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白雪映衬下的皇家建筑群庄严肃穆,它的圆形外观超越了世人对中国古建的想象,似乎是一种东方玄学的深邃注解,这就是有着“人间天庭”别称的天坛。煌煌天坛,历经风雨,遍看烟云,宏大格局,精美建筑,如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天圆地方。天坛最南面围墙呈方形象征地,最北边围墙呈圆弧形象征天;圜丘坛内壝圆外壝方;祈年殿坐落在圆形台基之上,周围被方形围墙环绕。<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坛建筑的设计,突显了中国“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走进天坛,走进天圆地方,走进天人合一……</span></p> <p class="ql-block">天坛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祭祀建筑群。这里曾是封建帝王祭天祈谷的圣地,关于它的种种传奇要从明朝初年说起。明太祖朱元璋病故后,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为巩固政权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笼罩在大明帝国之上的权力斗争山雨欲来。</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这场权力游戏的结果,朱棣成为了明朝历史上的第三位统治者,即永乐皇帝。</p> <p class="ql-block">朱棣登基后,将政治中心迁至北平,令工部侍郎蒯祥在北平府南郊督建皇家祭祀建筑,按照阴阳五行之说,南方有着独特意味,它属性为阳,是天的位置。公元1406年破土动工,历经十四年建成“天地坛”,其主体建筑为长方形的大殿,被称为“大祀殿”。</p> <p class="ql-block">天,是中国人最神秘的精神层面,最厚重的人文内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的宇宙万物生成论的哲学思想。<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地生万物,天地被看作是万物之母,古人对天宇的顶礼膜拜,使得</span>祭天在中国几千年传统的古老社会里,永远是国家最大事情,是帝王最大事情。</p> <p class="ql-block">天,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上帝。<span style="font-size:18px;">帝王自命为天子、天的儿子,统治国家是上天赋予的权力,可以支配整个国家的命运,决定人们的生死,因而登基时必须祭告天地以表示受命于天,祈求上天护佑政权的稳定,</span>祈盼风调雨顺带来五谷丰登,祈盼天长地久得到天神的眷顾和庇佑。</p> <p class="ql-block">公元1421年,朱棣达成夙愿,正式迁都北平,因得位不正,为巩固自己皇位喻意师出有名,永乐皇帝在天地坛举行了最为隆重的天地合祀大典,就像得到皇天上帝恩准一般。</p> <p class="ql-block">公元1540年,明嘉靖下令拆除“大祀殿”,在其原址上修建更名“大享殿”,即祈年殿前身。大亨殿是一座圆形木结构,三层檐攒尖建筑,殿顶覆盖上蓝、中黄、下绿三色琉璃,为“天、地、人”之象征,表达“天人合一”的宇宙思想。</p> <p class="ql-block">公元1750年,清乾隆重修更名“祈年殿”。作为封建帝王祈谷之地,三层重檐的琉璃瓦被全部改为象征苍天的蓝色,这满檐的湛蓝琉璃瓦,体现了古人对上苍的恭敬与尊崇。公元1889年,祈年殿因雷击起火被焚毁,数年后按原样重建。</p> <p class="ql-block">“天坛蓝”。蓝色琉璃瓦代表天的颜色,祭天建筑主要用深蓝釉的琉璃瓦,天坛的轴线建筑祈年殿、皇穹宇、皇乾殿等都使用了“天坛蓝”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总高6.3米的三层汉白玉圆台之上,祈年殿拔地而起,殿高38.2米,直径24.2米,三层重檐累叠而上,收束成伞状。殿为圆,意为天圆,瓦为蓝,意为上天。