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人生的路有许许多多条,当你最开始走哪条路时,并不一定是自己的选择,而受到的某一种思想或某一些人的影响,进而不知不觉地走上了这条道路,当你走了一段以后,发现自己喜欢或是自己觉得适合的时候,你这时才会明明白白地沿着这条路一直地走下去。然而,这条路未必是你将来的谋生之道,但作为你的精神追求,可以是你一生的最大一笔财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也像我从小爱好文学,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特定环境的感染和影响之下,慢慢地喜欢上了文学,并做起了与那个年代不相符的文学之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二哥带着去看的小人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概只有五、六岁,我最盼望的事,就是乡下的二哥能到城里来。因为二哥是村里有名的“书呆子”,比我大七岁。只要他一来,每天早上肯定是拉着我去水门桥的小人书店,付上二分钱,拿上两本由几册合订的连环画本,然后先给我一本。那个年代没有其他活动与消遣,所以看书的人很多,他总是找张小板凳让我坐着,而他则是靠着墙站着看书。因为自己年纪还小,又不认识字,只能看看图画,明白一个大概,有时真正搞不懂时,也会问一下二哥。自己只是看看画,而二哥则是要一字一句地读过去,所以我早早地就眼巴巴地盯着他手里的书,他就会严厉地要求我再好好地看一遍,我也只能照办了。从水门桥走回白家桥家中大概也有四里路,路上,他跟我约法三章,如果不要背着走,他就跟我讲书中的情节,因此,来去的路上我从未要他背过。一吃过饭,俩人又是重复着上午的过程,只不过下午有时我会自己拿出一分钱,要求二哥把上午看过的其中一本重新借出来,按照二哥讲了情节重新认认真真地看一遍,当然他是不会拿我钱的,而是会把上午的两本都借出来,这样一来,加上二哥再借的两本新的,就可以看四本书了,只要晚一点回去吃晚饭,真的有足够的时间。就这样,每一天的重复,我慢慢的能从只看画面,到初步能理解其中的大概情节,到后来我能看了开头,就推测最后的结果,当然了猜测的绝大部是错的,但从小的思路就从被动型转化为主动型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到七、八岁时,由于祖母每天让我看认字卡片,已经能认四、五百个字了,那时最流行的“老三篇”(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三篇文章),我都能会背会默写了。这样,二哥再领我去看小人书时,基本内容全能看得懂,难得遇不认的字只要问一下二哥就行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哥和这些小人书,其实是我最初在文学上的启蒙老师。在那个大多数人都不愿意读书、而且没有什么书的时代,小人书的图文并茂真的打开了我想象的空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三哥所讲的水浒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校一放寒暑假,就喜欢往乡下跑。因为三哥会把他听到的故事讲给我听,三哥只比我大四岁,但乡下放假就得去队里干活挣工分(那时生产队是按出勤记工分,年终再发钱)。当时的“农业学大寨”,晚上收工要到九、十点钟,小孩不懂事,不会去体贴哥哥的辛苦,还是硬是拉着三哥讲。没办法,三哥只能跟我讲,特别是水浒的故事:高俅陷害林冲、林冲发配充军、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拨杨柳树、吴用智取生辰纲、真假李逵相遇、三打祝家庄,还有石秀、杨雄、宋江等等一系列人物的故事,每天不讲满一个小时,是绝对不会放过他的。每一段曲折复杂、引人入胜的故事,我都会在脑子里重复好多遍,直到把它记牢不忘。</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大哥所记录的唐诗</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哥比我大十几岁,他一直给我的是严父一样的形象,从来不会跟我们兄弟几个讲话的,说真的,我从心里特别的害怕他。有一天,我从他房门口经过时,大哥突然叫住我,特别紧张,这可是我俩第一次的对话。他一改原来非常严肃的神态,拿出一本小笔记本,对我说:这几天我凭回忆,记录下的几十首唐诗,你拿去好好的背背。原来,大哥平时看他冷冰冰的样子,实际还是在默默地观察我、帮助我。从此,我改变了对大哥的看法。于是,每天起码要从头到尾看三遍,直到这五十多首唐诗全能背下来。后来,大哥抽查我时能背得滚瓜烂熟了。大哥要我不但能背而且要理解意境,他耐心地讲解了孟浩然的《春晓》、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山居秋暝》等诗篇。从此后,我就按大哥的要求,每首诗都去认真揣摩它所表达的意境,特别是表达自然风景部分,我会用自己对唐诗的理解,去观察与描写自然界的风光。