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川区第四中学疫情期间心理服务(四)

雷婕

<h1>席卷而来的疫情再次打破了我们平静的生活,为了减少疫情引发的负面影响,为了帮助全校师生以平稳心态应对当前疫情,学校心理咨询室搜集整理全国名家心理课程,陪伴大家走过这段艰难时期。</h1><h1><br></h1> <h1><b>从宅家引发的冲突——谈谈亲子关系</b></h1><div><b><br></b></div> <h1><br></h1> <h1><p><b>前言:宅家</b><b style="color: inherit;">考验亲子关系</b></p><div><br></div><div>今天跟大家讨论一个关于亲子的话题。说实话,我们没有想到这次疫情会那么严重的;而这样一个的假期,也引发了我们很多的思考,同时也考验了我们的一些亲子关系。<b><br></b></div></h1> <h1>咨询中有不少的人都强调,宅家除了要在家里对抗病毒给我们带来的一些影响,还要去对抗家庭关系中给我们带来的一些影响。甚至有学生已经在家里边跟父母发生了冲突。这是为什么?<br><br>之前,因为回家的时间比较短,还可以在父母的面前装一装,装一个父母满意的好孩子,装跟父母的关系还不错的状态。但是现在,天天跟父母在一起,装不下去了。宅家和父母这么近距离的长时间亲密接触,孩子们感觉到了很多的挑战和压力。有的说:从小爸爸妈妈就外出去打工了,跟父母互动的时间加起来好像都没有现在这么长。虽然说父母是自己最亲的人,但是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感觉自己非常紧张,放不开,甚至还有一点点像熟悉的陌生人。有的说:老师,你知道最放松的地方是哪里?是学校。如果要是早点开学就好了,现在没有开学,我在家里边还要做一些相关的作业,但是爸爸妈妈在我身边就会让我有愧疚和压力感。从孩子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是有多不适应。<br><br>同样,也有些家长跟我抱怨。说这孩子怎么这么没良心,这么不懂事?我们给他提供了那么好的条件,为他付出了那么多,现在整天虎着一张脸给谁看?甚至有一个家长讲,儿子除了吃饭,从来不会跟父母有任何的话,最多是吃还是不吃,吃饭也是到饭厅端了饭,直接进自己的房间,美其名曰:我的事情很多,我要去忙我自己的事情;父母其实知道孩子是用这样的方式在躲。所以有妈妈觉得自己好悲催,辛辛苦苦扒心扒肺地对待孩子,现在怎么跟我那么的疏远。<br><br></h1> <h1>到底是什么使得我们本该是与最亲近的人密切相处的好机会,却面临那么多的冲突和挑战?这就不得不说到一个话题:亲子关系。<br><br>做心理健康教育也差不多有30年了。这么多年跟学生打交道,然后在做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也接触了很多年轻人,感想很多,想通过今天的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h1> <h1><b>一、引发亲子冲突的原因</b></h1> <h1>家庭作为孩子心理健康最核心的基础条件,好的父母应该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导师,也是孩子生活中间最重要的一位老师。父母以什么样的身份,以什么样的角色扮演给孩子做示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一生。</h1> <h1>我在和学生打交道以及家长们分享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很多家长是非常爱自己孩子的,但是不知道他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爱;有家长说,我一路走来非常不容易,我希望用我人生所有的经验,摆平孩子成长路上所有可能会遇到的沟沟坎坎,让我孩子的人生走得更顺一点。<br><br>在这样的理念下,家长无形之中就会对孩子有更多的管控,因为得按照他的期待、他认为对的路走才是一个最好的、最期待、最让他放心的样子。可是他不知道,这样一个从小被管控、被要求、被限制的年轻人,他自身的那种掌控能力能有多强?他们自己对未来的那种自我效能就会被大大削减。<br><br>很多父母爱孩子,希望孩子听话才是所谓的好。但在这种听话和好的过程中,父母就会以自己对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所以,有很多的年轻人,他们一路走过来非常努力地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学习、去成长,做父母和社会常规价值体系所要求达到的一个水准。但是削弱了他们的自我和自尊,以及去把握世界的能力。于是很多家长也很纠结,我辛辛苦苦培养孩子读了硕士、博士,他不要进入婚姻,不肯出去闯,在家里啃老。