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解读生僻字——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卧雅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戏文作为普及大众的艺术,一般都是用通俗易懂的语句,《西厢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戏剧,京剧、豫剧、越剧、地方小戏等,南腔北调都有演出,无论阳春白雪还是贩夫走卒大家都爱看,可算是戏剧里的经典之作了,最近看西厢记戏文,却被一句唱词搞蒙了,不知所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话说张生张君瑞一封急信招来救兵,解除了普救寺之围,本以为就可以顺理成章成为相国女婿,谁知道老妇人食言,让崔莺莺认张生为干哥哥,张生当然气愤难耐,而一介穷书生又无可奈何,便在月下抚琴慨叹,可说是伤心连连,有辞别离去之意,崔莺莺听到后甚是心疼,有心留住心上人,唱词里有一句:“我待紧磨砻(long二声),将他拦纵,怕他去夫人行把人葬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磨砻”是什么意思呢?我查了一下原意指磨刀石,引申为磨练的意思,这句话应该是说“我赶紧想方设法克服困难不惜一切将他拦住,不能让他告别老夫人远走,这样话把这么好的人就失去葬送了。”意思很明白,情节很简单,由此看来,“磨砻”这个词在作者年代是很普及、很简单易懂的,为什么到现代成了生僻词了呢?因为这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者王实甫生活的年代是元代,生产工具及其落后,大都是铁器,动力以人力、畜力为主,磨刀石的应用也很普遍,并且针对不同的生产工具和刀具有很多种的磨刀石,“磨砻砥砺”就是指四种颜色不同、用途不同的磨刀石,其中“砻”是专用剥稻壳的磨具,和石磨相仿。这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度里这些用具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事物。而当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劳作基本都实现了机械化,日常刀具都是不锈钢的,就连“磨剪子戕菜刀”这个行当已经看不到了,所以磨刀石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是一个文字从创造到推广到普及到流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记忆,我们不应该把那些不经常用的生僻字雪藏起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应该赋予它新的时代意义。国家有关机构收入到字库并且有出处的中国汉字九万多字,而我们常用字大约3000字左右,如果我们的交流和书写阅读仅限于这3000字,那么我们就和大多数的汉字不相认识了,作为汉民族的子民可以认为只继承了祖先三十分之一的文化遗产,这是多么遗憾之事啊。偶尔挖掘一下这些生僻字你会发现一段先民的足迹,偶尔用一下这些字你会感觉先知在你笔下的荣光。有感作七绝一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莺莺砻练为张生,留下西厢绝代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夕拾朝花寻旧字,初心不忘远诗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