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喜欢通过某些严格有序的方式定义事物,即便是摄影也如此。<br><br>关于艺术和摄影美学很多本应该众所周知的理论,如今已被塑造成经常引用的“摄影规则或技巧”,许多摄影师将其视为不得偏离的范本。因此,公式化的摄影师拍摄出了更多可预期的图像。听起来我似乎过于否定对初学者来说最有利的资源。其实问题并不在于这些“规则”本身,而更多是一些人拒绝偏离规范的方式,结果使创造力受到了阻碍。<br><br>比技巧重要1000倍的,是底层拍摄逻辑 既然我们选择学习摄影,就应该明确“学习”的本质。在词条中,学习被定义为通过阅读、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的过程,所以正确地获取“知识”是学习摄影的关键。<br><br>我们获取摄影知识的途径有很多种,比如书籍、网络文章、视频博客等等。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摄影初学者往往因为没有足够的辨别能力,而走进一个误区。大多数的摄影初学者都非常喜欢看那些,讲解细致甚至精确到了每一个参数设置的摄影技巧。虽然看上去干货满满,但这些“理想化模型”,并非“知识”。 摄影绝不是像最近爆火的“名场面”,“大家注意,白平衡自动,iso100,光圈11,光圈优先”这种公式化的翻拍。我们每个人所面对的场景都不尽相同,拍摄一张好照片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与其学习在场景中用什么样的参数,什么样的构图,不如深入地去研究为什么用这个参数和构图的底层拍摄逻辑。<br><br>技术决定作品下限,视觉审美决定作品的高度。摄影发展至今,好作品唯一不变的是,都需要拍摄逻辑与艺术审美相结合,将基础知识重新排列组合加以运用,而并非教条式地套用某些规则技巧。因此相比于规则,底层的拍摄逻辑与审美更加重要。 关于构图的底层拍摄逻辑 摄影不同于文章、音乐和视频等艺术载体。照片是瞬间产生的,因此,它无法传递过多的信息。一张好照片在几秒内一目了然,视觉信息会立即向观众清晰显示。所以在构图时,我们需要像其他载体一样,为场景添加一个主题。让所有的视觉元素以此为基础编排到图像的叙事中,并排除与其无关或引起混乱的元素。简而言之,构图是一个从自然存在的混乱事物中,找出秩序以突出我们主题和想法的过程。也是将大量散乱的视觉要素组织成观众可以理解的整体的过程。<br><br>主体:突出表达的内容 每部电影都包含一个永远无法或缺的元素:主角。整部电影都围绕该角色发展叙事,照片也是如此,每张照片也都应有其主角(即:主体),也就是我们举起相机的原因。通常是一个中心人物或视觉焦点,支撑起图像的主题和环境信息。<br><br>与电影相同,我们需要一些设定,才能够让照片中的主角(主体)脱颖而出。虽然构图规则变化万千,但是人类的潜在心理倾向,尤其是视觉感知却是恒定的。人们如何看待,处理和感知视觉信息,这才是我需要了解构图的底层逻辑。<br><br>通过视觉权重的对比突出主体: 场景中的每个元素都存在视觉引力,吸引观看者的视线,我们将此力称为视觉权重。然而元素也会因大小、颜色、位置、纹理等特征差异,而产生截然不同的视觉权重。策略性地应用视觉权重概念,可以帮助我们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向我们想要的设计主体位置。<br><br> 大小对比:视觉权重的核心是,场景中不同元素彼此之间具有不同的沉重感。视觉上的重量差异最明显的是元素之间的大小对比。较大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的物体更重,因为它们占据了更多的空间。我们熟知的填充构图,就是运用了该原理。<br><br> 位置对比:在“阅读”图像时,我们的大脑会无意识地将空间进行等量拆分,以权衡空间的平衡。当平衡被打破,将产生位置上的权重差异。因此较高的位置元素比位置较低的元素要重。离构图中心或主要区域越远,元素将承载的视觉重量就越大。前景中的元素比背景中的元素具有更大的权重。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个相对复杂的场景中,使用三分法将主体设置在构图偏上下或偏左右而尽量远离中心位置的原因。 