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我的父母亲最忙碌的季节。“你妈在地里......”“你爸去卖菜了......”这个季节走娘家,听到最多就是这两句话了。今天就给大家讲讲我父母的故事,在我眼里,他们可是“传奇”人物。老妈51年的,老爸53年的,典型的50后,为了生计,他们走南闯北。</p> <p class="ql-block"> 77年,他们抱起六个月的大女儿,加入“闯关东”大军,走进了东北那山沟沟,经历的艰辛在我们这代人眼里是无法想象的,以至于几十年过去了,母亲讲起那段心酸的经历,还是一把鼻子一把泪,每次弄得我都泪眼婆娑。</p> <p class="ql-block"> 83年,他们带着自己打拼的事业回到了潍坊安丘。记忆中,父亲一直是个买卖人,割玻璃、卖煤球、开面粉厂.....只有农忙的时候,父亲才回家帮母亲忙活几天。母亲是一个特别要强的人,自己在家带着我们三个孩子,种着所有的土地,家里还养着各种牲畜,老母猪、羊、兔子、鸡等等,小小的我们不仅是饲养员,而且时不时成了接生员。有件事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一个寒冬的晚上,我帮母亲给我家老母猪接生,记得是生了十三只猪仔,害怕它们被冻死和压死,母亲一边忙着给他们生火,一边帮着一只只小猪找到奶头,整个晚上都没有合眼,即使这样,母亲打个盹的空,一只小猪就被压死了,母亲心疼的不行。由于父母的辛勤劳作,我们家成了当时贫瘠山村里比较富裕的家庭,创造了我们村的好几个“第一”。第一个用电瓶给家里供起了电,第一个买了一个小小的黑白电视,那时候可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到我家看电视的人比现在电影院还多,院子坐不开,很多人爬到墙头上和树上。我们家也成了村里为数不多的“万元户”。小小的山村承载了我太多太多的记忆,虽然现在回里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是每次回去自己都倍感亲切。</p> <p class="ql-block"> 93年,父母把我们三人留在老家,又一次背井离乡,来到垦利,开起了第一家汽车装饰店。凭着他们的勤劳朴实,安下了家,在这块土地上一待就是30年。我们三个人相继都在这里成了家,日子也越过越好,母亲经常说“做梦都没想到能把日子过成这样”。考虑到父母年龄大了,出入方便,买了一个一楼带院的房子,闲暇时可以稍微活动一些筋骨,种点环保的蔬菜,谁曾想父母的荒开的越来越大,成了名副其实的种地人。有时候母亲晚上睡不着觉,半夜三更跑到地里捯饬捯饬,特别自豪的对我们说“前几年光忙着做买卖,都没空种地,到了地里就感到哪里也舒服”,即使累的腰酸背痛人家也乐在其中。随着播种的增多,很多菜就有了剩余,父亲便又开始了他的买卖生涯,带着蔬菜到小区门口卖,有时候一去就是好几个小时,大冬天也不闲着,若是卖光了,高兴的像个孩子一样。作为子女,开始,我们特别的不了解,担心他们的身体怕有什么闪失,也觉得特别的不值当,蹲上一下午受冻挨饿,卖的钱还买不了孩子的一杯奶茶。后来,我们也慢慢理解了,这也算是他们的爱好吧,也是他们的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 他们这代人是有故事的人,岁月让他们养成了勤勤恳恳、勤俭节约的习惯。俗话说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时代的烙印深深的刻在了他们的骨子里,承载着一代人的精神追求。父母在,家就在,这种精神就会一直在,父母就是我家的“人世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