为什么长这么大了,还一天到晚会有很多负性情绪?<br><br>很多家长并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只是按照自己的逻辑,给孩子很多物质上的保障,给孩子很多所谓人生路上的大道理指引。其实,孩子最需要的,并不是把家长认为的给孩子;家长也没有想到这反而压抑了孩子的自我成长和自尊。<br></h1> <h1><b>具体有哪些东西会经常引发一些亲子关系的问题?</b><br><br><b>第一,不能和孩子好好说话<br></b><br>曾有人说,一个不好好说话的家庭,孩子的情绪就不会稳定。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很多年前有个孩子,在学校经常跟同学发生冲突。在解决孩子问题的时候,我们把孩子的家长也请到了咨询室。我发现孩子的家长说的话让我都听不下去,当时我就替孩子觉得难过,那哪是一个爸爸对一个上中学的女儿说的话,完全是用一些让人不堪的言语和极其恶劣的态度说的,就像在数落一个阶级敌人。面对这样的一个情绪失控,然后不断去破坏孩子自尊,不给孩子表达机会的家长,孩子的情绪是很难稳定的。<br><br>也有年轻人曾跟我讲,我不去记恨我的父母,我们同学有的时候也会说,爸爸妈妈怎么发脾气什么。我觉得父母对孩子发脾气也没有什么,也许是父母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但让我特别痛苦难受的是,我不知道我的父母为什么发脾气,我也很难知道父母的情绪会在什么样的状况下发生变化。所以,我每天都处在一个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下,怎么办?在这样的成长背景下的孩子,照他们的原话讲,我们就想大人的嘴大,说不过她,在孩子很小还不会表达的时候,可能会用一些行为去表达,然后会用一些情绪去表达,慢慢地孩子的情绪稳定性就会发生一些问题。<br><br><b>第二,不信任孩子</b><br><br><b>一个不信任孩子的家庭,孩子的性格方面也会有很多偏差,</b>因为孩子从父母那里得不到信任,他也不会相信别人会信任他,会理解他。有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女孩,她说自己非常努力,但是在班上一直没有很好的人缘,也不被同学和老师看重;好不容易有一个机会,争得了地理课代表的职位,所以她特别想好好表现,为同学们做点事情。有一次她想和同学们一起搞一个关于地理方面的小活动,由于她没有手机,她需要用妈妈的手机去搜索相关的知识,她就跟妈妈借了手机。但是后来,不管她怎么解释,她妈妈一个劲儿地说她是玩手机,还认为她在撒谎。孩子当时完全是泪流满面地哭诉啊。<br><br>这样的例子很多,<b>当一个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间没有被信任,没有被很好地爱护的时候,他在性格方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在人际方面也会出现一些问题。<br></b><br><b>第三,父母爱哭穷</b><br><br>现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很平衡,每个人的家庭条件也不太一样。<b>节俭的理念没错,但有些父母经常给孩子灌输一些贫穷的理念,家庭生活非常不容易的理念,让孩子的内心也开始变得贫瘠起来,眼界变得狭窄,甚至让有一些孩子有强烈的内疚负罪感,感觉自己跟家里要任何一样东西都是不应该的!</b><br><br>有个女孩,她在恋爱的过程中,男朋友说给她买一个礼物。她的反应是你为什么要给我买礼物?男朋友说:男女朋友彼此有一些这样的分享不是很正常吗?但她就认为不正常。因为在她看来,我是不值得享受这样的礼物的,如果说你要给我礼物,我就想你是希望从我这儿获得什么?我能不能给你相应的礼物?也有孩子讲,家里的条件并不差,已经有两套房子,还有差不多的一个小生意,至少温饱和生活是不成问题的,但是为什么我每花一分钱,每做一样事情都会觉得特别愧疚,觉得我不配,我不值!<br><br>其实,那些哭穷的家长可能也不完全是吝啬或舍不得。有家长表示,不想让孩子从小过得太安逸,不要对物质有更多的满足,别忘了艰苦朴素的好品质。问题在于想的跟做的不是一回事。一个从小就在物质方面有匮乏和渴望的孩子,长大以后特别容易被一点点小小的利益或诱惑所吸引。所以,有些年轻人自身的条件非常好,各方面也很优秀,但因为别人对他的一点点好,就心甘情愿地跟别人走到一起,增加了容易上当受骗的可能性。<br><br>那么,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h1><h1>作为父母,<b>第一条就是要去爱孩子,而爱孩子首先是要懂孩子。</b><br></h1> <h1>每个孩子都具有自己天生的气质,有的人天生就比较活泼,比较神经大条,比较正向阳光;也有的孩子可能天生就比较内敛,比较木讷,比较不太善于和人打交道。