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东北农村,偶尔看见一辆汽车,村里人都追着看西洋景,自行车也是稀罕之物。人们出行,最主要,最豪华的交通工具就是生产队的大马车。赶马车的“车把式”俗称车老板子。</p><p class="ql-block"> 在东北这嘎达,马车以“挂”为计量单位,一辆马车就是一挂马车。一挂马车标配是四匹马,一匹驾辕叫辕马,辕马前边有三匹拉长套的马,中间的那匹叫前套马,左右两边的两匹叫边套马。那时,每个生产小队最少也有三挂以上的大马车,每挂马车配备一个固定的车老板子。</p><p class="ql-block"> 车老板这活儿,一般人不敢干。赶大马车,仅仅会吆喝“驾”——起车,“御”——停车,“喔”——里拐,“外”——外拐,“捎”——后到,能将大鞭子一甩啪啪响,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好的车老板子,主要得摸透一挂车四匹马的脾气秉性,这样赶起大车来才能得心应手。车老板子和自己使唤的马匹磨合的时间长了,彼此之间会建立起“感情”。有的马只认车老板子一个人,车老板子怎么使唤都捋顺调羊,换个生人使唤,不是打滚儿,就是尥蹶子,根本就到不了跟前儿。老板子光会降马赶车还不行,春耕夏趟还得会扶梨杖,给马挂掌卸掌、剪鬃刷毛这些细活自己能处理。生产队不少人虽然有当车老板子的心,却没有当车老板子的本事。因此,生产队的车老板子属于当时生产队的“特权阶层”,大多一干就是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基本上是“终身制”。</p><p class="ql-block"> 车老板这活儿,一般人干不上。因为在那个“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年代,大马车是生产队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鞭杆子只有掌握在根红苗正的社员手里,才能保证大车“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记得一年正逢秋收时节,我家所在生产队的一位老板子家人生病,他去城里陪着看病。车又不能闲着,生产队长无奈,只好找一位曾经给自己家赶过大车的“富农分子”打几天替班。竟然被善于洞察“新动向”的人告到公社,说队长丧失阶级立场,将鞭杆子交给“富农分子”。公社迅速派人调查处理,让“富农分子”马上交出鞭杆子,责令生产队长在社员大会做深刻检讨。宁愿不出车,也不能让鞭杆子掌握在“阶级敌人”手中。可见,大车老板子在生产队的地位是多么重要。</p><p class="ql-block"> 车老板子这活儿,一般人干不了。赶大车既是一件技术活儿,也是一件力气活儿。虽然有着“赶着大车出了庄”的浪漫,但是一路行车,一路吆喝着,一天下来,口干舌燥不说,如果途中遇到机动车,或者岔道突然出现人车,马受到惊吓,发生“毛车”事故,还有危险跟着。车老板子不光埋头赶车,还得抬头看路。秋天拉庄稼,每挂大车配备一两位在下面装车的人,一捆捆往车上仍秸秆,老板子一个人站在上面,一捆捆接着往高码,俗称“掌垛儿”,每辆车都搭四五米宽的挎杆,码得像小山一样高,不是身强力壮根本干不了这个活儿。</p><p class="ql-block"> 车老板子这活儿,一般人吃不了苦。赶大车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尤其到了冬天,生产队会挨家挨户轮着安排大车去坨子里打柴禾、捡牛粪。坨子距离村子几十里甚至上百里,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就要出车,晚上七八点钟才回来。冻得受不了,就下地跑一段,热乎了再上车。饿了,嚼一把爆米花------一轮轮下来,就到年关了。没有点吃苦的精神,还真当不了这车老板子。</p><p class="ql-block"> 车老板子在当时生产队里是一个特定的工种,辛苦又操心,还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因此,经济政治待遇自然也就比一般的社员高出一截。车老板子一年都挣队里的一等工分,秋收、冬季出车还有补贴工分,而且一年三百六十天,每天都记工分。生产队还会给车老板子发劳保用品——东北叫“脚手”。每年冬天,每位车老板子发一双大棉手闷子;两年或者三年,发一双牛皮做的棉靰鞡、趟趟牛,或者用牛毛擀的毡嘎达;三五年,发一身白茬的羊皮衣裤。狗皮帽子、羊皮袄、牛皮靰鞡是当时东北农村车老板子的标配行头。</p><p class="ql-block"> 每年生产队评选各级先进或者劳动模范,车老板子被选上的几率比普通社员大。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的家乡就有一位车老板子出身的全国劳动模范,人称“铁劳模李万山”,在当地的影响力一点都不次于后来电影《青松岭》中的张万山。甚至有人说,张万山这个形象就有“铁劳模李万山”的影子。</p><p class="ql-block"> 生活,有苦就有甜。虽然车老板子这活儿辛苦一点,但是甜头也不少。出车,车老板子是唯一可以和队长平起平坐的人。一挂马车,在车厢的前边,辕马的屁股后面,一里一外各有一块长方形的板子,俗称“耳板子”。里面的“耳板子”是老板子的固定位置,外面的“耳板子”约定俗成是队长的坐的位子。有点类似与现在小汽车正副驾驶的位子,分别属于驾驶员和领导一样。</p><p class="ql-block"> 车老板子每年能比一般社员多挣几百个工分,给谁家出车,还都得好吃好喝恭敬着。因为给个人出车,装多装少,跑几趟,全凭老板子的心情。老板子的心情,就看主人的热情。主人招待得让老板子满意,车就能多装点,多跑几趟。老板子不满意,以车胎气不足,路不好走,牲口没喂饱等等理由,少装点,少跑一两趟,天王老子也没辙。这条当时生产队里的“潜规则”,人人心知肚明。自己家用车时,要将老板子招待好,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也将老板子往前摆。怕到用车的时候,现上轿,现扎耳朵眼不好使。</p><p class="ql-block"> 车老板子最让人眼红的是可以经常跟着队长进城。那时农村不通公交车,更没有小汽车,社员进城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坐生产队的大马车。生产队的马车又不是随随便便进城,一般都是队长进城开会办事,社员借光蹭车;赶上年节,队长会带着社员进城赶集、看电影,才有马车进城。进城之后,社员各奔东西,车必须跟着队长转。办完事,队长会带着老板子找个小酒馆,点上两盘小毛菜,烫一壶烧酒,解解馋。因此当时生产队有“上等人赶大车,跟着队长混吃喝”的顺口溜儿。</p><p class="ql-block">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生产队解体,生产资料分到各家各户,大马车自然就挑了。代之而起的是与一家一户生产规模相适应的,一匹马拉的小马车和毛驴车,各家每户自然都有“车老板子”了。现在,农村春种秋收全部实现机械化,拉庄稼和秸秆,都用卡车或者电三轮;出行,村村通公交,几乎家家都有小汽车,随着时代的变迁,大马车和车老板子早已走出人们的视野,成为历史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车老板子赶着大马车是不是很威风(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打车老板子冬天穿的牛皮棉靰鞡(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大车老板子冬天穿的毡嘎哒。(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