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己现存的60本日记</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3年《华北石油报》以“雷锋‘教’我写日记为题的报道</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母亲的怀抱 (1954年一岁生日)</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0年父亲从南方调回老家与父母在一起</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己的初中毕业证和参军前的照片</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津工会干部学院毕业证书</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己的入伍通知书</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部队(1970年)</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0年,那时佩戴毛主席像章和为人民服务是标配</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塔里木(1993年)</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发挥余热 给学生讲革命传统课 2021年</h5> <h1> 日记是个好东西,好多人都写。我从10岁开始写日记,不觉已经整整60年了。<br> 说起写日记,还是在1963年我上小学四年级时,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我所在的小学也开始组织“学雷锋”活动,我们经常在放学后打扫街道,星期天帮助“五保户”收拾家务等,老师让我们把做的好人好事用写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我让母亲给买了一个本子,隔三差五记上一篇,也没当回事,小学毕业后也没保存好。这大概是写日记的雏形。<br></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雷锋纪念日 孩子们在认真阅读雷锋的书籍</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外调介绍信见证了“文革”的印迹,上面有毛主席语录和公章的变迁,原来各级党委的印章中间是五星,后来才改为党徽。是偶然发现夹在日记本中的。</h5> <h1> 1966年。“文革”开始后不久,我的父亲便受到冲击,闲在家中等待无休止的批斗。我在初中上学也停课“闹革命”。父亲怕荒废了我的学业,除了在家让我坚持自学一些基础知识,还要求我每天必须写一篇日记,我说我没有什么可写的。父亲说,看到石头写石头,看到水写水。我以为父亲是说着玩的,没想到他隔几天还要检查一次,从此正式养成了我写日记的习惯。<br> 1969年12月,我当兵离开老家时,已经写了满满3本,因怕别人知道,我把这3本日记与父亲交给我的30余本所谓“封资修”文学作品一起用旧雨衣包好埋在老家的煤棚底下。遗憾的是,1973年10月探家时,挖开埋藏书本的地方,却发现因煤棚渗水全部沤烂,甚为惋惜。<div> 到部队后,仍然保持了写日记的习惯。1978年退役时,又写了5个本子。分配到石油企业后,我被任命为钻井二部政治处干事。因为几个人住一个宿舍,我怕我带来的日记让别人看了笑话,就把1976年以前写的4本日记在当年探家时带回了老家。第5本是和到油田后连在一起的,所以,我现在留存的日记是1976年以后的。<div><div> 1997年10月8日,父亲病故。打发完父亲,我问母亲,我想把留在家中的日记带走。母亲说:“别提了,你爸这两年不知怎么了,把你给家中写的几百封信、还有你的日记及他个人所有的工作笔记和一些有价值的资料全都烧了。”我很难过,当时的心情难以形容。<br> 到现在为止,我写的日记共有60多本,按每本至少4至5万字计算,至少有2—300万字。<br> 2020年10月我做了颈椎手术,受健康限制,减少了社会活动,但每天仍然坚持写日记。</div><div> 我自己总结,写日记至少有以下几个好处:<br></div> <b>第一,它是人生成长的见证。</b></div><div> 我现存的60多本日记中,记载了我在农村生活(农)、学生生活(学)、军营岁月(兵)、参加石油会战(工)、商业企业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商), “工农兵学商”都有了,能够客观反映出每一阶段的历程。鉴于此,我在退休前最后一次讲了不到3分钟的话:没有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没有辜负部队和地方组织上对我的培养和同事们的真诚帮助;没有给后辈留下任何不良痕迹。</div></div><div> <b>第二,它是同自己心灵对话的工具,也是解压的“良方良药”。</b>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不管是工作也好,生活也罢,个人情感经历等,总会遇到很多难事和挫折。有些工作为了保密,上不能禀告父母、下不能告诉妻小;还有一些由于社会的特殊原因,在工作、生活中不能正确履职,受到打击、委屈等等,这些都可以在日记中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只要写出来,心里就觉得释然了,客观上起到了解压的作用。<br> <b> 第三,它是资料中的“重要资料”。</b>仅我现存的五十多本日记,见证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国家从贫穷到富裕、从富裕到富强的历史。见证了从“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到改革开放以来由困惑迷茫到理解欣慰的整个过程。既记录了个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思想变化,也记录了国家前进的步伐,是研究个人、国家这一段巨变的有力佐证。日记也“激发”了我收集资料的兴趣。我从1966年开始剪辑报纸,最多时剪报达400余本。2008年后,改为电子版收藏,至今收藏的资料不下两亿字。<br> <b>第四,它是我文学创作的有力“帮手”。</b>我从小酷爱文学,看的各种文学作品、影视、戏剧不下几百部。日记记载了我看过的书籍、电影、戏剧等作品名称,还有不少自己的评论。受此影响,我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的文章达到数百篇,180余万字。其中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的30多篇。我先后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一本杂文集、一本评论集、一本诗集、一本散文集,有的小说和文章被选为外教材或翻译成外文。<br> <b>第五,它是晚年保持乐观、健康生活的“参谋”。</b>很多人都说我的记忆力好,说什么都有根有据。我承认我记忆力是不错,从小学到大学,入伍到退役,我能很快完成需要背诵的文章。这里有一个“秘密”,就是有时候别人对一些事件、组织、人员变化说不清或者主观臆断时,我能说出正确的意见。