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斌:我把青春献军营

刚子128

<p class="ql-block">作者简历:杨宏斌,男,汉族,1954 年 5 月 生,陕西乾县人,1975 年 10 月入党,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技术 5 级。 1972 年 12 月,在陕西省乾县杨汉读高中。1973 年 11 月至 1974 年 3 月,应征入伍重庆空军梁平场站、新兵连集训。1974 年 3 月起任空军梁平场站通信营修理所无线电修理技工。 1976 年 9 月至 1977 年 9 月,西安空军通信学院学习。 1983 年至 任空军梁平场站通信修理所所长。1986 年 12 月任成都空军新津通信仓库业务室主任。1991 年 8 月在空军第 8 通信修理所任工程师,代理机电设备室主任。2000 年 1 月任空军第 8 通信修理所高级工程师 , 从事科研生产工作。2005 年任空军第 8 通信修理所高级工程师 , 调整为技术 6 级。2009 年 12 月任空军第 8 通信修理所高级工程师,调整为技术 5 级。服役期间,被评为优秀党员 5 次,多年被评为优秀科技干部,研究项目曾获空军科技、革新进步四等奖 2 个,三等奖 1 个,曾 4 次荣立三等功。2014 年 6 月 1 日退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把青春献军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杨宏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序言:战友深情谊永存</span></p><p class="ql-block"> 梁平军营有我们难忘的时光。之所以难忘,因为有值得回忆的那个年代、那个氛围、那个友情、那个故事。2016年军改,成空、空军原33师被撤销,空军梁平场站也再编重置,有些战友调往其他部队,有些战友脱下军装去了地方。人虽然走了,但是,战友们的心还在那里,那里还有他们更多回忆,有他们难忘的故事。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是一个红色年代,每个干部战士都一心向上,集体、个人荣誉感很强,人人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坦诚的心。干、战关系融洽,工作干劲十足,连队欣欣向荣。干部战士生龙活虎,朝气蓬勃,总有一种使不完的劲。这不是塑造,而是真实的写照。在那个年代,干部、战士没有深厚的文化,但有一颗坦诚的心、积极向上的心、相互帮助的心、相互信任的心。只要部队有任务,一声令下,齐心协力,不打折扣,保证迅速地完成任务。在那个年代,值得我们感悟和铭记的是在梁平部队一起战斗过的首长们、战友们,那种感情永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誓言:军营没有回头路</span></p><p class="ql-block"> 1973 年 11 月,我从陕西乾县梁村镇参军到了四川重庆梁平县空军部队,从空军接兵批准那天起,我就激动万分,几天不能入睡,好像天一下都变了,变得更明朗,人也变得更轻松,终于冲出农村,远走高飞,可以干出一番自己的事业。那时,高中即将毕业,面临着走上社会,而考大学名额有限,300 多毕业生只有 2 个名额,而且是保送,我上大学的希望渺小。如果在农村劳动,所学的知识都没有用了,父母含辛茹苦、省吃俭用,供自己上学,高中毕业如果没有出路,又不能干一番事业,怎么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得起培养我的老师?所以 , 从我戴上大红花,大队敲锣打鼓把我送到公社起,我就立下誓言:“绝不辜负父老乡亲对自己的期望!一定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力量全部贡献给部队!甚至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考验:刻苦钻研做尖兵</span></p><p class="ql-block"> 1973 年 11 月 8 日,我告别了家乡来到了重庆梁平空军部队新兵连,进行了 4 个月的紧张队列训练,1974 年 3 月分配到场站通信营,4 至 9 月份参加了 33 师举办的“电工、无线电学及短波、超短波电台的理论学习班”。在学习中由于自己努力、刻苦、认真,每次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工作中也表现得特别突出,得到了部队领导的好评。学习结束后,被选定为通信营修理所无线电修理技工兼通信器材保管员。经过 4 个月的考验,部队领导认为我责任心强,表现突出,完成任务好,胜任本职工作,在原任务不减的情况下,又加担子,再兼管通信营经费管理。在当时我作为一名普通士兵,担子压得确实很重,但我从不怠慢,因为这是领导对自己的信任,一定要坚持,克服困难、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在做好本职维修工作的同时管好器材、经费账目,保证不出任何差错。经过近 3 年的不断努力,白天参加维修设备,晚上抓紧时间学习业务,整理经费器材,使我的维修技能和业务能力提高很快,出色地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由于工作成绩突出,1976 年、1978 年、1980 年、1986 年连续荣立“三等功”4 次。多年一直被评为先进个人、优秀科技干部、优秀共产党员。