但是,很多的家长,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最优秀的状态,希望所有的美德、优点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呈现。于是,很多的孩子很别扭、很委屈,因为他们不能做自己。因为很多父母虽然爱孩子,但是不愿意去花功夫去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他有一些什么样的行为特点?一个爱孩子、懂得孩子的好父母,应该让孩子做他自己,按照孩子的气质特征做他自己的时候就不会那么辛苦。<br><br>从心理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逃避一些让他觉得特别累,特别用力过度的事情,这样的事情会让他很烦——这是我们人的本性、人的本能。当我们去尊重一个孩子的天生气质时,就会允许不太善于表达的孩子,可以安静地坐在饭桌上吃饭;安静不代表他没有礼貌,不代表他没有修养。所以,我们要去了解自己孩子的天生气质,不要总是拿他去和别人比。<br><br><b>其次、父母们要想明白,你到底期望孩子成为什么?对你孩子的期待是什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他自己吗?很多父母会说,当然了,可实际上很多的家长是做不到的。他们眼里满满的希望都是让自己的孩子做个别人眼里的“别人家的孩子”,总是不断地拿别人家的孩子来跟自己的孩子比,然后进行一番评价。<br></b><br></h1> <h1>当我们不容许孩子做他自己的时候,可想而知,这个孩子的人生路上会有多么地累,他要做他不想做、不感兴趣的事情,仅仅是为了满足父母的一些期望。所以,有很多年轻人到了大学以后,会说我对这个专业特别没有兴趣,选择这个专业只是因为爸妈的需要,这个专业会让爸爸妈妈特别有面子。问题是你再跟他聊具体兴趣的时候,他也没有兴趣。<br><br>所以,成为别人眼里的、成为父母满意的样子,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压抑了孩子自身的一些需求,这也是当前很多年轻人到学校以后学习动力不够强,学习困难重重的一个原因。因为逼着一个人做他自己不擅长的、不感兴趣的事情,是一件非常痛苦和纠结的事情。所以,我们父母爱孩子,首先要懂孩子,要了解孩子。</h1> <h1><b>二、注重孩子成长需要的心理营养</b></h1> <h1><b>我们在爱孩子的同时,也要给到孩子一些成长过程中必需的心理营养元素。</b><b><br></b><b><br></b><b><br></b>首先要有高质量的陪伴,<b>高质量的陪伴可以给到孩子一个安全感。</b></h1> <h1><p>安全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最核心的条件,也是最基础的基础。安全感从哪里来?安全感来自最早期的亲子关系,来自早期从父母(养育者)那里得来的一些信任、关心和爱。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没有被父母很好地关照和信任的孩子,他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会显得特别敏感、紧张;然后这种敏感和紧张在很大程度上又会放大,或者说影响到他和别人相处时的一些关系,变得不太好相处或者不合群,实际上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不信任。从而影响他长大以后的朋友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一个从小没从父母那儿得到很好的肯定、信任的人,同样很难处理好亲密关系的,因为那种敏感、不确定,会让其在亲密关系中不断去试验、去挑战、去验证一些东西。而任何一段情感都禁不住这样不断地怀疑和验证。</p><br><b>其次,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自尊,即关于自我价值感。</b></h1> <h1>自尊也是每个人心理健康的一个核心条件,那什么是一个健康的自尊?健康的自尊建立在我不需要去跟别人攀比,我也可以爱自己、接纳自己。现在很多孩子的自尊是建立在需要有一些外在他人评价体系下才能确定自己的价值感,这些孩子的自尊会变得特别纠结,他们时时担心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他们的自尊会受到挑战。于是,他们为了去维持自己的价值,需要不断去努力做出很多让人刮目相看、让人羡慕、让人觉得你真牛的事情;甚至为了维持这样的价值感,不管不顾个人的兴趣爱好,只要是大家觉得厉害的事情,他就尽量去做,然后从别人那儿得到一些肯定。