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灵璧下楼防空洞(地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程大康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的家乡在皖北平原,这里虽然地势平坦,但也有零星山脉分部。山不高,大都岩石裸露,鲜有植被遮掩,更无溪水山洞点缀,如果说江南山川灵秀如美女,北方的山恰似当地粗犷男儿。 有次和一个爱旅游的朋友张姐闲聊时,听她说曾经去过下楼镇灵山景区,在川藏线边上偶然发现那里有个人工修建的地堡,有的说是防空洞。具体是什么?什么时间建的?没人说的明白。听闻后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让她们下次去的时侯带上我,一起去看看。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月28日,我跟张姐他们一起来到了下楼灵山。走到一个山岗,张姐朝左边一指,说那里有个地堡。顺着她指的方向,我看到石壁边上有个突起一米,直径二米的园形建筑,两面留有瞭望或射击的小窗,虎视眈眈扼守着山下到山上的必经路口。走近顺着小窗向里看,地堡内部和山体有通道连接。好像战争电影《地道战》中的地道。正愁如何进去看看内部结构时,这时有个本地牧羊人过来,他指着远处弯曲的路说,绕着那条小路往南走再西拐,有大门好往里面走。我们顺着他指引的方向找到了入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宽二米五,高一米五的洞门是敞开的。水泥门包着铁边厚重坚实,若从里面关上,恐怕很难单靠人力打开。低头走进山洞中,豁然开朗,洞高和宽明显增加,不用再低头,可以自由伸展身体畅行。凉意瞬间从头穿透到脚底。洞里面黑森森的,我们打开手机里手电筒一路向前摸索,亮光照到石壁上,可以看到有的地方山水渗透石壁上已经形成白色结晶。 整个洞长约四百多米,空间宽敞,肉眼可见石壁都特别坚硬,地面平整隔一段距离有一个方形坑洞(排水下水道),上面盖板可能也是铁包边的那种,应该是被人为拿走卖了。我们慢慢在其中摸索,隔几十米就有向石壁纵深凿出一间二十平方石室,也有石门可关闭。这大概是指挥部或放置武器弹药的地方。手触摸到石壁上让人心生敬意——在那个没有现代化开山工具的年代,开穿了整个山体,可想而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月3日万里无云,为了不耽误上班,为了求证下楼山洞的开凿年代和用途以及是什么人所开,中午,我跟同学一起又去了下楼灵山一趟。再次来这里是另一种感受。整个灵山山连山岭接岭,每座山每座岭都有着不同的面貌,再加上树、油菜花和山石衬托, 是在其他地方难得一见的自然风光。 这防空洞隐匿于山体中,如一条巨龙,向外分岔的支洞与地堡相连,地堡像龙爪一样守护着防空洞安全。我同学说这防空洞与地堡,本身就是带着时代印记和神秘气息的地方,会格外吸引人们的好奇心,若是开发成旅游景点一定会吸引很多人来观光。我很认同她的观点。在建造年代上,我们却有了分歧,我坚信是解放前为打淮海战役而建,是敌方建还是我方建不得而知。我同学从进山洞口,就说是六七十年代为防止苏联核讹诈而建,她的根据就是那铁皮包边的水泥大门,还有那地上的排水系统。我争论说很多古代墓葬中不是也有超级完善的排水系统吗?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从山洞里出来,到附近一个村子(石集村)采访了87岁的高进瑞老人。原来下楼灵山地堡是文化大革命之前济南军区工程兵修建的,修好后,南京军区接管。他还说灵山里有很多这样的地堡和防空洞,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灵山寺附近我们看到的这个,用途和我同学判断一样,这些洞大概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全国人民为了防止苏联核战争而深挖洞、广积粮,为备战备荒打基础修建的。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当地政府正准备将防空洞开发成国防教育基地,让其发挥着历史价值,弘扬其爱国主义教育精神。如果你有机会来走灵北川藏线旅游,不妨到防空洞和地堡感受一下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