</p> <p class="ql-block">鎏金盖顶,蓝瓦披身,红柱顶梁,白色石基,湛蓝檐角凌空欲飞,描金彩画分明彩翠,强烈的色彩对比,完美的视觉体验,足以让祈年殿在这六百年古老的建筑群间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每块栏板由整块石雕凿而成,呈镂空长方形,中间雕有花瓶和云纹。</p> <p class="ql-block">三层台面全都用清水澄浆方砖铺成,这种砖也就是闻名于世的“金砖”。上层石栏饰盘龙望柱,螭首出水;中层饰凤纹望柱,凤首出水;下层饰朵云望柱,云纹出水。</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前东庑和西庑,是收藏配神牌位的库房。图片为东<span style="font-size:18px;">庑。落满了雪花的铜香炉好像珍稀大熊猫一样。</span></p> <p class="ql-block">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span style="font-size:18px;">向天叩问的祭坛,期盼着天能与人相通连。祈年殿的殿内开间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span></p> <p class="ql-block">殿内之柱抱圈环卫,高耸而昂扬地支撑着穹顶,28根顶梁大柱分作三圈,中央4根为“龙柱”,所形成开间代表春夏秋冬四季;龙柱外12根为“金柱”,所形成开间代表一年十二月;最外圈12根为“檐柱”,所形成开间代表十二个时辰。金柱和檐柱合为24根,代表农历24个节气,加上4根龙柱,合为二十八星宿。殿内柱网空间呼应了我国传统节气和天象之数。</p> <p class="ql-block">皇天上帝神位。华夏民族最高等级神的称呼由“帝”变为“天”,再到“天”“帝”混同,演变出“昊天上帝”与“皇天上帝”。中国古代帝王敬天礼神,供奉昊天(皇天)上帝,认为天之气博大无边,与无形的混沌相应。昊天(皇天)上帝不是一个人格神,而是道的代表,这或许就是中国文化绵绵不绝的之本真。</p> <p class="ql-block">殿内祭品的摆设反映了中国古人重农思想,表达了祈年殿用于祈祷农业丰收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为代表的封建礼制建筑,这饱含象征意义的数字之道,也正是前人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期盼,是中国数千年祭祀文化的高度浓缩之精华。</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没有通常传统建筑那样用高围墙,而是用矮墙环护。</p> <p class="ql-block">三层汉白玉台基把大殿高高托起,院外高大茂密的柏树林仅露树冠,进入视线的仅仅是矗向天空的大殿和其上的冥冥青天,与天接近之感不觉油然而生,开阔博大的天宇与至高无上的天帝,在蓝天映衬之下凸显出来,将天人合一的神性与至精至密的建筑艺术性合而为一。</p> <p class="ql-block">天,至高无上也。古代“天”是威严、神圣的权力象征,正如《尚书》“天佑下民”。皇帝受命于天,称“天子”,天,天道,自然之道,天人合一就是顺应遵循自然。</p> <p class="ql-block">位于祈年殿北侧的是皇乾殿,初建时为天地坛的天库,用于存放祭祀天地的神牌。天地分祭后此处专门存放祈谷大殿所需的神牌。</p> <p class="ql-block">皇乾殿供奉“皇天上帝”牌位。“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中国文化最值得研究的就是帝王家,或许可从这段《道德经》中窥见……</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是祈谷坛的中央主体建筑。祈谷坛四面设门,用砖墙连接,南砖门是祈谷坛的正门,等级高于其它三门,为三门拱券式、庑殿顶、绿琉璃瓦铺顶,而非祈年门和祈年殿的蓝瓦,绿色象征万物。</p> <p class="ql-block">进入南砖门便是祈年门,祈年门是祈谷坛的正门,殿宇式宫门,坐落在汉白玉须弥座上,蓝琉璃瓦庑殿顶,龙凤和玺彩绘。祈年门不仅是祈谷坛的仪门,还是我国古代最高等级门制,这座门是明初的原物。