到有一天,我们也为人父母时,才逐渐地从自身经历中有了深切的体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们这代人是最后一代孝顺父母,却被儿女抛弃的一代。此话的确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和时代烙印。我不是社会学家,才疏学浅也无法讲出更深更多的道理,但我认为:我们这一代兄弟姐妹多,吃过苦受过罪,中国人传统的伦理孝道也懂得一些,大部分人还是会孝顺和赡养父母的。但轮到我们子女这一代,许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往往六个老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父母)捧着一个宝贝疙瘩,疼爱娇惯,生怕他们苦着累着,久而久之难免让他们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能体谅到父母的含辛茹苦。另外一点,随着改革开放年青人为了理想信念走出家门国门,远离父母,工作压力以及家庭重担也使得他们无暇脱身照顾父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不可否认,如今的很多年轻人,不得不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或为了生活、梦想,到大城市或国外去打拼,或在异地他乡找寻到生命中的另一半,没有能力把老人接到身边赡养,固然有其自身的无可奈何,但是,这不能成为不去尽孝的借口,其实很多时候父母需要的只是一个电话、一句简单的问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寄希望于家中的晚辈们:“如今你们的父母已逐步走入人生的暮年,他们的身体正在一天天衰老,早晚有一天会去赴天堂之约,特别是有几个平时不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们,你们此时应感到,在这个光阴似箭,时不我待的时代,对健在的父母尽早尽孝是何等的重要,不要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亲爱的兄弟姐妹们,经过几十年尘世的跋涉和身边亲人的相继离世,我们也逐渐读懂了人世间的生死炎凉。人生也就短短几十载,相信大家都能欣喜地接受生命的降临,坦然面对生命的终点,就让我们以把握好余生不虚度,不蹉跎共勉,不要留下太多的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如果天堂真的很美,我也希望妈妈不要再回,怕你看到历尽沧桑的我,会掉眼泪”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是啊,走心的歌词触动了我的心弦,亲爱的妈妈,如今的女儿,也和当年失去爸爸的您一样,在孤独、思念、回忆、痛苦中度日,但请您放心,女儿也会像当年的您一样坚强,会擦干眼泪,挺起胸膛,勇敢地往前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 我想天堂一定很美,妈妈才会一去不回,一路的风景都是否有人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身在天堂里的爸妈,女儿这一生没有为你们写过什么文字,也没有对你们说过什么感谢的话,今天值此清明之际,就让女儿说一句“ 爸爸、妈妈,想你们了,女儿爱❤️你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亲爱的爸爸妈妈,这是您的二儿子从南半球的悉尼给您们寄来的清明节明信片,上边是他亲自手写的“ 母爱是首无言的歌 ”,这也是您们所有儿孙们的心声,希望二老能开心!</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