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续,风雅三千年--石老师诗歌论述

夫子文化媛媛老师

<p class="ql-block">原创:夫子学堂石全义老师</p><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王媛</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向摄影作者致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西江月·大雪情结</p><p class="ql-block">文/石全义</p><p class="ql-block">雪卷千重寒峭,梅开几度鲜明。成双喜鹊绕边城,声唶早春憧憬。</p><p class="ql-block">我自风衣执酒,君应居舍清茗。脱尘笑语日边迎,何惧假年枯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一剪梅·小寒即事</p><p class="ql-block">文/石全义</p><p class="ql-block">雪似琼花挽北风,月色朦朦,鸟迹匆匆。寒梅独放一嫣红,云锁重重,冰锁重重。</p><p class="ql-block">我欲抚琴清曲中,调蕴葱葱,醉了宾朋。明月缱绻几时明,心会惺惺,酒会融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南乡子·立春感怀</p><p class="ql-block">文/石全义</p><p class="ql-block">杨柳嫩芽青,便有鸟儿叫太平。衔福飞来留倩影,轻盈。优爱龙江边塞行。</p><p class="ql-block">春色兴安情,一阙新歌素琴声,乡乐清柔和淡雅,倾听。隐隐芳音便识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画堂春·惊蛰</p><p class="ql-block">文/石全义</p><p class="ql-block">春风昨夜过兴安,悄悄叫醒清川。却看蜂蝶睡犹酣,忙着衣衫。</p><p class="ql-block">蛰伏朦胧倦眼,迷离袅袅炊烟,思乡燕鹊正飞还,恋此乡间。</p> <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仙吕】后庭花·春分</p><p class="ql-block">文/石全义</p><p class="ql-block">春分晨落雪,</p><p class="ql-block">边塞大不同。</p><p class="ql-block">兴安添银色,</p><p class="ql-block">隔空听鸟鸣。</p><p class="ql-block">暖风盼,</p><p class="ql-block">蝶飞蜂舞,</p><p class="ql-block">满目皆葱茏。</p> <p class="ql-block">诗歌学短</p><p class="ql-block">编撰/石全义(根据平时讲课搜集整理)</p><p class="ql-block"> 初学诗歌需从基础学起,从源头了解,由浅入深,不断实践,积累经验,深入生活,提取精华,方能创作出好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从诗歌起源、发展历程,到体裁、流派、定义都要深入了解,才有利于创作,品到诗歌味道,体会到诗歌的奥妙及无限乐趣。</p><p class="ql-block"> 一、诗歌的起源</p><p class="ql-block"> 中国诗歌最早起源于远古先民们在劳动中有节奏的举重劝力之歌。如民歌《断竹》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相传是上古炎黄时期的民歌,反映的是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距今4600至5000年,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民歌、也是诗歌的启蒙时期。</p><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的发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这500多年,我国诗歌取得了卓越成就。产生于这个历史时期的《诗经》作品共311篇,现存305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诗经》作者佚名,口头流传、无法考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诗经》按体裁分为三大类--风、雅、颂。“风”是当时十五个诸侯国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雅”指当时周王朝管辖地区的乐歌。雅分大雅和小雅,大雅为宫廷,小雅为地方。“颂 ” 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也称庙堂之音。</p><p class="ql-block"> 二、诗歌的分类:</p><p class="ql-block">诗歌按写作方法分三类--赋、比、兴。赋是直接陈述;比是比喻、描绘;兴是引类、类比、借景生情、即兴表达。</p><p class="ql-block">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 “六义”。六义也可称为诗的六要素。具备六要素方可称为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以《诗经》开篇《关睢》为例:“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p><p class="ql-block"> 从写作手法上看:第一句用“赋”直述主题--叽喳叫的水鸟都知道找个伴、在河洲上建个窝,那么人呢?