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家谢家河一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家乔羽在谈到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时说:“无论你来自哪里,家的附近总会有一条河,寄托着你的喜怒哀乐。只要想起家,就会想起那条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祖籍是四川,那个村叫谢家河。老屋门前有一条河,叫谢家河,村子因河得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小我们就在父母和姑姑那里知道谢家河,知道河的上下游及两岸的人文风情。但我真正走近它,体会它,感悟它,已经是2019年的事了。谢家河在我心中并不仅是一条河,是我对家的一种思念……</p> <p class="ql-block">老家门前的这棵黄葛树有两百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老屋南门出去是竹林和芭蕉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心中流淌的那条河就是我们的家。建国初,谢家河水养大的父亲和鸭绿江水养大的母亲结合组成了我们的家。我们出生后,带我们长大的姑姑加入进来,组成了“南水北调”的“谢家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是一位敦厚、慈祥、勤劳的人。是当年谢家河进省城读书,学成后又走出谢家河的两个人之一。去过了老家,才感觉到当年父亲读书的不易。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当年乘坐大卡车,历时三个月由成都到吉林路途上的艰辛。父亲一生忠于事业,以校为家,鞠躬尽瘁。父亲待人慈善,有极好的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出身于大家族,但不是闺秀。她美丽端庄,坚强刚毅。新中国建立前,母亲带着妹妹投身革命,来到了松花江边,成为国家兵工企业的一员。后来母亲把工作调到了父亲所在的学校,一生陪伴着父亲,营造着我们的家。在六七十年代,随着父母所在学校的分分合合、上山下乡、分房子、换房子,我们经常搬家。这些过程中协调联系全靠母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父亲求学的大学是1942年建校,父亲是解放四川后的第一届大学毕业生,当时支援东北建设来到东北。</p> <p class="ql-block">学校沿革和校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姑姑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集中国传统女性的勤劳、智慧、坚忍于一身,在养育我们的同时影响和教育着我们。走在谢家河坎坷的小路上,可以体会到当年她只身一人打着火把去省城给父亲送学费的艰辛:回忆当年在北大荒,我背着背篓跟着她搂草拾柴的情景,泪光中自然浮现出她瘦小的身影。她一生只为别人活着,年轻时在老家,是家里的主心骨:中老年在我家,是全家的操持人。无私奉献独自终其一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的3月27日是母亲离开我们的五周年。五年前,我们三个孩子经过认真研究,把三位老人安置在他们付出青春年华的北方,郁郁葱葱的青山下,他们又一起安静、慈祥地注视着我们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虽然疫情阻挡了回家的路,但是阻挡不了游子的眷恋:父母在,我们离死亡尚远,父母不在了,我们要保重自己,珍惜生命,只要心中永远流淌着谢家河,我们就永远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2022年3月26日</p><p class="ql-block">作者:DW</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