这样的孩子的问题,其实跟我们父母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父母在给孩子价值感的时候,是通过一些条件去评判的。<br><br>在父母不断用条件去评判的影响之下,孩子为了从父母这儿赢得一些所谓的认同、赞扬,他们会压制自己的需求,会特别去关注能够拿来证明自己的一些东西。这样长大的孩子,他们会特别恐慌,恐慌自己某一天没有绝对优势以后会影响到自己的价值。这也是很多非常优秀的年轻人,他们读硕士、读博士,他们出国留学的原因。当他们的自我价值不足以给到他们所谓的确定和安全,他们就开始崩溃或出现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在中考、高考以后,随着环境的变化,年轻人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重新对自己的排位有所适应的原因。给孩子健康的自尊,就是让孩子不过分依赖外在评价体系,也能看到自身的价值,也能去做自己。<br><br><b>但很多父母不停地去伤害孩子的自尊,很可能是因为他们忽略他还是一个孩子。</b>因为父母有很多自己的人生经验,通常从成人的角度看或理解问题,然后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就应该这么做、应该这么理解,关键在于忘记了他面对的还是一个孩子。</h1> <h1>有个孩子说,爸爸是从一个贫困山区靠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又读了研究生,最后在职场上混得也不错。所以,爸爸经常给我讲的就是:当年你爸爸我怎么样,爷爷奶奶并没有给我提供什么,我是靠自己怎么努力获得现在的一切。现在你有这么好的条件,什么都具备了,你只要去好好学习就行了,为什么就考不好呢?在这种情况下,让很多的孩子的无力、无助、受挫的感觉不断的被放大;其实不是每个人好好学习,就一定能考个好成绩。而且爸爸当年的生长生活的状况,跟现在孩子们从小就开始竞争攀比、过度学习、过度考评的紧张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很多父母,仅仅用成人的标准、评判体系去看待孩子,会让孩子的受挫感不断放大。<br><br>当我们用成人的标准,不断用一些放大的苛刻的条件去要求孩子的时候,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受挫,越来越无力。孩子面对不能理解自己的父母,慢慢地会封闭掉自己。<br><br><b>再次,要给到孩子一个自我成长的核心能力——自驱力。</b></h1> <h1>现在有很多年轻人,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他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可以要什么。为什么?因为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人生都是被设计好的。父母从小就已经给他设计好了未来的人生,只要一步一步按照父母的去做就好了。这样,如果做得比较满意的时候,好像能皆大欢喜;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受到了挑战,没有获得很好的回馈的时候,或者找不到他的绝对优势、价值的时候,他就开始有很多的情绪、抱怨,甚至对父母的埋怨。如果有一个明确的考评体系、价值导向和标准的时候,他还可以的;但是,一遇到没有标准的事情,就会让他们抓瞎或纠结。<br><br><br>包括现在有很多人去网络上参加一些所谓婚恋课程的培训,他们为什么会相信那所谓的培训能给他们的爱情婚姻更多的支持?其中有一点,那些被要求、被安排的孩子一路走过来,习惯了用一些所谓的能够去客观衡量的标准,去约束和要求自己的一些评价体系,他们就很难去面对情感中的一些不确定,从而在情感中会变得无力而无助,因为他们不知道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感需要,所以在面对一个没有了绝对明确的游戏规则的时候就不知道该怎么样去做,也就会不自觉地被网络上的培训所吸引,其实无外乎是他们太需要一些条条框框的所谓规则条款去指导自己。但是这样的年轻人是走不远的,因为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间最考验人的是什么?适应变化挑战的能力。所以他们在遇到挑战的时候,就会往后退到他的舒适圈,退到他的安全的界限,这已经成了他的一个习惯。<br><br><b>最后、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榜样的力量。</b></h1> <h1>在咨询时候,经常会碰到一些对这个世界充满了负性感受和评判的年轻人。在深入了解后会发现,在他小时候从他父母眼里看到的这个世界就是不安全的,人和人之间是不值得信任的,他父母不断给他灌输很多这样那样负面的信息。