</p> <p class="ql-block">南砖门两侧以矩形墙垣,灰砖墙身,绿琉璃瓦墙帽。祈年门两侧以红墙蓝琉璃瓦帽与庑房连接。</p> <p class="ql-block">祈年门外建有一座燔柴炉,是以绿琉璃砌筑的巨大圆形砖炉。祀天大典开始时,先置一刳净牛犊于炉上,以松枝、苇把<span style="font-size:18px;">燔烧,以迎天神,称“燔柴迎帝神”。祀典礼成,皇天上帝神案上所列一应供品和祝版、祝帛均恭运炉内焚化,皇帝也需一旁恭立、目视,称“望燎”。</span>燔柴炉只有一个,为皇天上帝专用。</p> <p class="ql-block">在燔炉前,一字排开八座铁燎炉(铁鼎炉),是祭天时焚烧松柏枝、松花、松塔的器具。每当举行祭祀仪式的时候,八座铁鼎炉内的火焰可以照明全坛,炉内吐出青烟,清香袭人。祭祀大典后,用于焚化所祭祀“从位”供品,古人相信祭品燃烧时,散发的烟气可以抵达天神所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百年古建映白雪</p> <p class="ql-block">雪落红墙绘碧瓦</p> <p class="ql-block">瓦当和滴水,精美龙纹图案</p> <p class="ql-block">天坛轴线丹陛桥,桥长360米,是连通圜丘坛和祈谷坛的一条高出地面4米的大道,由南往北逐渐升高,宛如登天之感。</p> <p class="ql-block">大道中部下有东西向券洞通道,故名桥,是古都北京最古老的立交桥。桥面宽30米,中间石板大路为“神路”,供天帝专用;东侧供皇帝专用,陪祀王公大臣在西侧行走,上下进退等级分明。在天帝上神面前,即便是皇帝天子,也没资格走中间,只能屈尊走右边。</p> <p class="ql-block">具服台为一方形石台,周围护以汉白玉石栏板。每逢祭祀大典,先于台上支搭一黄云缎方形幄帐(俗称“小金颠”),皇帝于大典前先行至此,净手并换上蓝色祭服,恭候大典开始。典礼结束后仍回这里更衣后起驾回宫,故又名“更衣台”。</p> <p class="ql-block">神乐署是专司明清两代皇家祭天大典乐舞的机构。祭天典礼诵唱歌舞,演奏器乐的仪式,盛行于三千年前的周代,到明清时期已经形成了完备体制。皇帝在礼乐中走向祭坛,跪倒在祭坛前,向上天表达最真诚虔诚的祈愿,希望与天保持最紧密的沟通。(暂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成贞门是圜丘的北门,从北门向丹陛桥望去,远处那个尖顶的建筑就是祈年殿。成贞门两侧的围墙上覆绿色琉璃瓦,俗称“子墙”。</p> <p class="ql-block">公元1530年,嘉靖命大臣夏言为督建在大祀殿的南方修建祭台,夏言精通《易经》,曾上奏早在西周初年周公辅佐成王制礼作乐就规定“冬至日祭天于地上之圜丘”,故名圜丘坛。露天祭坛是中国古代建筑特类,它不追求神灵的敬畏和压抑,使整个建筑暗含有宇宙的奥秘。</p> <p class="ql-block">圜丘四周绕有两层壝墙,内壝为圆形,而外围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古人把茫茫宇宙称为天,好似一个闭合的圆圈周而复始;把赖以生存的田土称为地,恰如一个方形的平台,承载着生灵,由此萌生天圆地方的概念。</p> <p class="ql-block">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圜丘,是明清两朝在冬至日举行祭天大典的所在。冬至为一阳复始之日,是数九之初,更是一年的开始,故而封建帝王在祭天时选择了这一天。从这里出发,天坛与“九”结下了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九”是阳数中最大的数,又称“天数”,象征“天”的圜丘蕴含了大量的数字“九”。圜丘的坛面、台阶、栏板构件均取九的倍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圜丘坛面中心凸起的圆石称“天心石”,向外墁嵌九圈扇形石板,每圈递增九块,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从天心石发出的声音传到四周石栏,再折返的半径反射时间只有0.07秒,说话的人几乎无法辨出原音与回音,声音浑厚洪亮。古人把这种声学现象称为"上天垂象,亿兆影从”,即皇帝在此诵读祝文,天下万民归心追随祈求上天庇佑。