第二句用 “比” 的手法,人与鸟比--美丽的姑娘啊,是小伙追求的配偶。下面用了“兴”的手法,即兴表达了求不到,长相思,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诗经》没有关于创作者的文字记载,诗歌有创作者记录的第一人是屈平。</p><p class="ql-block"> 屈平(公元前339至约公元前278年),字原,又字灵运,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今湖北宜昌人)。官职左徒三闾大夫,爱国诗人。被贬后无所事事无力爱国,无心恋世而投汨罗江自尽。因投江日是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便把这一天定为纪念屈原的日子,也就是端午节。人们又用建庙、包粽子等方式,演绎出许多端午节的民间风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屈原主要文学成就是创作了《楚辞》文体。《楚辞》原十六篇,后王逸增己作《九思》成十七篇。《离骚》、《九歌》、《无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开创了作者属名的先河。后人称之为“诗歌鼻祖”(因此文人也被称之骚人、骚客)。</p><p class="ql-block"> 《九章》中的一段小诗《橘颂》:“后皇嘉树,橘来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兮,更壹志兮,绿叶素茉,纷其可喜兮。”借橘树表达了作者坚贞不变的爱国主义品格。体现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p><p class="ql-block">三、诗歌的发展历程:</p><p class="ql-block"> 诗歌有文字记载的初始是《诗经》,在劳动中创造了诗歌。诗经内容丰富,是劳动人民的爱情、战争 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等社会生活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楚辞》应时而生。楚辞泛指楚地歌词。《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有作者)的诗集。经历了屈原始创,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于公元前26年至公元6年间,原书已失,后经东汉王逸等人整理、追溯、揣测原貌--具体作者为屈原、宋玉、严忌、刘向、王逸。《楚辞》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叙写楚地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p><p class="ql-block"> 汉赋是汉代流行的类似诗歌体裁。讲汽文釆、韵节,通过铺釆文、以体物写志。汉赋是从《楚辞》发展而来的,分大、小赋。大赋多写宫廷,为政治歌功;小赋较短,抒情、述志、或借物寓言,内容广泛,主要流行于东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汉乐府诗:公元前112年,西汉武帝时期收集编辑各地汉族民间音乐,整理改编后用来演唱及演奏。乐府:汉代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釆集歌词(民歌)。后来 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汉乐府诗,从秦朝官府兴起,经西汉成型。其诗歌来源是前朝遗留、乐师创作、民间釆集,具有语言灵活、对话或独白、叙事、排偶句、回环往复、音韵和谐等浪漫色彩。</p><p class="ql-block"> 建安诗歌是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传统,加以发展改造,以五言诗形式,体现作者个人风格的诗歌。作品以慷慨悲凉、刚健被称为建安风骨。由于建安时期独特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一批有理想、有追求、有情怀的诗人。曹操的《短歌行》、《观沧海》、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等皆为名篇。建安七子风靡当代,三国后文人的诗歌创作,属建安诗歌影响最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诗歌:上限东汉建安,下限为隋统一。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西晋暂短统一,然后北方历经十六国、北、东、西、北齐、北周各朝;南方从偏安的东晋,到宋、齐、梁、陈相续,最后南北归于隋统一,30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历经360多年。魏晋南北朝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诗歌的发展。题材:咏怀诗、咏史诗、游仙诗、玄言诗、宫体诗,以及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齐朝艳体诗,吴声、西曲等形式多样。辞藻 华美、马并偶、声律、用典成为艺术手法。对诗歌声律要求:以平、上、去、入为四声,平声为平、其余为仄。在五言诗中,第一句平仄交错,第二句与第一句平仄相对。又规定了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等八种声韵上的毛病。</p><p class="ql-block"> 唐诗的脉络与四个时期:1、初唐(618一713)前五十年是南唐朝的𨒂续,后五十年唐初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突破宫体诗题材;沈佺期、宋之问确立了格律诗形式,开辟了诗歌发展新路。