而另一方面,很多父母又会不断指责和抱怨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一天到晚就那么消极?为什么就不能像别人那样阳光起来?其实,每个孩子早期的一些心理特质,不是父母的说教,不是我们刻意去给孩子报这样那样的一些班就可以给到孩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父母的生活态度、思维的模式和行为,父母怎么看待社会等,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的。所以,如果父母充满了负能量,他们的孩子也很难积极向上。<br><br>有学生说:老师,我有时候特别难过,心想父母不爱我;但是回到家,看到我们家那一柜子关于育儿的书,一定是我小时候妈妈买来想更好地去帮我。可是为什么她看了那么多的书,我还是没有感觉到给我带来温暖舒适,我还是在面对妈妈的时候会紧张难过。实际上也不用我们的家长要做得多完美,只要我们能做到最自然、最美好的一个情感——就是真诚地爱孩子,关注孩子生理心理需求的那部分。所以,很多的学生虽然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父母的文化水平也不高,甚至都没有什么学历,但是他们跟孩子的关系非常良好,他们给了孩子最朴素的、最真实的那种亲子关系,孩子在父母面前是放松的,这就是一个最好的关系。</h1> <h1><b>三、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b></h1> <h1>哈佛大学曾经用70多年的时间做过一个实验,在美国找了一批年轻人,然后跟踪了大概有76年。最后得出的一个结论是:<b>影响一个人发展最核心的因素是温暖、亲密的关系。</b>也就是说,真正能够让人在人生路上走得更好的,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智力因素、家庭条件、长相身高,而恰恰是关系。那些在人生中走的最好的人,他们都有一些非常好的关系,跟妈妈的关系比较好,跟兄弟姐妹的关系比较好,也有比较好的朋友关系。<br><br><br>这个实验给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既然影响人生最最核心的是关系,我们父母也应该把重心放在关系的建立上。然而,有多少父母是这么做的呢?现实中很多父母为了孩子好,不惜用破坏关系的方式培养孩子。有人说,从我把钢琴十级的证书考出来以后,我父母把证书往墙上一挂,我就再也没有碰过钢琴,不但没有碰过钢琴,每每想到钢琴,身上的那种很紧张、很压抑、很不舒服等痛苦感觉都上来了,都是一些让我特别难受委屈的回忆。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没有伙伴,没有游戏,没有乐趣,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经历?长大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孩子?<br><br>其实,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我们父母可以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很多父母喜欢跟孩子讲道理,有句话希望家长朋友们注意:<b>大道理不要走在关系的前面</b>。只有在关系建立好了,有了一个情感链接的时候,孩子才能听得进父母所谓的道理。<br><br>仅仅建立了关系也不行,还得<b>不断去维护亲子关系——亲子情感账户。</b></h1> <h1>很悲催的是,很多的年轻人跟父母的关系特别疏远。很多年轻人虽然知道爸爸妈妈是爱他的,爸爸妈妈也为他付出了很多,但是他们在父母面前是非常压抑、非常紧张的。我们如何去维系亲子情感账户呢?平时的时候,父母需要不断往账户里边去储存一些对孩子的爱和关心,尤其是情感上的那种关心。比如孩子从学校回来了不高兴,爸爸妈妈这个时候不是着急去问孩子在学校里的成绩怎么样,而要去关心这个孩子为什么不高兴。<br><br>除了情感关心,还需要多给孩子一些陪伴。可以说,谁陪伴的一个人最久,谁就会对他最有影响。很多年轻人喜欢动漫、游戏、网络上的一些东西,是因为很多父母工作比较忙,回家以后就觉得已经很累了,所以没有精力也没有心情去跟孩子互动,就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了那些漫画书、游戏、IPAD等,慢慢地这些东西就成为他的一个重要支持。所以,父母要给孩子的情感账户里注入一些新的东西。<br>维系亲子关系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有质量的亲子沟通。<br>什么样的亲子沟通是有质量的呢?<b>一个正向的表达,一个情感的传递,只有在正向的表达、传递情感的时候,我们才能去打开孩子的耳朵。