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五十三):孩子挑食引起的母子冲突

所念皆星河(不闲聊)

<p class="ql-block">家庭教育(五十三):孩子挑食引起的母子冲突</p><p class="ql-block"> 3月22日晚上,《科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学习组第二次上课,刘老师关于情绪的论述令我茅塞顿开,尤其认为“你能接受什么情绪,什么情绪就不能控制你”有道理。</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中午,我下班后急急忙忙做饭,因为儿子提出要吃米饭,当时随口答应从单位食堂买一份,下班急,竟然忘了买了。自己蒸米饭也很快,算了算时间,十二点十分也能蒸好,就淘米开锅。接着炖菜,因为家里有早晨刚炖好的排骨,就把土豆、粉条和排骨汤一起炖,这样比较入味,菜里又加了几块排骨。炖菜时,又给孩子热了一盒牛奶。</p><p class="ql-block"> 十二点时,孩子到了,进屋先找吃的,看到厨房里的菜,问:“妈妈,给我煎个鸡排吧。”</p><p class="ql-block"> 真是的,鸡排放冰箱里好几天了,还没煎过一块。我把炖好的菜盛进盆里,换锅煎鸡排。鸡排煎好,米饭还没彻底释压,这种情况下饭可能是熟了,不过水分还没蒸发完。急着吃饭,也不管这些了,我麻利得盛好饭,娘俩开吃。</p><p class="ql-block"> 典典喜欢在米饭里倒牛奶,不过这次,米饭蒸得太黏了。</p><p class="ql-block"> “妈妈,米蒸得太黏了!”他抱怨。</p><p class="ql-block"> “对不起啊,儿子,估计是妈妈不小心放得水多了。”我理解儿子失望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上次都是这么说的,为什么不改正啊。”他接着抱怨。</p><p class="ql-block"> “嗯,我上次也做得不好。”我承认。</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不跟爸爸学学,他每次蒸的米都正好。”他不依不饶。</p><p class="ql-block"> “给妈妈一次机会,下次也许能蒸得好一些。”我诚恳地说。对于他的情绪,我仿佛是站在一个高高的楼上,看到楼下人所有的活动一样清晰。</p><p class="ql-block"> “说好的在你们餐厅买米,却自己蒸,还蒸得不好吃。”他的情绪依然不能平静。</p><p class="ql-block"> “我上了三节课,一下班就想着做饭的事,开车往家跑。”想到自己一上午的辛苦,最后竟然只落得了抱怨,我心里多少也有些委屈。</p><p class="ql-block"> “答应别人的事,为什么做不到。”我的解释丝毫没有消解他的怨气,继续向我发泄。</p><p class="ql-block"> “你尝尝,儿子。这次虽然有点黏,但是我用的热水下的米,米饭比平时要香,还有劲道。”我试图转移他的注意力。</p><p class="ql-block"> “不要转移我的注意力,就说米饭的事情。”也许对于我的这一招,他早有心理预防。</p><p class="ql-block"> “这样吧,如果你还觉得米不好吃,我就给你加热馒头,或者下点面条。”我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p><p class="ql-block"> “我就想吃米饭。”这次他口气有点急了。</p><p class="ql-block"> “真对不起了,儿子。也许刚才是因为觉得怕吃饭晚了,没等到释压彻底就盛饭了,水蒸发得少。咱多少吃吧。”我看了看表,我俩一人一句竟然快十分钟了,心里有点急,语气自然就带出情绪来。</p><p class="ql-block"> 他吃了一口鸡排,也不尝我炖的土豆,把米饭碗重重地放在桌子上。</p><p class="ql-block"> 这个动作,彻底让我情绪失控,但理智告诉我,不能诉诸于暴力。</p><p class="ql-block"> “你要是嫌弃饭不好吃,可以不吃!”听到我这句话,他吃惊地看着我。</p><p class="ql-block"> 一阵委屈袭上心头,我说气话来有些歇斯底里了。</p><p class="ql-block"> “我做饭就这水平,你要是不满意,将来就自己学做饭,做给我吃!”</p><p class="ql-block"> “我辛辛苦苦天天给你做饭,你不感谢我,却因为这么一点不满意,埋怨了我十几分钟!”</p><p class="ql-block"> “我是你妈妈,不是你的仆人!我是个人,不是机器,有感情!”</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声音刺激了情绪,委屈的泪肆无忌惮地流出来了。</p><p class="ql-block"> 仅存的理智告诉我,不能在失去理智的时候说太多的话,这些话都是不理智的、伤害人的。我放下碗,</p><p class="ql-block"> 回到卧室,关上了房门。</p><p class="ql-block"> 感谢刘热生老师22日的课程,我躺在床上,再回顾老师的话,几秒钟平复了情绪。发现儿子也回到了他自己的卧室。午觉后,发现牛奶、鸡排和他碗里的米饭全被吃了。下午我没再提起这件事,后来也没提这件事。这一周,典典没有再挑剔我的饭做得不好。</p><p class="ql-block"> 案例回顾:今天,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再回顾评论这件事,感觉这既是一个本书第四篇《情绪的控制和调控》的案例,也是第五篇表征不同步的案例。</p><p class="ql-block"> 站在儿子的立场来考虑,一次次告诉妈妈,不喜欢吃太黏的米,但妈妈就是记不住,分明是不太在乎自己。妈妈明明答应从食堂卖米饭,竟然不履行诺言。他是委屈的、有情绪的。</p><p class="ql-block"> 站在妈妈的立场,既要考虑工作,还要辛苦做饭,最后没有得到儿子的感谢,反而因为米饭的黏度不合适招来儿子的埋怨。妈妈心里想的自己的辛苦,以及儿子的埋怨。双方地同一信息“米饭太黏”的理解是不相同的,因为立场不一样。刘热生老师说“人与人的误会来源于表征”。</p><p class="ql-block"> 关于我们母子的这次冲突,怎样做到表征同步呢?</p><p class="ql-block"> 首先,我当时需要共情,比如说“妈妈做的米不符合你的口味,你是不是觉得妈妈没把你说过的记在心里?”</p><p class="ql-block"> “你觉得妈妈不爱你吗?”</p><p class="ql-block"> 共情的作用是达到情感同步表征,要让孩子知道,妈妈其实很理解孩子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其次,要告诉孩子,而不是带着情绪,像我那样歇斯底里地吼叫,“妈妈这次做米饭,真的很用心了,可还是没做好。”</p><p class="ql-block"> 这么做也是共情,是让孩子体会妈妈的情感,也是为了达到情感的同步表征。</p><p class="ql-block"> 最后,要让孩子帮自己想办法,怎样才能把米饭蒸得好吃,并且,瞅机会,让孩子自己蒸米饭试试。</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步,是为了让孩子理解蒸米的过程,达到同步表征的基本背景知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