2、盛唐(713一766)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派成为诗歌主流。(诗仙李白、诗圣杜甫)3、中唐(776一836)以白居义、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诗为中心诗歌改革贯穿中唐。刘禹锡诗歌独具一格;元结、刘长卿、韦应物、李益等诗人各有特色、风靡一时。4、晚唐(836一907)皮日休、杜荀鹤继承传统;李商隐、杜牧等诗人创作了迟暮黄昏的梦幻情调;温庭筠的浓艳纤巧形成了诗风,整个诗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确定了格律诗规则、基础标准(四要素)传承至今,成为诗坛瑰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宋词脉络分三个阶段:1、以晏殊、张贤、晏几道、欧阳修等𠄘袭花间余绪、由唐入宋的过渡。2、以柳宗元、苏轼从内容上开拓及秦观、赵令畤、贺铸等人的艺术创造,形成多种风格竞相发展的繁荣局面。3、周邦彦在艺术创作上集大成,体现了宋词的深化与成熟。以李煜、李清照等为婉约派;以苏轼、辛弃疾、岳飞等为豪放派流行当朝。词流行于民间,从盛唐到五代引入诗坛,到宋代基本成熟,成为古代文学体裁之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明清诗歌是在拟古与反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作品、诗人以及独特的诗歌体裁。模拟唐人以刘基、高启为主流;台阁体从以揚士奇、楊榮、為代表;以李東陽為代表的茶陵詩派;以李夢陽、何景陽代表前七子和後七子形成流派。</p><p class="ql-block"> 清代诗歌流派众多、较为有影响的是清末龚自珍、康有为、梁启超等新诗派,将诗歌直接用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宣传载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现代诗歌(新体诗):五四运动中诞生,倡导 不拘格律、平仄、长短、没固定格律、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分行为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诗集:胡适《尝试集》、俞平伯《冬夜》、郭沫若巜女神》、戴望舒《雨巷》等。后来流派较多,形成百花齐放的景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诗歌的体裁</p><p class="ql-block"> 诗歌发展到唐代,达到了历史上诗歌艺术的顶峰,从体裁上可分三大类。(众说纷纭)</p><p class="ql-block"> (一)古体诗</p><p class="ql-block"> 从《诗经》到唐代以前的诗都可称为古体诗。</p><p class="ql-block"> 其特点:1、字数、句数不限,少则二句、多则三百五十七句。少的如 傅玄,多的如 《古诗为焦仲鄉妻作》。2、押韵不严格、可换韵、平仄同押。3、不讲平仄。4、不讲对仗。</p><p class="ql-block"> (二)近体诗(格律诗) 近体诗是在齐梁时代开始萌芽,而到唐初中期正汇形成的。</p><p class="ql-block">其特点:1、字数、句数固定。七律每句七个字,每首八句。五律每句五个字,每首八句。排律每句七个字、也有五个字的。每首可超过八句,多者三百多句,但句数都是偶数。近体诗每句一般都是五言或七言,六言很少见。发展到现在,常用的只有五律、七律,其它的都被淘汰了。2、用韵严格。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出韵,大多用平声韵,《平水韵》、《词林正韵》、《新韵》、《通韵》。 3、讲究平仄。基本四种格式: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格律讲究很多) 4、讲究对仗(对偶)。要求平仄相对、词性相对、词组相对、词义相关等。有工对、宽对、流水对、扇对等。以上四点也是格律诗的四要素,符合四要素的可称为格律诗。 律诗前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颔 、颈两联对仗方可称为律诗。排律首、尾联,不对仗,其它全部对仗。 </p><p class="ql-block"> 绝句:分五绝(五言四句)和七绝(七言四句)。字数是律诗的一半。绝句是从律诗截出的,从截句发展独立成体(绝句)因此同律诗四要素要求一样,但对仗放宽,可对可不对。词、曲、赋、属诗歌范筹,又与格律诗有类似的特点,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 词:宋代兴起,又称诗余、长短句、曲 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1、有固定词牌、按词牌子填写。(同一词牌因创牌人不同、要求也不同)。2、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平仄)。3、有的词牌要求句子有对仗、领格字定音。4、句式多样、可重字。5、一首词字数(91字以上)为长调,(49一90字)为中调,(58字内)为小令。6、有单、双调之分。双调分两大段,两段平仄、字数相等或大致相同。单调一段。词的一段,称一阕或一片,双调可称上、下阕或上、下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曲:兴盛于元代、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含散曲、杂剧。散曲兴于金、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有固定曲牌,按曲牌要求填写。