密度对比:在格式塔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心理准则。当元素彼此靠近时,我们倾向于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所以在构图中,较密集(或更紧凑)的对象比不那么密集,拥有更多的视觉权重。具有复杂纹理形状或图案在视觉上看起来更重。一个简单的元素可以立即被理解,而复杂的元素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处理,因此它占据了我们更多的注意力。所以在人像摄影中,我们经常会使用较浅的景深虚化背景,让产生的虚实对比,为被摄主体带来更大的视觉重量。 空间对比:简约的背景似乎没有视觉上的重量,因为它被视为空白。由于周围空间的原因,放置在该空间内的任何物体看起来都较重,所以正空间和负空间所产生的有与无的对比,能够为主体带来极大的视觉关注力。 颜色对比:并非所有特征都对视觉重量做出同等贡献。大多数人在观察元素特征之前注意到它的颜色,这表明颜色对视觉重量的贡献更大。我们对颜色的重量的理解似乎是本能的。例如,与不饱和颜色相比,更多的饱和颜色将引起更多关注。与浅色背景相比,较暗的颜色还具有更多的视觉关注力。<br><br>通过视觉引导强化主体与陪体关系: 照片中的主体和陪体类似于电影中的主角和配角。如果不能很好地权衡它们,就将无法将摄影意图传达给观看者。陪体通常用于为主体提供视觉支持,并且还可以平衡构图,增加视觉兴趣或吸引更多注意力到主体。<br><br>视觉重量引导: 我们可以借助视觉重量作用于其他元素(由较重至较轻的视觉元素的视线流动),从而为它们的潜在运动赋予了视觉指向,并暗示观众下一步应该看什么(从较重主体至较轻陪体,用陪体完善主体视觉叙事。或从较重的陪体至较轻主体,形成视觉引导强化主体)。我们通常将视觉力的感知方向称为视觉方向。如果要在构图中创建层次结构,流动,节奏,这是个重要的概念。<br><br>视觉形式引导: 您是否曾经注意到您的眼睛喜欢沿着线条行进,跟随并流动?人总是喜欢以最简单的形式理解场景,通过找到线条,形状或图案规律,并将其融入构图。这些元素将为我们的摄影作品创造一种统一性和结构性。使眼睛可以轻松地为照片增添节奏,产生视觉引导,让视线轻松流动。<br><br> 这些线条,形状或图案所产生的规律,可以是显性的(如一条路或一排树甚至是光影等)。也可以是隐性(如运动的轨迹或人的视线等)的。但最终都归结于两个视觉心理产生:视线的延续性与连续性。<br><br> 视线的延续:人眼习惯遵循视线的路径,喜欢看到连续的视觉元素而不是分离的对象。并且这种统一的联系,会一直延续下去。 视线的连续:我们更喜欢完整的视觉元素,因此我们会自动填充元素之间的间隙以感知完整的图像。 这种视觉形式上的引导,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创建深度或视觉情绪。例如汇聚线构图可以通过视线的引导,让二维照片产生三维空间的视线流动以及视觉深度。<br><br> 在视觉情绪上垂直线向上或向下延伸,有助于激发宏伟和力量的感觉,更加适合建筑的拍摄。水平线构图通常表示平静,安宁与和平。对角线构图就像给人以力量,能量和运动的感觉。当然还有曲线的柔美与折返线的刚毅。每一幅好的照片背后都有我们看不见的线条和结构,这通常就是我们所讲的构图。<br><br>关于用光的底层拍摄逻辑 我们总是说摄影是一门“用光”的艺术,没有光线就不存在摄影。作为一名摄影师,我们需要了解光线并知道如何控制光线以及如何影响我们周围的一切,是我们在摄影中取得巨大飞跃的起点。<br><br>在以往的文章中,我们总是在不断学习光质,例如“柔光”与“硬光”,或者是光的方向与光的衰减,如何使用光为画面增加立体感以及层次感等等,但是这最终都归结于光影的运用。然而今天我们将了解用光的另一个层面:曝光。 现代相机非常复杂,并具有不同的方式来测量(读取)光线,找出最佳曝光。先进的自动曝光不得不让我们感叹科技改变生活,也改变了艺术的创作形式。但我们需要记住,相机并没有思维能力,摄影需要的是具有形象思维能力的人通过不同曝光手段去完善自己的构思,表达自己的情感。<br><br>通过直方图解析曝光: 直方图几乎可以在任何现代相机以及图像编辑软件中找到,这也是解析曝光的最佳工具。接下来我们将利用一部分篇幅,尝试教您如何理解直方图。