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斩马谡》说开去

常庆堂

<p class="ql-block">从《斩马谡》说开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京剧《失·空·斩》的《斩马谡》中有一个情节令人过目不忘。就是马谡失街亭犯了军令状,被押进大帐,诸葛亮按军令要斩马谡,马谡临刑前想起他年迈的母亲,止不住泪眼如麻,向丞相求情,诸葛亮望着他,不禁动了恻隐之心:“马幼长,未出兵把那军状立下,可叹你为国家一命身亡……”二人泪眼相对,痛心不已。这里有一个戏剧程式,诸葛亮拿着羽扇,马谡带着镣铐,四目对视,羽扇和镣铐在一起颤抖,长达半分钟之久。诸葛亮真是舍不得斩此爱将的,多少年的戎马倥偬,出生入死,虽是上下级关系却情同手足。马谡并不是怕军法之严,而是舍不了年迈的娘亲,此外还舍不了与丞相相处之情。半分钟的无言颤抖,把二人生离死别的情感推向高潮,此时,只要有一人出来劝诸葛亮“刀下留人”,也许可以救下马谡,然而在森严的中军大帐之上,两排军士不仅无人求情,反而轻轻地发出“威--”的长啸,就是这一声轻啸,把诸葛亮从情感世界里拉回到现实之中,法不容情,挥泪将马谡斩首,留下千古佳话。</p><p class="ql-block">士兵是跑龙套的,在传统戏剧中只起一种陪衬作用。然而此剧对这一情节的设置,却鲜明地凸现了士兵的形象。他们在警示主帅,你们不是过家家玩,这个地方不是在你自己的家中,话可以正着说,也可以反着讲,这里是中军大帐,是行兵对阵的首脑之地,是决定军国大事的要害机关,不能有半丝半缕私情夹带在内。军法是至高无上的,执行者必须明明白白,秋毫无爽,你若有一点瑕疵,半分私念,我们士兵就看出来了,听出来了,品出来了,就要发出啸声,长啸一声,无言有义,虽轻若重,重如泰山。</p><p class="ql-block">从这一声轻轻的长啸之中,我们看出了士兵的伟大。他们在舞台上跑龙套,只能靠边站着,只能举旌旗执刀剑,去拼去杀,或者站在主帅旁边作为陪衬。他们通常没有戏文,除了为主帅助威呐喊一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但在实际生活中,从古到今,士兵是最吃苦,最流血最顽强的,无论哪一次战役没有士兵的占领都不能取得最后胜利,失败了的战斗更是以牺牲士兵的生命而告终的。可是没有人能记得他们的名字。战国时的长平之战,人们只记得白起、赵括、秦王、廉颇、蔺相如,那四十万被坑赵卒和战死的秦兵,谁知他们姓甚名谁?不知道。滑铁卢之役,人们只记得拿破仑、格鲁希和威灵顿等人,那双方交战的几十万法普英军队,又有谁记住了其中一个?没有。中外战争史均是如此。这些无名者,连名都没在世界上留下,就为了他们各自的国家,各自的君主,各自统治集团的利益,被历史的黄土厚厚地埋葬了。没有他们的牺牲,就不会产生历史,就不会有惊心动魄的战争故事,就不会有让我们的影视编导们一遍又一遍深掘演绎的题材和内容,或者还可以再追加一句,就不会有我们现在今天的一切。</p><p class="ql-block">在诸葛亮身边工作的士兵们,尤其值得钦佩。他们虽然不参加军国大事的研究和决策活动,却被诸葛亮严明的治军作风熏陶,有着十分明确的是非观念。其实,诸葛亮只要松松手,让情感取代法律,与他们不无好处。主帅可赦免犯错误的大将,大将也可饶恕有过失的士兵,岂不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好事?你能在马谡身上手下留情,当然也可以在其它人身上留情,士兵也是肉身凡胎,谁也知道斩首意味着什么,但是这些士兵没有被一叶障目而忘怀国家民族的大义,拼着冒犯主帅的危险也要发出长啸。这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不为已身之利而陷主帅于不仁不义,不公不正,不法不纪之中;这是一种负责任的监督和监察,在人性脆弱的瞬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是无私无惧的,是大义凛然的,只能用伟大二字为之定义。</p><p class="ql-block">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在袁绍和曹操的麾下,士兵们未必敢这样表达不同意见。袁绍刚愎自用,多疑寡信,曹操虽被鲍国安君在电视剧中演活,但他梦中弑卒、醉后戮士的顽劣作风不能不让人防不胜防,哪位贤士还敢多嘴?士兵就更是噤若寒蝉了。</p><p class="ql-block">由此可知,士兵之所以敢进行监督,主要在于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这个环境要靠制度和法律的规范和约束。首先需要主帅作出表率,身体力行,才能形成氛围。而要形成这样的氛围,就需要把人民群众看到眼里,放在心上,“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一公者百服”,古话讲得已够明白透彻。诸葛亮虽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政治家,但他更是当时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代言人,是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结晶的体现者。我们通过看京剧得到教育和启发,但我们又何曾不是在现代生活的舞台上上演着一幕幕活的戏剧、也同样书写着一页页历史呢?我们盼望主帅和士兵都演好自己的角色,创造出清明的政治氛围来。</p><p class="ql-block">2006.4.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