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转经</p><p class="ql-block"> 一座红墙金瓦的院落,肃穆在苍穹之下。</p><p class="ql-block"> 人们围着红墙四周从左到右转绕诵经,大部分人手捻念珠,也有既拿念珠又摇转径筒的。他们有声或无声的反复颂诵早已烂熟于心的经文,有缓步前行的,也有磕长头行大礼的。这里每个人都是虔诚的信徒,面容宁静而从容,一圈又一圈的走着,释愿祈福,积功修德。相传绕着德格印经院转经1111圈就是一个功德,因此常年有象金沙江水一样川流不息的信男善女,去不了拉萨就在此了却心愿。我不信教,不过不影响我自觉不自觉地也随大流转了三圈。</p><p class="ql-block"> 江山真实,却易变;精神虚幻,却永恒。我看到这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勾勒出现代藏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剪影,它带给我的不只是一张张面孔,一个个身影,也是藏族的时代精神和文化风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红色</p><p class="ql-block"> 只要一走进印径院的大门,你准会被一种古老的历史气息所感染。这是一座藏式建筑,从粘土墙壁、房梁立柱、僧侣的长袍,到印刷用的朱砂、堆放雕版的版架以及所有用具,甚至连藏民们的脸颊,都在红色的深浅浓淡里变化着。</p><p class="ql-block"> 红色,佛教中与生命力有关的突出颜色,那是历史传给藏族文化的颜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藏纸</p><p class="ql-block"> 藏纸的原料是一个叫狼毒花的药材植物。藏民将它从土里挖出,取其根部,去皮撕扯晾晒,加水煎熬,揉碎捣烂,直到融化成浆,再放入水中稀释搅拌,用纱布过滤平整,捞出晾晒后,揭下便就是藏纸了。</p><p class="ql-block"> 藏纸仍有其药用功能,它不仅有韧性,不受虫蛀鼠咬,而且常在昏暗油灯下翻阅的喇嘛们也会因此清心明目,不受高原上最易罹患的眼疾之苦。</p><p class="ql-block"> 这些纸张在印上经文后,从这里走出去,流传到各地教徒手中,去完成各自的使命。历史传承于文字中,文字记载在纸张上。不论是藏于萨迦寺繁浩的经卷或布宫中秘而不宣的佛经,都长存于那张薄而柔、韧而轻的藏纸上,历久弥新。以前对纸张的感觉是单薄的、飘零的,现在我觉得纸张是堆砌的、厚重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雕版库</p><p class="ql-block"> 雕版库中光线很暗,散发着一股烟墨和酥油混合的暗香。在我印象中,只有在藏区历时最久远的宗教建筑里,有时才会透出一缕这种味道。我仿佛穿行在历史的时光隧道中,走进藏传佛教文化的内心,有一种辽远空灵、超凡脱俗的感觉。里面摆放许多整齐划一的版架,上面插满带手柄的雕版和分门别类的书签,井井有条,只是时间磨砺的刻痕消退了手柄的棱角。</p><p class="ql-block"> 这里储藏有占全部藏区70%的藏文文献,有历史宗教、天文地理、医药民俗等,其中不乏珍本、孤本和绝本,收藏范围之广、藏品品位之高,被尊为藏文化大百科全书。存放的30万余块经文手工雕版,有200多年历史了,时至今日,文字依然清晰,笔画深刻且光洁。在人类的文明中,文字具有独特的美,它化天地于形象,化形象于符号,小小的符号变幻无穷,包容了宇宙万物,世间的风雨冷暖。真不亏享有藏区三大经院之首盛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雕版制作</p><p class="ql-block"> 这些雕版的材料都是当地的红叶桦木。秋天砍伐,顺着纹路下料,经熏烤脱水,放在畜糞中沤制几月,再水煮、烘干、刨光成型才能为坯版,然后手工雕刻上藏文正楷字体,最后制好的雕版还要放进酥油煮熬才经久耐用。</p><p class="ql-block"> 雕刻工匠都是以师代徒,严格考核挑选的。他们有一双力劲十足而粗糙的手,坐在窗前一刀一刀精心雕刻着一笔一划;同时雕版也接受着他们安详的抚摸和打造,冰冷身躯终日被感化在他们掌心的温暖里,并一点一点温柔的研磨着他们的双手。</p><p class="ql-block"> 他们中有很多人在这度过了一生时光。一生时光对某个人来说是漫长的,但投放到这里倏然间就不见了。他们的生命变成了雕版,层层叠叠罗列在版架上。看见它们就等于看见他们的消逝面孔,他们来自不同朝代,却济济一堂,共同成就一本本被永世传唱的藏文经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印刷</p><p class="ql-block"> 印刷流程由三人组成,分工明确,衔接娴熟。其中一人负责更换雕版,即搬走印过的,搬来将印的。另外两个配合印刷,他们相对而坐,雕版搁在两人之间的斜板上,只见一人在雕版拓墨铺纸,一人先递纸,再持卷筒从上至下滚过纸面,只听“嗤”一声掀开纸来,无数字符跃然纸上。印过的雕版被搬到楼下水池,一块块反复翻动着在进行洗礼,一汪清水变成了一池墨汁。</p><p class="ql-block"> 几百年来,这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手工印制着一页页梵香缭绕的经卷。在藏区只要是德格版的经书,所有人都会闻之生敬,视若珍宝。各寺院都会以收藏德格版经书为荣,僧侣们也都企求在德格版古老经卷中品味佛陀至高无上的甘露妙法。这里好像一颗千年莲子,虽沉睡在苍凉的历史中,却年年荷花盛辉,普照高原,如老者般把智慧给予世人,又如婴儿般把纯洁信仰留于子民。</p><p class="ql-block"> 想必人们还没忘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活字印刷场景的震憾吧,然而那只是一场艺术表演的活字印刷。这里,在这里,是我平生所见的唯一最真实、最质朴的雕版印刷,它比活字印刷还要早400多年,而且至今仍健康鲜活。我不明白到了印刷业发达的今天,德格印经院为何还固执拒绝现代技术,非要用落后的手工劳作完成这粗重的活?但是,至少有一点是意义非凡的,它完整的保留了中国传统印刷全部工艺,为人类已逐渐消失的雕版印刷文明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它是中国传统印刷术活着的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