并学习“阅读”它们,以便我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更好地理解曝光。 直方图是图像曝光的图形表示。换句话说,它显示了照片中特定亮度的色调量,范围从黑色色阶(0%亮度)到白色色阶(100%亮度)。如上图所示,图的左侧代表黑色和暗部,右侧代表白色和亮部区域,中间部分是中间色调(18%灰)。峰值达到多高代表该特定色调中的像素数量。 仅通过查看直方图,我们可以了解很多关于图像的信息。如果直方图的某个部分“触碰”到任一边缘,则将指示细节丢失。如果图形触及直方图的右侧,则代表图像高光区域过曝(完全白色且没有细节的区域)。如果图形触及直方图的左侧,则会代表阴影欠曝(完全黑色且没有细节的区域)。我们通常可以通过更改曝光设置来解决这两种情况。通常情况下曝光均衡的图像,峰值集中于中间调,不会触及到两侧。但是不少摄影师习惯于仅基于直方图来评估曝光,并将其表示为“好”或“坏”,这是一个非常片面的理解。其实直方图或曝光,并没有好坏之分,而更多的是我们所展现的画面情绪。<br><br>通过曝光(直方图)解读画面影调: 影像所表现景物的明暗层次,也就是黑白灰关系。它是摄影构成可视形象的基本要素,也是处理构图以及烘托氛围和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读取直方图的基础知识,下面让我们看一下它将告诉我们那些画面信息。 高对比:又称为“硬调”,是黑白对比鲜明的影调形式。高对比度意味着存在很大范围的明暗区域,在直方图中,峰值趋近于图表的两侧边缘。中间色调包含较少像素,因此,照片中的中间色调范围不是很明显。其特点是:画面明暗对比强,反差大,少过渡,给人以豪放、激昂、粗犷的感觉。 低对比:又称为“软调”,是黑白对比较弱的影调形式。低对比具有大范围的中间调,在直方图中峰值集中于图表中心。但是缺少高光和阴影的像素,从而使照片更平坦柔和。其特点是:画面缺少最亮与最暗的调子,明暗对比弱,反差小,给人以柔和、细腻、含蓄的感觉。 中间调:是黑白灰影调较均等分布,构成影调反差均衡的画面。在直方图中,中心峰值均匀向两边递进。其特点是:影调均衡,明暗配置得当,层次感比较丰富。 高调:又叫“亮调”,照片将具有明亮的色调。在直方图中,峰值主要分布于图像的右侧,所以主要包含浅灰色和白色。大量运用中性灰到白色调构成亮调画面,给人以明朗、乐观、轻盈的感觉。 低调:又叫“暗调”,照片将具有暗色调。在直方图中,峰值主要分布于图像的左侧,大量运用灰和深灰以及黑色影调构成低调画面,给人以神秘、刚毅、凝重、情绪化的感觉。<br><br>关于正念思维的底层拍摄逻辑<br><br> 我们将拍摄前回忆过去所拍摄的精美照片,或其他摄影师的优秀作品。考虑重新创建以前成功的方法和案例,提醒自己使用相应的拍摄技巧,称之为“范本思维”。我敢肯定,所有人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这种情况。<br><br>我们暂且不对这种拍摄思维多做评价。但至少我们的意识正在受到范本思考所带来的期望束缚。先入为主的情感欲望就像烟雾一样笼罩着我们的视线。我们正在经历脑海中发生的所有拍摄预期,而无法过多地顾及现实场景。<br><br>很多颇具威望的摄影师都喜欢建议初学者看更多的优秀作品,扩大对摄影的视野,并增强美感,以识别可以用相机捕获的视觉可能性。其实,这与之前的范本思维不同,这些摄影师的目的在于培养初学者的“正念思维”。<br><br>毫无疑问,正念将利用不断扩大的视觉记忆库结合对构图与用光逻辑的理解。当进行拍摄时,正念思维将帮助我们打开在脑海中看到的所有可能性。正念思维比范本思维更加纯粹,将记忆并入一个新的具有创造力的领域,以观察周围的世界。<br><br>练习正念思维的摄影师有时会说,简单地拿着相机会引起这种意识状态。这是一种调节效应:思维将摄影与正念联系在一起,当我们精细地意识到周围环境时,即使没有相机,我们也在摄影。<br><br>结语<br><br>摄影师通过教条法则来限制自己,这经常发生。那里的地平线应该是笔直的,前景,中间地面和背景应该是清晰的,黄金分割部分应该用来定位主要拍摄对象,并且我们应该有精细的纹理。我们都知道,解决这样的“应该”是多么容易。如果我们在游戏上施加一组规则,我们可以更轻松地判断图像并确定它是赢家还是输家,但艺术不是。我们需要用相机发现隐藏着的创造力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