特点:1、可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使用地言。2、散曲含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泧套的曲子、至少两个曲、多则几十个曲联用,每个套数都从第一曲的曲牌为全套曲牌的曲脾名。全套必沟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3、曲也讲究句数、平仄、个别也要求对仗。4、按内容分:讽刺、爱情、哲理、送别、风景、抱负、想象、故事、思想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注:词、曲形式相近,都有固定牌子、固定曲调、填词就能唱,不易分清,可查一下再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赋:赋者,古诗之流也。这是《两都赋序》班固的 解释。赋,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最早战国荀况《赋篇》,后来汉代形成特定体裁。特点:1、铺釆擒文、体物写志、一般都用韵。可分古赋、俳赋、律赋、文赋等。2、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类似后世的散文诗,在两者之间赋更近于诗体。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诗赋合流现象,诗以抒情为主,赋以叙事为主。3、汉赋大致三种。一种骚体赋;另一种四言诗赋;还一种散体赋(也称大赋)。特点:语言以四、六句为主,追求骈偶;(对偶句)排偶句居多,要求声律合协,用典为主要特征。</p><p class="ql-block">(三)新体诗(现代诗):</p><p class="ql-block"> 新体诗,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展新文化运动开始,由胡适、陈独秀等人,带头把书面文字古体形式变成白话文,随着白话文的发展,诗歌也跟着白话了,出现了新体诗。(现代诗)。新体诗:不讲格律、平仄、句数不限,也有不讲韵,讲究质朴、明了。后来发展意识流、朦胧诗、散文诗等。除古体诗、格律诗外,现代各种形式的诗歌都可称谓新体诗。</p><p class="ql-block"> 古代诗歌流派:1、山水田园诗派,描写恬静悠然风光为主的诗作,代表诗人有晋代陶渊明,唐代王维、孟浩然等。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裁,,代表诗人有唐代高适、王昌龄、王之涣等。3、花间派:多写妇女离别相思之情的,以唐代温庭筠、宋初的晏殊等为代表。4、豪放派:作品豪放、意境雄厚、充满豪情壮志。宋代豪放派词人有苏轼、辛弃疾、岳飞等。5、婉约派:抒发感情婉转缠绵、深沉幽怨、…遭遇、表达男女恋情,以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为代表。6、浪漫主义派:诗风热情奔放、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如李白等。7、现实主义派:爱国爱民、反映社会现实,风格雄浑激壮。这类诗人有杜甫、元结、顾况等。</p><p class="ql-block"> 五、诗歌的定义</p><p class="ql-block"> 诗歌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这是广义的定义,细说有四十多种,虽说法不一,但大体相同。(个见)应这样下定义:诗歌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形式,要求用通俗易懂、凝炼的语言、细致、形象的描绘,通过多种艺术手法、表达作者对人、事、物的所感所悟、有节奏、讲韵律、分行排列的一种文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六、 诗歌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1、诗歌内容是社会生产生活中集中反映的一个小侧面,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p><p class="ql-block"> 2、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充分的想象力。</p><p class="ql-block"> 3、语言精炼、形象准确具体、音调和谐、节奏鲜明。</p><p class="ql-block"> 4、形式是以分行为单位、根据节奏以意为主。</p><p class="ql-block"> 5、主题集中、立意深刻、有意境、从不同角度切入、有独道见解。</p><p class="ql-block"> 6、见景生情、借物思迁、即兴发挥。 </p><p class="ql-block"> 7、给人一种飘忽感,会令读者浮想联翩、产生无限遐想。</p><p class="ql-block"> 8、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实用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七、作诗禁忌</p><p class="ql-block"> 1、用抽象、华丽词藻堆积成句。</p><p class="ql-block"> 2、借景、借物与主题无关。</p><p class="ql-block"> 3、滥用成语、典故。</p><p class="ql-block"> 4、信口开河、语无伦次。</p><p class="ql-block"> 5、乱拆词组、逻辑不通。</p><p class="ql-block"> 6、没灵感、无病呻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