</p> <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皇帝在这里举行过数百次的祭天仪式,伴随着礼乐宏声,诵读祝文的洪声在苍茫的天地间回荡,似乎天人之间的交响,圜丘融合了中国天人合一,万物有灵的传统理念。源远流长的祭天仪式延续几千年,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个绝对者存在,这就是天——无上大道!</p> <p class="ql-block">这座三层汉白玉须弥座石坛,以汉白玉中最高级品种艾叶青砌成,每层栏杆头上都刻有云龙纹。上层直径九丈,取一九之数;中层直径十五丈,取三五之数;下层直径二十一丈,取三七之数;三层坛面直径总和九五四十五,除了是九的倍数,同时象征着“九五之尊”。</p> <p class="ql-block">三层圆形石坛各铺有九重石板。每层四面各有九级台阶。每层栏板数均是九的倍数。</p> <p class="ql-block">三层栏板数各为36、72、108,相加216,亦为九的倍数。中国古代奇数为阳,代表天;偶数为阴,代表地,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二者周径比例是三比四,因此“三”和“四”便成为天地和圆方的象征数字。“天三地四”以及由这两个真正天地数之积而衍生出来的数字,如216,也蕴含天地交泰,万物生殖、繁荣昌盛的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圜丘外壝西南隅的望灯杆,最初仅设一座,明崇祯九年又增建了两座,三座望灯一字排开,并列于圜丘西南。明清举行祭天大典,从凌晨四时左右开始到日出前结束,整个大典悬挂望灯于灯杆之上。望灯杆之高亦为九丈九尺。(现望灯杆为90年代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是古代祭祀壝墙专用门式,形似牌坊,以汉白玉石雕造,圜丘内外壝墙各设门四组,每组三门,共设棂星门八组24座。“天三地四”以及<span style="font-size:18px;">两数之积为基数而衍生的数字24,都是</span>象征天地交泰、阴阳合德,即至善至美和至大至极。“八”是最大的地数,是象征大地的极数,上古神话中有“八柱”之说法:地上有八根柱子(神山)把天给顶起来。</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顶部的石枋上雕刻有翻腾的云,称之“云门玉立”。踏进天界入口,站在天庭仙台,仰天而望、声达天听,借圜丘之“九”,达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p> <p class="ql-block">这一座由汉白玉砌成的圜丘坛,寄托了人类与天对话的梦想,迎来了数百次隆重的皇家祭祀大典。圜丘坛真正体现了天的魅力。圜丘坛并不高,周围没有任何高于它的建筑,只有大片柏树。正是这样设计理念,突出天空的辽阔与高远,表现天帝至尊无上。所以,这是一座实现了人类与天对话的祭坛。</p> <p class="ql-block">六百年的时光已从这座古老的建筑群落上匆匆掠过,而无处不在的“九”依然震撼着到访的每位旅人。</p> <p class="ql-block">天坛的蓝色琉璃瓦是绝无仅有的,蓝色代表“天”,圜丘<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外坛墙都覆盖蓝色琉璃瓦,</span>完整承载着与上天沟通最古老的仪式。</p> <p class="ql-block">站在圜丘坛台上,从北侧棂星门望向丹陛桥,整组建筑气势壮观。</p> <p class="ql-block">阳数布局。天为阳,天坛规划均取阳数(即单数)为标准。一条轴线:天坛中轴线;三道坛墙:外坛墙、内坛墙、分割圜丘坛与祈谷坛的东西向坛墙;五组建筑:圜丘坛、祈谷坛、斋宫、神乐署、牺牲所;七星镇石:祈谷坛东侧七星石;九座坛门:祈谷坛门、圜丘坛门、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成贞门、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p> <p class="ql-block">天坛的建筑美学密码,一在数字,二在声音。