</p> <p class="ql-block">△1974年春夏,作者参加了空军33师在梁平举办的通信无线报话员集训班结业合影。最后一排右1是作者。</p> <p class="ql-block">△1976年初空军梁平场站通信营修理所部分战友。一排左起韩松林(有线技师,陕西籍)、史国军(东北籍)、刘伟民(修理所副所长,上海籍)。中排左起郭西省(有线技工,陕西籍)、杨宏斌(无线技工,陕西籍)、刘全安(炊事员,四川籍)。后排韩述玉(无线技工)、王来保(无线技师,陕西籍)、杨聪典(无线技工,福建籍)、林青年(有线技工,福建籍)</p> <p class="ql-block">△作者服役期间,荣立四次三等功,这是获得的荣誉胸章</p> <p class="ql-block">△1986年作者被成都军区空军评为优秀科技干部,获得荣誉证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成长:军旅路上前行人 </span></p><p class="ql-block"> 1976 年 9 月,我被部队选送西安空军通信学院学习,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进一步增强了通信维修技能。在校期间我参观了革命圣地延安,学到了老一革命家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使我受益匪浅。 1977 年 9 月从院校返回原部队修理所,10 月份被任命为修理所无线电修理技师,我的劲头就更高了。我夜以继日地工作,发扬延安精神,艰苦朴素、艰苦奋斗,一心扑在工作上,尽职尽责地干好每一件事。前任刘路延所长转业后,1982 年我代理修理所所长,1983 年正式任命,1985 年 8 月抽调到空军成都新津通信仓库进行通信设备大检查。1986 年 11 月正式调入,被任命为仓库业务室主任。1991 年 9 月调入成都空军通信修配厂,2000 年被评为高级工程师,文职 3 级,技术级 5 级,2004年调为文职3级,技术级6级(正师)。2009年调为技术级5级(副军)。 2015 年 3 月被批准退休。</p> <p class="ql-block">△2015年1月作者获得空军科技进步项目三等奖,这是荣誉证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情谊:首长如父战友亲</span></p><p class="ql-block"> 回顾我的军旅生涯,特别难忘的是曾并肩在梁平战斗过的战友们、首长们。首长像衣食父母,关心我们、照顾我们、教我们做人、教我们做事,把我们看成是他们自己的孩子。老兵们把我们看成是自己的兄弟,带我,帮我,教我学技术、学作风,那种亲情、感情到现在也永久留存。每当提起“梁平”二字,眼前就浮现出他们熟悉的面孔,他们的笑声,他们的严肃认真,他们的自信,他们的慈祥。在梁平的 12 年,是我成长的关键时期,部队领导的教育、培养,战友们的帮带, 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为我人生道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让我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事。特别难忘的是我的几位首长:原通信营的营长李雷锋、程云盛,营教导员蒙达祁、杨乃斌,修理所所长刘伟民、张庆克。他们对待我就像对待他们的孩子一样,工作上严加管理,作风上严了又严,工作上不能有任何差错,只要发现有一点苗头,马上批评,绝不放过。在生活上格外关心,他们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做菜,包饺子给我们吃。我们感到很荣幸,他们就像我们的父母、我们的亲人,他们的热心、豁达,我从内心里感动。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工作,不听他们的,他们用心待我们,我们必须干好每项工作,才能对得起他们,才能不辜负他们的希望。我们经常到他们家里去玩,到他们家就像到自己家一样放松,这样融洽的上下级关系使我们感到很欣慰。我在这里诚心地感谢他们!感谢他们对我的培养,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因为有了他们正确的教导、培养,我才顺利地走到了今天,由一个士兵升为一个大校,享受副军级待遇。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以前没有想过,也没有敢想过,只是靠着一种顽强的精神和领导的鼓励、帮助、期望,闯出来的、干出来的!在部队一干就 41 年,实现了在部队干一辈子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作者与战友们合影 ,前排右1刘路延2王来宝3作者</p> <p class="ql-block">△作者与战友们合影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娱乐:看电影要蜕层皮</span></p><p class="ql-block"> 记忆里最深的是梁平的那些战友。那段时间,所有的故事好像就定格在那里,永远都不会变,因为在那年代,那个时间段有着难忘的记忆和故事。战友们都彼此真诚对待、关系融洽,每个人都有活力,都有一颗争先进创先进的心,好事争着做,抢着做,从不甘心落后。每个连队都是一个生龙活虎的战斗队!比如看电影。说是看电影,实际上就是比队列、比唱歌,看哪个连队嗓门大。三伏天,水泥广场直冒热气,温度大约 38 摄氏度,每个军人穿着整齐,扎着腰带,带着小木凳,走三四里路,才能到达司令部广场。