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温暖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学校的学习赋予孩子成长的能力,家校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才能给孩子一片更为广阔的天空,让其自由自在的健康成长。<div> 为了进一步推动家校共育,激发家长与孩子的阅读热情,徐州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大三班线上读书分享会再次开始啦!</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为何控制感尤为重要</font></h1> <h3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167efb">大三班 徐铭泽妈妈</font></h3> 大家好,很荣幸和大家分享我最近读的一本书,书名是《自驱力成长》。作者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和启发式教育专家奈德.约翰逊。<br> 这是一本有实际操作价值的亲子教育书,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是本书前言部分“为何控制感尤为重要”。导读说道:“我们真的没法控制自己的孩子,而且我们也不应该控制他们。为人父母,其实是要教导孩子独立思考、身体力行,这样,他们才能拥有在学校乃至生活中取得成功的决断力。我们更应该想方设法地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挚爱的事物,并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内部动机,而非逼迫着孩子做那些他们不想做的事”。<br> 看到这里,我觉得作者的很多想法,都和我不谋而合。在生活中,我也一直给儿子信任和帮助,对他任何的只要是无害的探索都支持,尊重,做他最可信赖的朋友之一。即使这样,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也是不断发现问题,重新入门。<br>从中班开始,我给孩子报了不少兴趣班,比如轮滑、舞蹈、口才、游泳等,这些兴趣班有的是我给他报的,有的是他自己愿意报名的,所有的兴趣班在我眼里都是孩子从中可以感受到快乐,学习本领。可是不久我就发现,孩子特别的排斥,不断的跟我说“妈妈,我不想去兴趣班了”,和孩子沟通了几次,他说不出不愿意去的原因。所有的兴趣班都变成了他和我的“负担”,送孩子去上兴趣班成了我最头疼的事。这时候,生活中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是小孩子都是这样,应该让他坚持去学;另一种则是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他不愿意去就别去了。这两种选择让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又说不清楚具体的问题。后来因为疫情的原因,兴趣班也进行的不太顺利,很多都停掉了,一段时间,索性带孩子在家上网课。围棋老师给孩子推荐了围棋平台,围棋平台有很多孩子感兴趣的内容,他总是看得津津有味,忘记了时间。起初我会干预很多,总觉得怎么一直看,看的那么晚,催促甚至带有指责的成分。<br> 其实我明白,时间一晚,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一长,我内心的焦灼就开始升级,焦虑混杂在催促里,把大人的情绪首先传递给孩子,我想让他按照我们认为的赶紧完成。而这种情绪没有帮他更快,反而某种意义上是对于他努力的一种否定。尤其是他安心的想把他感兴趣、想看的内容都看完,他需要的首先是肯定和鼓励,然后才是建议。而我提供的所谓的建议里想要纠正的成分更多。<br> 漫长的学习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他想要了解不同走棋的方法,想知道关于围棋的经典故事,想要和不同的对手对垒想要赢子。看着他不论和谁下棋,跟着老师的教棋思路,和对手下了一盘又一盘,我知道那种安然是对于自己知识的获得和把控带来的笃定,每次回来都和家人讲下棋思路,甚至要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小伙伴们“开班培训”。<br> 孩子开始尝试自己想办法把事情做好,学习变得轻松起来,他会自己控制下棋时间,自己找一找围棋老师的课,这种来自内心的自驱力才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经历了焦虑后我在也不断反观自己,一次次要求自己放下的焦虑和执念,摆正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尽量只提供合适的帮助和支持。 <br>短短的感想说不了多少,书中还有很多有对大脑的科学研究,以及作者从事家庭教育多年的经验。推荐阅读!谢谢大家! 在徐铭泽妈妈的精彩分享后,我们的各位家长也积极参与分享讨论。一起来看看大三班家长们都有哪些收获吧! 徐铭泽妈妈认为家长们要增加孩子做有意义的选择的机会;不逼迫孩子做他不想做的事;避免将焦虑传给孩子;给孩子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支持,把家长满心的爱变为温暖的陪伴,挖掘孩子们的内在动力,提高亲子相处的幸福感。 分享会的最后幼儿园的李老师和戴老师也向我们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李老师指出:我们老师和家长要思考、权衡对孩子的控制度的问题,注重孩子的自驱型成长。戴老师指出:只有靠自身的自驱力才能坚持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自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规划的过程,想要孩子成长,家长必须适当放手。 希望本次阅读分享会能够带领大家让阅读成为常态,让追求知识成为一种风尚,让家庭处处溢满书香,孩子们因读书而精彩,因读书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