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我没有跟随大队伍去信丰校区,而是留在了金溪,目前感觉在金溪的状态还是挺好的。一方面可以探索历史、政治等学科的新教法(他们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另一方面闲暇之余带着孩子帮帮厨、周末在大厨房给孩子们做几顿北方饭菜,感觉很充实。</p><p class="ql-block"> 这次我主要谈一谈我对“历史”这一学科的一些看法:以前一听到“历史”我就感觉比较头疼,脑子里闪现的大部分都是左派、右派很多对于改~革、文~革的争论,导致我对于书本中的一些史实将信将疑、很是混乱,我感觉这历史还真是只能是赵老师、王老师这样具有很强思辨能力的人来教。这个学期,大家都想让我挑战一把,教一教历史,我也想突破一把,结果一看七年级的历史,顿时感觉非常亲切,非常熟悉。仔细辨别还真是很多年不变呢,这跟我们上学那会学的东西还真是一模一样呢。我把初中的历史浏览了一遍,猛然发现,这初中的历史脉络还是很清晰的。初一主要学古代史,也就是从远古北京人开始讲起,经历夏、商、西周……一直到明清;初二主要是近现代的历史,从鸦片战争讲起;初三主要是世界历史。当然历史书缺点也非常明显:知识干瘪、空洞,能打动人心的素材特别少,至于情感、态度也非常模糊、中立、冷静。</p><p class="ql-block"> 回想我们那个时候,学历史那真是叫学了个“寂寞”,历史的知识点:什么年月日发生了什么事儿,几乎都是死记硬背下来,考试一结束,就全忘了。至于历史脉络,更是一个稀里糊涂……所以,如果把历史当成纯知识去给孩子们勾勾画画🎨,那可真是没有太大意义。我又继续回想,自己这么多年,关于历史,究竟留下些什么呢?还真是一个个脍炙人口、打动人心的故事,以及那故事里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我能够忘记周朝建立的年月日、却一直忘不了“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我能够忘记隋到底是怎么建立的,却忘不了“隋炀帝建大运河,纤夫拉龙舟”的故事。故事中他们的喜怒哀乐,成为我思考人生、品味人生的素材和源泉。所以都说,都说读史使人明智。我想,一定是入心了,思考了,有明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了,才能从浩瀚的历史中明晰一些东西,否则就还是迷糊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带着孩子们梳理古代史的历史脉络,果然发现,能够串起来的还真是靠一个个故事,进而把历史梳理清晰。但是能把故事、人物和朝代对应准确的却是很少。回想这几个学期我们学校的背景音乐,大部分都在播放“凯叔讲历史”。说实话,这些故事对孩子们的熏陶作用不小,但是因为缺少细致、准确的梳理,这些故事在他们的记忆里大部分都是残缺的、模糊的。 有的时候,我会想凯叔这个人之所以把历史按照朝代顺序编成一个个故事,他一定是了解儿童心理的,可能还受过一些评书的影象,所以,他讲出来的故事才具备评书和历史兼容的效果。评书,在历史的基础上加以加工、创作,非常吸引人,但是,由于加工太过往往不大真实。而真正的史实,又会存在太过正式、庞杂,让人望而却步。后来一查“凯叔”的个人资料,还真是小的时候喜爱评书、故事呢,还被誉为“故事大王”。这样一番读下来,我也最终确立了我讲历史的思路:以朝代中的故事为基础,按照历史脉络,把故事跟史实结合。这样一节课下来就比较生动、鲜活了,再配合一些准备的知识点,我自己都觉得一节课比较充实了。</p><p class="ql-block"> 在上两节里针对隋朝的历史,我们重点听了《皇帝搬家,我家门口有一条河》,这个故事讲述了隋炀帝从长安到洛阳迁都的故事,以及大运河“罪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历史评价。孩子们还是挺受益的。另外一个故事讲述的是“隋炀帝攻打高句丽”的故事,通过这两个故事隋炀帝好大喜功、大运河耗费了巨大的民力、物力的答案就跃然纸上了,然而对于大运河的褒贬就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p><p class="ql-block"> 可能因为这些年语文上的积累,会联系到历史上面,所以,我感觉古代历史还是挺生动的,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历史的。对于现代史还是有很多混乱的地方,也慢慢开启吧。这次就先分享这么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