每个人身上、头上直冒汗水,浸透了衣服,还要正步走进广场,一次、二次、三次……直到达标为止。等到全部连队都进场完毕,又开始比歌、拉歌,看谁的嗓门大。我记得通信连指导员杨生民、警卫连指导员闵振海、汽车连指导员徐民良,他们最有号召力,相互不让,你扯过去,我拉过来,喊得战士们喉咙直冒青烟。看一次电影真要蜕一层皮。除了值班以外其他人必须参加,这就是部队,这就是熔炉,它练就了一批人,锻炼了一批人,造就了一批能够吃苦耐劳、不怕牺牲、不怕疲劳的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夜战:脚掌刺穿抢水泥</span></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在南疆自卫还击战期间,有一次执行紧急任务,连夜搬运水泥。那时天气炎热,我们穿着短袖短裤,扛起沉重的水泥袋,一袋一袋地装上车。在扛水泥的过程中,我突然感觉到有什么尖的东西扎进了我的脚底,顿时一阵刺痛涌了上来,我弯腰下去一摸,发现脚底下刺进了一个铁钉,当时为了不影响搬运,我拔下了铁钉忍着剧烈的疼痛继续搬,直到搬完为止。战友们都累坏了,坐在地上,大笑起来,个个像泥猴。洗澡时我才发现脚板已刺穿,水泥把上下伤口已灌满、凝固。洗完澡已是晚上 11 点多了,就没有去卫生队处理消毒,没想到第 2 天伤口开始化脓、肿胀,无法行走。当时正赶上南疆自卫还击战,作战飞机转场频繁,通信保障绝不能有任何闪失,但是通信设备总是不断出问题,我不顾一切,忍着疼痛,撑着拐杖依然坚持抢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抢险:雷电之夜冒死上</span></p><p class="ql-block"> 1984 年 7 月 27 日下午 2 点,接到上级命令,要求我们携带八一电台奉命参加开县水库抗洪保坝任务。当时四川大雨不断,到处洪水泛滥,通信设施破坏,水库水位告急,上级无法掌握水情。一旦水库大坝冲毁,就会危及下游几个县的安全,情况非常紧急,上级要求我们务必晚上 10 点以前赶到水库,保证无线电通信畅通,要求把水库的情况第一时间报给指挥部,以便指挥保坝。我和营教导员杨乃斌及一名战士简单准备,马上出发,冒着暴雨,趟过洪水,翻山越岭,冒着生命的危险,行走 20 多公里,晚上 8 点赶到水库大坝。打开电台,结果无法沟通联络,因为大坝周围全是大山树林,信号无法传出,只有上山,到最高点,才有可能联络通。此时,雷雨交加,在山顶有被雷电击中的危险。可是,这是任务!是命令!必须执行!牺牲我一个,只要能保住大坝,可以换来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和千家万户的财产,牺牲我的生命也值得!所以我毫不犹豫地背上电台,把生死置之度外,冒着雷电暴雨爬上了山顶,找到一个开阔的地方,开始联络。经过 10多分钟的调试,终于和指挥所联系上了!当时我高兴极了,忘记了头顶上还闪烁着雷电,忘记了自己还没有吃晚饭,一切都忘记了,只想第一时间把大坝情况报告给指挥部。就这样,在近 50 个小时的日夜坚守奋战中,我们始终保持了通信畅通,由于领导指挥得力,保住了大坝,保住了下游几个县的安全,我们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通信保障任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保障:飞机打靶有危险</span></p><p class="ql-block"> 在梁平服役期间,我还参加过数次超低空飞行打靶通信保障任务。这个任务也很危险,飞机射击操作失误也可能击中你。曾经有一次炮弹打偏了,结果擦破了老乡的屁股,险些把人炸死,这件事就成了大家的笑料。</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样的故事还很多,我不一一列举了。</p><p class="ql-block"> 总之,在梁平部队的感悟太多太深了,有很多值得回忆的地方。修理所的老技师王来保、陈桂林、张宏彦、金正富都是我们值得尊敬的师傅,他们教我们学技术,带我们学做人。老兵杨聪典、林青年、李长松待我们像小弟弟一样关心、爱护、帮助,是他们培养了我,教育了我,我才有了今天的成长。我衷心地感谢他们!祝他们身体健康!</p><p class="ql-block"> 祝空军梁平部队所有的首长和战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人只是叙述自己在部队生活的真实写照,回忆一下当年一起在部队曾经作战训练中的战友情和感慨。本人没有做出过特殊而突出的贡献,如果要和在前线作战的战友相比,那就太渺小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致敬所有当过兵的首长、战友们!</span></p> <p class="ql-block">△2017年2月,作者参加了通信营导航连重回梁平军营纪念活动。左起:郭泽恒、朱新木、程彦武、娄停刚、杨宏斌、黎春风、张康军</p> <p class="ql-block">△2017年2月,作者参加了通信营导航连重回梁平军营纪念活动,这是在军营大礼堂前和导航连部分干部合影。前排左起:赵光党、娄停刚、杨宏斌、张良、程彦武。后排左起:黎春风、刘俊峰、陈连社、林汉光、张安润</p> <p class="ql-block">△2017年2月,作者参加了通信营导航连重回梁平军营纪念活动,这是在军营与战友合影。左起:俞建华、杨宏斌、师维生</p> <p class="ql-block">  来源:《梦绕梁平》(本文经作者本人同意编发刊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