这就不是单纯记忆力的问题了,而是我日记的“功劳”。<br> 今年我已经70周岁了,虽然每天没有什么事,但仍然坚持写日记,不过都是些鸡毛蒜皮小事,不写就觉得空落落的。<br> 总之,林林总总说了这么多,但还是难以表达日记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愿朋友们也多动动手,写点日记,既充实了个人的生活,又锻炼了脑子和身心,何乐而不为呢!<br></div></h1> <br><b> </b>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长篇反腐败小说《心灵的嬗变》,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己部分剪报资料</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的退伍证</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编纂《塔里木年鉴》撰稿人聘书</h5> <b> 附1:几则日记选<br> 1978年4月16日 于华蓥山上</b><br> 温度下降,下了一天雨,真是“天有不测风云”。<br> 今晚看电影《华主席回见齐亚.哈克等领导人》的纪录片。<br>纪录片《大庆之路》(二)介绍1205、1202钢铁钻井队开发华北油田大会战的部分情景。战斗在石油战线,特别是新的油区,工作环境、生活环境都是很艰苦的,这对于我们这些即将投身于石油战线上的新兵倒是一场严峻的考验。<br> 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为了实现华主席“建设十来个大庆”的号召,我们这些在部队干了几年的战士,共产党员,一定要树立新的继续革命的大志,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br>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要有革命的精神,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要有克服困难的精神,吃苦的精神,要有想大局顾大体的精神,要排除个人主义影响,为了党的事业而奋斗这是主要的。<br> 要认真总结一下几年来工作生活中的经验教训,在今后的漫长的岁月经历中,能够正确地指导行动,尽量避免或少犯错误。<br> <br><b> 1978年4月19日 星期三 阴</b><br> 谈到这次招工,人人都在议论一个“苦”字,当然,按眼下的各类工作条件比,新油田当然要苦些,但这和老一辈闹革命有本质的区别,他们那时是时时冒生命危险,吃穿住更无保证,但他们能打下红色江山。今天,为了延续社会主义强国,我们新中国的青年人,为什么不可以吃些苦呢!应该仔细想一想。<br> <br><b> 1978年4月22日 星期六 阴雨</b><br> 回顾部队的几年成长,心潮确实难平。虽然在各方面有所进步,但要和所处的环境和以后的要求还差得很远,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的需要,更需要多学习,多努力。<br> 工程兵的生活,艰苦而光荣,但自己并未亲身在第一线参加战斗,我们单位(指通信保障)也是十分重要的。<br> 从“816”、“93”到“221”工程,都有自己的一份汗水,确实感到荣幸,这在眼前是唯一可安慰自己的。……<br><br><b> 1981年 12月3日(十一月初八)、四、雪后转晴</b><br> 上午乘公司井队值班车携带行李到了岔河集前线指挥所,中午在三大队吃饭。下午正式到32716队报到。晚上参加该队2班讨论。<br> 住宿把我和一名钻工安排在一个宿舍内,条件很差,铁皮房到处漏风,暖气也不热,电也不正常,比想象的还要糟。吃饭在前线大食堂就餐(十几个井队办的一个大食堂),各井队不办食堂了。考虑到是来蹲点的,吃些苦吧。<br><br><b> 1981年12月4日(十一月初九)五、晴</b><br> 昨晚几乎一夜未眠,又冻又乏,冬季,旷野,除了机器的轰鸣,就是白雪茫茫。关键是床下到处有“老鼠值班”,据小方讲,这儿的老鼠个头大,也不怎么怕人。我最怕老鼠,可一晚老鼠都在床下跑来跑去,弄得我非常紧张。今日和卢主任到井场转了一个整天。了解一下生产情况。这口井原设计3400米,后又加了50米,已打到3424米。问题也不少,主要是设备保养的不好,有的配件杂乱无章,泥浆泵又老出故障,影响生产进度。职工们还提了不少问题。我都认真记了下来。答应与公司有关部门交涉。<br> 下班路上,小伙子们还是又说又笑,打打闹闹,这种情绪也感染了我,不觉得难受了。<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95.1.1(十二月初一)日</b></div> 早上起来,前线轮南小区阴,我们(指与时任公司副经理李才明)就往沙漠腹地赶,越走雪越大,等走到沙漠腹地240公里左右,简直滑的无法。在一个下坡处,汽车来了个180度的大掉头(司机小谢还是有经验,没有急刹车,实际上是撞到了一个小沙包上,要不就翻了),真是有惊无险。到255公里左右,前方有车相撞,只好调头返回。从早上8点30分(相当于内地6点半,天还没亮)到下午4:00多,在车上行驶了8个小时,白跑了600多公里。<br> 下午回来,给60157(队)喊了话,通知石建国赶紧报评选出来的名单。<br> 晚上,会餐。然后同夏明华交换了一下工作意见。他提出要两份报纸、一个台历,我都答应解决。<br> 然后举办了舞会。元旦总的讲算平稳过。<br><h5> 注:括号内为后加解释。</h5><br></div></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日记手迹选 1</h5><div><br></div><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日记手迹选 2</h5> <h5> 李海生 笔名理智,革命老区山西省左权县人,1953年生,1969年12月参军,1973年9月入党,1978年退役,参加过华北、塔里木油田会战。天津工会管理干部学院毕业,高级政工师。曾担任华北石油管理局副处级纪检监察员,中国石油监察学会华北油田支会秘书长,二级单位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监事会主席等职。中国石油作家协会、河北省摄影家协会、河北省曲艺家协会、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退休前后担任华北油田关工委委员,华北油田曲艺家协会执行副主席;华北油田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华北油田老年摄影协会副会长、军委工程兵建筑第54师(两弹一星“筑窝”神秘部队)“战友服务协会”顾问、54师历史研究中心主任等社会职务。2013年6月被华北油田文联授予“华北油田文化艺术特别奖”称号。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在国家、省部、厅局级发表各类文稿180余万字,摄影作品百余幅,出版长篇小说两部,其他专著4部。有的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并作为外教教材使用。</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谢谢阅读,请赐教!</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