</b><br><br></h1> <h1>很多家长会觉得我跟你说了那么多,你怎么就听不进去呢?我们人的自我保护功能,使得我们在与人互动时,如果家长不停地数落我们的问题,不停地教导我们,不停地居高临下评价我们的时候,我们就会下意识地紧张、逃避,这就很难听进去家长在说什么。所以,有质量的亲子沟通,重在建立关系,建立一个可以去沟通的场景,一个可以去传递情感的渠道。比如,有的家长就会说:你怎么样,你今天想吃什么?我们一起出去吃。然后让孩子在开心、放松的状态之下,去跟孩子交流,更多地影响孩子。一个有质量的沟通,还有一点就是当孩子去跟你表达的时候,一定要去回应,尤其是关注孩子情感方面。如果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去认真对待孩子,没有很好地给孩子情感上的反馈和回应的时候,孩子慢慢地就不会去找父母倾诉。<br><br>有一位一直以来都特别好的学生,在学校里不小心犯了错误后受到了一些惩罚,他觉得特别的恐慌、委屈、难受,他就回去就跟父母去讲,可是没有想到父母根本没当回事,该干什么干什么。他后来说心里边特别的难过,陪着他走过最艰难的一段时间的竟然是他们家的那只狗,虽然狗不会说话,但是他可以抱着狗哭,狗会静静地陪着他,好像能听懂似的,一动不动地在他的怀里。在那个时候,它的温度给了他很大的支持。有的孩子就因此觉得父母是不可能去理解自己的事情,也不可能给到他帮助,慢慢就关上了他跟父母沟通的心门。这个时候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去反思自己有没有耐着性子让孩子把话说完,有没有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所纠结的事情?</h1><div><h1><b><br></b></h1><h1><b>当然,爱孩子,我们就要去帮助孩子去想办法提升他的自我效能感。就是想办法让一个孩子在面对一个变化的世界,他有能力敢于去尝试,敢于去做一些挑战他个人舒适度的一些事情。</b></h1><br></div> <h1><b>四、爱孩子--助力孩子自我效能的提高</b><br><br></h1> <h1><p></p></h1><h1>往长远看的话,我们人和人走着走着就拉开了距离。这并不是说你的学历有多高,你当年在学校的成绩有多好的影响,而是我们在人生路上遇到一些挑战和挫折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能力坚持下去。很多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都是具备这样的一些特征。</h1><b><br></b><b><br></b><h1>武汉疫情期间,有一个大学生让我们刮目相看,也获得了很多人点赞。因为在国家还没有说要隔离、封城的时候,他放假回家了,但当时他已经知道自己身体有一点点不好,所以就自己做了一个很好的防护,比如戴几层口罩,还戴了手套,这样同时也保护了跟他接触的人。回到他家乡后,他告诉父亲去车站接他的时候,要带酒精,接到他以后要去消毒,回到家以后他主动去隔离,并到当地医院去检查。他确实是得了冠状肺炎,但是他在整个应对的过程中比较淡定,既保护了自己也保护了他人,最后他顺利地战胜了病魔康复了。然后他又去捐了血,支持其它病人做治疗。这个年轻人遇到了这么大的事情,即使在隔离期间,他还不忘每天认认真真地复习考研,他还调侃说也有好处,就是把我关在这里的时候,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看书去复习。</h1><p></p><br><br><br><h1>这样的一个年轻人启示我们,我们很难去左右这个世界、环境会发生一些什么样的变化,但在面对这个变化了的环境和世界的时候,那些比较淡定,自我效能比较高的人,他们会相信自己,也能很好地去调动自己的能量去应对变化。 </h1> <h1>而自我效能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又和我们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童年是不是有机会去试错是有关系的。有很多家长害怕孩子走了弯路,太害怕孩子犯错,所以把孩子的一步一步都给设计好了,从小到大从来没有犯过错,也总是说对的话。但这样的人,他能走多远?这样的人当他遇到人生路上的问题时,他可能更多的想的是怎么不要让别人对我的评价不好,或者说怎么不犯错,一个不断把自己很多的能量放在怎么去防御犯错误的时候,也就会给自己设置很多的限制,比如不做没把握的事情,不做没有一个绝对价值评判体系的事情。<br><br>现实中很多父母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一个乖乖的孩子、听话的孩子、懂事的孩子。但我在做咨询的过程中特别心疼这些好学生、好孩子,因为这些孩子得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才能成为这样?