虽然“文革”后有“唐诗三首”出版了,拿来对照大哥的好多地方可能记录有出入,但对我儿童少年时代对文学的学习上,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乡间故事的聆听</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乡下的村上只要知道对方的名字,就能明确他的辈份,名字中有“银”的是我爷爷辈,名字中有“安”的是我父亲辈,名字中有“昌”的是我同辈,名字中有“晓”的是我下一辈。那时候,夏天特别爱去乡下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村上有位“银”字辈的老者,肚子里的故事特别多。我总是第一个坐在他搁好的门板前,要是他还在吃晚饭,会拿扇子为他扇风赶蚊子。因为老者很瘦,特喜欢我为他“翻背皮”,还说是城里的孩子手嫩,翻起来特舒服。他会讲:民间传说、妖魔鬼怪、风俗由来、村上的先辈。当然,有时他也会讲一些迷信和黄色的小段子,这个就当一听而过吧。也有时候,可能是实在累了,不太高兴讲,那我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讨好他,甚至会可怜巴巴地说:等两天要回城了,就再讲两个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自己胡编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小时候,城里人家刚开始装有线广播时是要付费的,为了不影响父母休息,会将广播开到声音最低一档,躲在床上听到半夜十一点为止,早上五点半开始广播,又竖起耳朵听了,特别是“故事会”、“少儿节目”更是听得津津有味。这些从广播里、乡下听来的故事,我就会再次在脑子里加工扩展,然后讲给身边的小朋友听。尤其是讲红梅公园动物的故事,大家的兴致特别高。(祖母每隔一、二个月就会陪去红梅公园一趟。那时候红梅公园进大门是两分钱门票,进动物园还要再买五分钱的门票,这些小伙伴一是没钱二是大人没空陪他们去)有一次,我编了个公园狮子是如何跑出来,大人们是如何想方设法抓到它的故事。(那时城里没有高大建筑,夜深人静时,红梅公园狮子吼叫,我们在家都能听到,大家对此的可信度特别的高)当我讲了半小时后,随便小伙伴们如何请求,就是不讲下去了。实际上,是自己一时实在编不下去了,一夜都会苦思冥想,尽量能自圆其说,就这样,一个故事能连续讲好几天。当然,儿时无意中的举措,却对自己的思路开阔、情节设计、语言组织都起到了促进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想方设法的看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革”时期,要想看点书是很难的。幸好,我有一个在马杭桥服装厂的阿姨,因为身体不好,就照顾她看看小图书馆做点轻松活。逢到星期天,就会一大早走路去乡下。(从水门桥至马杭的轮船是九点开十点到,中午一点就要返程)在那里我会先把一本或两本薄一点的书看完,临走是再借上本厚一点的书,这是一周在家看的书。那时候,长篇小说也只有《艳阳天》、《金光大道》、《沸腾的群山》等几部,好在它们都有上下册或上中下册,所以有着我看。对我印象最深的是《艳阳天》,里面对环境对人物的描写都很细致,我会对书中的佳句,分门别类的摘录下来,丰富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儿时,自己的梦想就是想当名作家,但在那个年代,搞文字工作的风险是很大的,容易犯政治上的错误。我工作后,也曾有机会进入电台和报社,而且对方都要我去,父亲还是怕我犯错误,还有那时纺织企业收入要高,所以就阻止掉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虽然,自己没有实现儿时的梦想,也没有真正去从事文字工作,但我不后悔儿时的努力,文学对我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学,帮我对世间万物充满了敏感的洞察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学,使我对人情世故具有了丰富的炽热情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学,给我对事业工作拥有了恒久的高涨热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学,为我对日常生活赋予了浪漫的诗意色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学,令我对大千世界产生了无限的想象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学,将我对未来生活倾注了美好的憧憬想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学,让我对生命时光获得了更多的珍惜善待。</span></p> <p class="ql-block">注:文中部分图片取自于网络,向作者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