数过了天坛的“九”字秘密,前往回音壁,聆听隐藏在声波之中,那来自六百年前的回音……</p> <p class="ql-block">这里凝结了古代工匠的勤劳与智慧,是中国四大声学建筑之一;这里布满了历史的痕迹;这里能够倾听穿越数百年的光阴<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这里,就是回音壁。</p> <p class="ql-block">回音壁是天库的圆形围墙。因墙体坚硬光滑,是声波的良好反应体,又因圆周曲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导。</p> <p class="ql-block">回音壁高3.72米、厚0.9米,是皇穹宇一轮美丽的围垣,看上去就是一座极为普通的围墙,然而实际上这是一座具备了传音功能的神奇围墙。</p> <p class="ql-block">当两人分立东、西配殿后回音壁下,面正轻声对话,双方均能清晰听到,尽管相距60多米,尽管中有房屋相隔,对方的声音依然会穿过一切,<span style="font-size:18px;">将其声音丝般柔顺地沿着墙前行送到彼此耳畔。或许,借用老子《道德经》“大音希声”来形容最为恰当。</span></p> <p class="ql-block">回音壁所采取的磨砖对缝砌筑技艺,令墙体砖与砖之间严丝合缝、极为光滑,很大降低了声波传递过程中的消耗,围墙上端所覆盖的琉璃瓦,则使声音不至于散漫地消失。</p> <p class="ql-block">历史的痕迹深深镌刻于回音壁上,<span style="font-size:18px;">凝结着中国古代工匠们巧思匠心,</span>声学原理在中国古老的建筑艺术中得到了巧妙的体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初为重檐圆形建筑,名“泰神殿”,是圜丘坛天库正殿。用于供奉祀天大典所供神版。嘉靖十七年改名“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改建为今式。木拱结构,上覆蓝瓦金顶,精巧而庄重,殿墙是正圆形磨砖对缝的砖墙。两侧各有东、西配殿供奉神版。</p> <p class="ql-block">远处仰望于顶,像一把金顶蓝宝石巨伞。</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外观显得很古朴,只有面向南面部分用了红色木质门窗,其他部分都是砖,而且是砖的本色,没做任何装饰,与殿墙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殿内正面供奉“皇天上帝”神牌,东、西两侧供奉皇帝祖先牌位。殿内天花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是古代建筑杰作。</p> <p class="ql-block">三音石又称三才石,比喻"天、地、人"三才。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三道并立,谓之三才。三才之道,以人道尚中,意寓着人与自然休戚与共、和谐发展之意。</p> <p class="ql-block">从殿基须弥座开始,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向殿内说话,便可得到一次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出声,则有两次回声叠荡而来;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掌一次,便能召来三声回音相应和。若此时大殿仅敞开面对三音石的殿门,自门至大殿正中的神龛通畅无碍,回音更会愈加响亮。</p> <p class="ql-block">三音石声学秘密,因恰巧位于圆形院落中心,发出声波沿半径方向传向四周,部分声波与配殿碰撞反射回来,形成第一个回声;第二回声是其余声波与周遭围垣相撞反弹形成;第三个回声是声波聚拢在三音石后,穿过三音石再次撞上殿墙,迭荡绵绵,余音不绝。</p> <p class="ql-block">祈谷坛门即天坛西门,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供皇帝百官出入,是天坛建坛时遗存的门,当时天坛外坛墙仅此一门,这座明初古老砖劵门最大特点是歇山顶上的黑色琉璃瓦。