他得去压抑自己的一些需求,成为活在别人眼里的他;得去不断回避一些东西,去赢得一些所谓的评价。最担心的是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如果没有别人的确定,没有一个好的回馈的时候,他就不知道自己是谁。所以,提醒那些过分掌控的父母,你的孩子的自我掌控能力,心理的自我效能感不会很高。孩子在小时候很弱小,他搞不定父母,只能是服从父母;但这种服从到了一定的年龄的时候,该变成父母恐慌了。</h1> <h1>掌控感对一个人来讲至关重要,而从小在父母那里没有掌控感的年轻人,长大以后在爱情和婚姻关系里也可能出问题,他们会用掌控感去验证别人对他是不是在意,是不是服从。往往在这样的一个模式下,他们的人际互动过程会觉得很辛苦,感受不到人际交往带来的那种美好,感受不到敞开心扉真诚沟通时的美好,所以很难有一个真正的人际关系。这样的两性关系也就会变得特别压抑,然后就很难有一个好的结果。<br><br>有掌控感的人,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不管遇到什么样事,不管外界对他是不是公平公正,条件是不是给得多么美好,或者在和别人的竞争中是不是有绝对的优势,他都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只要通过我的努力,一步一步的往前走,没有过不去的坎。就像在当前的疫情状态之下,一个有着自我掌控感的人,他能够随着环境的一些变化,不断去调整自己的行为,既敢于去试错,也能更好地去把握住机会,相信他可以去做自己的主人。<br><br><b> 父母在意识到要给孩子掌控感的同时,也要给孩子一个参与成长和发展的机会。</b>父母要让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意愿去做一些事情,比如哪怕是最简单的游戏,让孩子自己去设想,让孩子自己去跟朋友互动等。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习怎么样去解决一些问题,也可以慢慢获得掌控感。</h1> <h1><b>最后一点,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要去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b>。有人说良好的夫妻关系,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确实如此。很多父母在外边去打拼,回到家里以后带着很多的负性情绪,互相指责,互相埋怨,从而把家庭搞得特别紧张。当孩子在一个非常不确定的环境里成长的时候,孩子是一个高度紧张的状态。他要时时刻刻担心父母的关系会怎么样。</h1> <h1>我在咨询过程中一个特别深的感触是,很多所谓孩子在学习、人际方面出现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根源都在家庭,因为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家庭发生的变故,比如父母之间有一些矛盾,爸爸有外遇,家庭里这样那样的一些状况,让孩子没有一个学习的心情。父母希望孩子做个好学生,就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心境。而好的学习心境就是让孩子不要在学习的时候紧张、焦虑、战战兢兢,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时刻会被批评、责骂、被挑毛病,不要让孩子总是担心家庭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故,孩子在一个淡定、稳定、自信的情况下,自然而然会学到他该有的水准。<br><br>所以,好的夫妻关系、好的亲子关系,是我们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人生礼物,也是孩子真正需要的,这比给孩子留多少钱,留多少的房要重要得多。因为这是长在孩子身上的最核心的本事,会在孩子未来的人生路上成为他重要的支持,有助于让他有更多的能量去应对人生路上的挑战。所以,当我们能够看到孩子他内心真正的需求,当我们能够去尊重、接纳、信任我们的孩子的时候,孩子可以从父母那里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希望,孩子也会成长得非常理想。每个生命都有他自己的生命节奏,让我们静待孩子花开。</h1> <h1><p><br></p></h1> <h1><br></h1>

孩子

父母

很多

一些

自己

一个

家长

我们

亲子关系

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