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醉欲眠即自去

马长鹏

摄影:孙良<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韩辉升诗集《原来一切在故乡》有感</b></div> 大学时极喜欢诗,写了百余首给自己看的诗,拿不出手,人亦见不得。那时非常羡慕各大诗刊、报纸显名露姓之人,久了,很多诗人的名字都印在了心里,韩辉升这个名字,便如神一般存在。三十年转瞬即逝,诗与我已渐行渐远,但诗人韩辉升却偶入凡眼。 一次与友人闲聊,挚友突然相问:想认识韩辉升吗?瞬时一愣:那个高高在上的领导,那个大诗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儿,不经意间来临。表达仰慕,合影索名,举杯敬酒,洗耳聆听。期待的教诲未至,诗人已径自离席而去,留凡人一脸凌乱。还好,绝决的背景中,留诗集《原来一切在故乡》一册。<br>  三十年不读现代诗,对当初晦涩难懂的朦胧,惧意仍存。大诗人作诗,“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凡人慧根甚浅,不解深意,岂不暴胗天物?慭慭然。闲时试读,“写诗,就是把想说的话以人们认可的所谓诗的语言、诗的形式说出来。当然,最好说得华丽些、婉约些、灵动些、含蓄些或者隐晦些。说得直白也无妨,只要深刻,只要独到,只要别人没说过或没这样说过。”诗人的开场白给了凡人读下去的勇气,捧读释然,心情豁然。 诗人之诗果如其文所述,非常口语化,凡人无一不解其意。<br>  镜子:我不会因为是你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丑陋/抛弃你//你也不要因为接受了丑陋的我/而羞于见人<br> 冬虫夏草:冬是虫/夏是草//既是虫/也是草//是病//也是治病的药<br> “人”这个字:本应是立得直直的/一竖//却倾斜成/行将倒地的/一撇//赶紧用一捺/支撑起来//不然/便会跌成再也站不起来的/一横<br> 此等诗句,去掉分割符,不过一句话而已,但这几句话,却让凡人不得不陷入深深地思考。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虽偶尔忆不起作者,诗却从未忘怀;“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此一篇,王之涣名垂青史,白话若此之诗生命力可见一斑。<br>  汉赋大家司马相如才高八斗,文越先秦,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代表作《子虚赋》。这是凡人对司马相如差不多全部的了解。凡人不才,无力诵读《子虚赋》,便是古文大家,又有几人敢言通背全文?海洋博广,波涛汹涌之中也必有清流。“骈四俪六”盛行南北,非骈不文之下,靖节先生依然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我行我素,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白文,流淌了一千七百余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历久弥新之诗,必大众喜闻乐见之作。 捡来的钥匙/打不开自己的门;即便你举得起高山/也举不起自己;爱是爱的理由/恨是恨的借口<br> 这样的白话诗,读过之后想忘都难。感谢诗人的“口语诗”,让诗可以打动凡人,走进民间。 诗人说写诗就是“这样说那样说,说来说去说的都是人生,自己的、他人的……”读罢《原来一切在故乡》,真的让人看到了诗人自己的人生。<br>  腊月初九:这是我此生最为痛恨的一个日子/腊月/初九//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日子//为什么会有这个日子呀/如果没有这个日子/我的妈妈/我那十天前还在微笑着/吃下一小块生日蛋糕的妈妈/怎会离去<br> 想妈的时候:在母亲的遗物中/我只挑一件旧上衣留了下来//金戒指/金耳环/玉手镯/谁想要就要吧/值钱的东西都留不住//每当想妈的时候/就让妻子换上妈妈的衣服”<br> 祭母:今天,是妈妈的忌日/我和弟弟妹妹/送去了许多祭品/许多冥币//多想看到妈妈从那里面走出来呀/吃几个饺子/品几样水果/把钱收好后/同我们说说那边的事情……我们几个从小就胆小/直到如今依然怕鬼//但我们谁也不会惧怕妈妈//即便真的是青面獠牙//我们也会前去把她拥抱/如果可能还要把她接回家里…… 也许凡人多愁善感,读到此,眼眶已浸满泪水。每每读苏东坡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贺方回之“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心绪同一。<br>  “眼处心声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只有真情才能打动真心。用真情写出的诗,才能让人感动。诗人做到了,凡人的眼泪值了。 写诗之人,怕是都有狂妄的一面,《原来一切在故乡》告诉凡人,身为行事必须严谨的行政官员的诗人也不例外。<br>  狂想:我把大凌河扯起来/在空中挥舞/浇透十万亩土地/落下十万条鲫鱼/我把大黑山抱起来/放进书房<br> 地球仪:我站在这圆球之旁/从太平洋摸出一条鱼来/放进印度洋/将波斯湾的游轮导入上海港<br> 拯救:我梦见/一个人把地球抓起来/抛进大海/刚好抛在鲸鱼背上/又被弹了回来<br> 昨夜一梦:一只扁舟在夜空/是谁在天上打鱼/天河水是那么平静/天河鱼是那么密集/鱼一样欢蹦乱跳的/还有几颗星星/是谁在天上打鱼呀<br> 欲扯起大凌河,站在地球之旁也不过瘾,非要把地球抓起来抛才行,诗人确是狂。但在凡人看来,诗人狂得还不够,也许身份所限、也许心境使然,诗人虽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心,却不能“凤歌笑孔丘”,因为诗人的身份所限,只能点到为止,把“一带一路”标在这地球仪上(地球仪)。“老阮不狂谁会得?出门一笑大江横”,何时领略诗人真正之狂?凡人期待中 李白斗酒诗百篇,诗酒无分久矣。有幸结识诗人也因酒,可惜遍读《原来一切在故乡》,有关酒的,只此截句:<br>  你说敬我酒/为什么自己不举杯//你说自己没酒量/为什么到处去说我的醉。<br> 只四句,即可猜测诗人之酒风。凡酒中之人,多特立独行,诗酒皆好者更甚。靖节先生不懂音乐,家中却设一无弦古琴,饮酒必抚古琴,来者无论贵贱,有酒即共饮,先生若醉,即对客人言曰:“我醉欲眠,卿可去。”诗人反其意而用,请之不却,酒酣即退,席间自斟自饮,离席绝不吝情。酒风如此,诗风亦然。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下棋寻高手,品作觅名人,古往今来,莫不如此,诗人也不能免俗。《原来一切在故乡》,便援引了数位名人对诗人的点评:<br> 著名书法家、文物学家、诗人李仲元:韩诗简练精丽、启人深思。<br>  著名作家刘嘉陵:老韩,仲元老师这是说你卓尔不群哪!他评价你的诗简练精丽、启人深思,说到位了,最好的评价。你要喝上一杯<br>  著名作家、评论家高海涛:辉升的诗,越来越有味道。<br>诗人李皓:老韩,你是天生的诗人。<br>  诗人、诗评家李犁:在韩辉升的诗歌中看到了诗歌的伦理在恢复,他以不变应万变的写作习惯,把诗歌从偏差的路上往回掰,这正说明他写作的姿态和态度的端正和严肃。 凡人相信名家不会妄言,更相信诗歌自身的呐喊。《古文观止》尽人皆知,几人仍记首推名人,两广总督吴兴祚?凡夫俗子,品评名家,不惧讪笑,腹气自华。元好问品评先人之诗,作《诗论》三十首,虽大胆批评,仍以“撼树蜉蝣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自谦作结。凡人与诗人天地之差,已无谦余,不妨以狂对狂,送凡人最喜之辛弃疾名句作结:“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与诗人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