皇帝祭天,所经过的道路要覆盖黄土点燃熏香蜡烛,百姓则必须关门闭户,沿途街道需要寂静无声,整个过程神圣肃穆让所有人敬畏。</p> <p class="ql-block">西天门。皇帝由祈谷坛门进入,经西天门入斋宫斋戒。为何称之为“天门”呢?因为天坛是祭天的场所,通俗地说天坛是天的住所,所以门就称为“天门”。</p> <p class="ql-block">斋宫建于明永乐18年(1420),是皇帝斋戒场所。明代自建朝之初,便对祭天与斋戒很重视,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规定皇帝祭天前需移居斋宫,静心斋戒。此后,明清两朝皇帝在大祀前均移居斋宫,行斋戒礼。<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坛斋宫建造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历代帝王使用频率最高,明清两代共有22位皇帝在此斋戒。</span></p> <p class="ql-block">斋宫东门是斋宫的正门,为砖座垂脊拱劵式宫门,覆绿色琉璃瓦,门前有汉白玉石桥,门内外设阶,枕以御路,护以雕栏。皇帝自称“天子”,斋宫形制在建筑装饰等级上较皇帝通常所用建筑为低,以示表达对神衹的恭敬。</p> <p class="ql-block">斋宫建筑群建筑功能齐备,有“小皇宫”之称。为了体现皇帝对天的尊敬,斋宫建筑的轴线为东西向,寝宫和前殿均向东,改变了宫中“王朝南”的建筑布局。</p> <p class="ql-block">斋宫无梁殿。无梁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斋宫的正殿,无梁无柱,砖砌而成,故名。无梁殿坐西朝东,单檐庑殿顶,覆以绿色琉璃瓦,清乾隆皇帝称之为“翠殿催巍”。殿座于一层砖台基之上,台基不用须弥座,以示恭谦,前有月台,后有甬道,周围围以石栏杆。</p> <p class="ql-block">无梁殿所有门洞均为木过梁式矩形门,是明代无梁殿中的孤例。背后正中开一小门,山墙实砌无窗。</p> <p class="ql-block">时辰亭。殿前丹墀上一左一右两座石亭子,右边放置的是时辰亭,为大典前奏报时辰,将祀日时辰奏折呈上亭内,再有执事人员转呈上皇帝。</p> <p class="ql-block">斋戒铜人。左边放置的是斋戒铜人,高半米左右,铜人双手捧着写有“斋戒”二字的铜牌。铜人原型传说为唐代著名谏臣魏征,以其直言进谏,刚正不阿著称。</p> <p class="ql-block">寝宫为清乾隆八年(1743)增建,绿琉璃瓦,屋顶使用等级最低的硬山顶,充分显示了皇帝对“天”的恭谦之心。</p> <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认为,斋戒应肃内心之敬,以交神明,规定斋戒期间斋宫内停止一切鼓乐,以显示敬天肃穆之心。寝宫外,这颗古树上的鸟儿,居高临下,不停地叫着“好啊好啊”,看来鸟儿也在为乾隆皇帝虔诚斋戒叫好。😄</p> <p class="ql-block">两重宫墙。斋宫防御设施包括两重宫墙,两道御河等。斋宫内外两道御河俱明初经营,时天坛垣墙不备,且孤悬郊野,为保护皇帝安全故掘深河以备不虞。</p> <p class="ql-block">两道御河</p> <p class="ql-block">太和钟。朱元璋以《周易》中“保合太和”之义为南京天地坛大钟命名为“太和钟”。北京天地坛大钟沿用此名。钟楼内悬永乐年铸素面大钟一口,钟体巨大浑厚,钟声圆润洪亮。大典前,皇帝起驾出斋宫,开始鸣钟,到达祭坛则钟声止。</p> <p class="ql-block">钟楼。斋宫钟楼悬永乐年铸“太和钟”,钟体巨大浑厚,钟声圆润洪亮。郊祀大典举行时,皇帝从斋宫起驾前往祭坛,钟声鸣响。</p> <p class="ql-block">在祈年殿东门外有一条连檐通脊的曲廊,称为“长廊”。长廊共72间,又称七十二连房。它使祈年殿与神厨,神库相连,是祭祀时往上运送祭品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在祭祀中,皇帝要向天神敬献牺牲,臣子们需要选择出纯色无瑕疵的犊牛,将其作为祭坛上最高等级的牺牲品。犊牛是祭品中的最高等级,只能用于祭天大典,以最虔诚的敬献和最隆重的仪式祈求天神的护佑。</p> <p class="ql-block">长廊东端是北宰牲亭,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为重檐歇山顶,上覆绿色琉璃瓦,前设井亭。宰杀畜牲前有繁琐的仪式,设香案行礼,由鸿胪寺派专门官员视宰。屠宰时,先以大木槌猛击畜牲头部,故又名“打牲亭”。</p> <p class="ql-block">灶台铜锅直径1米,能盛800斤水,共有8口。殿内展出的一口铜锅是明代的。</p> <p class="ql-block">牺牲所大殿柱础,天坛外坛原设有牺牲所(今无存),负责饲养京都各坛祭祀所用牲只,该所正殿五间,供奉“牺牲神”,近年施工中发现该殿柱础,移放坛内保存。</p> <p class="ql-block">苍璧礼天。中国古代以苍璧礼天作为祭天礼器。天坛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平面呈圆形,形似璧;周围植以苍松翠柏,寓意“苍璧”的玉色。</p> <p class="ql-block">自建坛六百年来,一共有三次大规模种植,分别是在明朝永乐和嘉靖年间,以及清朝乾隆年间。天坛现有百年以上古树3562株,颗颗古树都见证了古坛数不尽的辉煌与风霜。天坛内坛的古树成行成列称为仪树,外坛的古树却不依次序称为海树。</p> <p class="ql-block">问天柏。此树近垣而生,兀立挺拔,树上有枯干,树龄300余年。1986 年,一位来自扬州的游客看到树顶的枯枝,一前一后,一扬一垂,好像屈原高昂着头颅手臂指向天空,满怀悲愤的质问苍穹:“天啊,你享有人间无限敬仰,可曾为人间扫除不平”,于是问天柏就成为了天坛一处古柏奇景。(在回音壁内拍摄角度最佳)</p> <p class="ql-block">九龙柏。这颗九龙柏树龄超过600年,树干表面纵状沟壑扭曲状,好像九条真龙嬉戏盘旋而上,因此而得名。一个有趣传说,早在乾隆年间有一年夏干旱,乾隆帝来到天坛祈求降雨,他先来到皇穹宇,正听有人说看见几条小蛇,恐惊扰皇帝欲杀之,乾隆阻止并放走。获救小蛇们原是龙王九个孩子,回到龙宫向龙王禀报并表示愿意留在人间帮助皇帝,从此以后就发现皇穹宇外的一颗树变成了现在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扎根于悠悠生命长河,览尽六百年兴亡更替。拔地而起的古代祭天建筑群雄浑而壮丽,而拱卫其周的三千多株参天古树,更为这六百年的烟云做下了苍虬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树瘤又名树瘿,是由于树木受损时形成愈伤组织,养分堆积成瘿结,遂成瘤样,经自然雕琢,形状各异,再附上人们奇绝的想象力,便造就了无数秀妍奇丽的珍观。</p> <p class="ql-block">岁月捉刀,风尘刻笔,将几百年的老树一枚枚雕琢成了独一无二的形状,更成了肃穆的天坛之中,别富奇趣的生机一景。</p> <p class="ql-block">风霜以百年的岁月雕琢,将再生的生命镂刻成了凝固的艺术,它们在时光中自愈,于永恒中结晶,而在现在,又毫不吝啬地展现在你我面前……</p> <p class="ql-block">七星石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按照北斗七星方位排列的七块巨石。</span>明嘉靖年间,于大亨殿东南放置巨型镇石,上刻山形纹。满族入主中原后为表明满族亦华夏一员,清乾隆皇帝诏令于东北方向增设一略小的镇石,有华夏一家,江山一统之意。由此可见,帝王家明白自己的本位,决策的关键,生死的关窍,很清楚自己祭祀的是大自然的某种节点……</p> <p class="ql-block">天坛的众多建筑呈现圆形外观,蕴含着天行健天道圆的哲学韵味。天坛以物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传统宇宙观展现的淋漓尽致,处处体现着“天的”意象。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正是象天法地,天人一体。 </p> <p class="ql-block">天坛是明清两朝帝王举行祭天大典的祭坛,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不愧是世界文化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