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很多人都知道故宫,但很多人不知道还有一个被称为“民间故宫”的地方,它就是位于山西省灵石县的“王家大院”。</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位于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是明清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有“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间第一宅”和“山西紫禁城”之称。</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是堡群建筑的总称。据史料记载,王家在修建这五座堡群时,分别冠以“龙、凤、龟、麟、虎”五瑞兽的名字,以图迎合天机。红门堡居中为“龙”,高家崖堡居东为“凤”,西堡子居西为“虎”。东南堡为“龟”,下南堡为“麟”,这五座以五瑞兽为象征的城堡,雄踞静升,有龙飞、凤舞、龟拉尧车、麟吐玉书、虎卧西阕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继承了中国西周时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既提供了对外交往的足够空间,又满足了内在私密氛围的要求,做到了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且起居功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官宦门第的威严和宗法礼制的规整。</p> <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的建筑,有着"贵精而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的特征。且凝结着自然质朴、清新典雅、明丽简洁的乡土气息。其砖、木、石“三雕艺术”,题材丰富、技法娴熟,大量采用了世俗观念认可的各种象征、隐喻、谐音,甚至禁忌的艺术形式,在文人、画家、雕刻艺人的共同参与下,将花鸟鱼虫、山石水舟、典故传说、戏曲人物或雕于砖、或刻于石、或镂于木,体现了清代建筑装饰的风格,将儒、道、佛思想与传统民俗文化凝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的建筑装饰,为清代"纤细繁密"之典范,结构附件装饰均绚丽精致、雍容典雅。如穿廊上的斗拱、额枋、雀替等处的木刻,柱础石、墙基石等石刻装饰以及各院落内的楹联匾额,形式多样,做工极佳,体现了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民居"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特点。</p> <p class="ql-block"> 灵石静升王氏家族,源出太原,世居本县汾河峡谷间沟营村(今富家滩镇沟峪滩村)。元皇庆年间(1312年-1313年)先祖王实迁至静升后,由农及商,人丁渐旺,继而读书入仕,遂“以商贾兴,以官宦显”,成为当地一大望族。王氏家族鼎盛于清朝康、乾、嘉年间,其时,除大兴土木,营造住宅、祠堂、坟莹和开设店铺、作坊外,在当地还办有义学,立有义仓,而且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捐修文庙学宫等等,善举不断。在此期间,王家入宦者仅五品至二品官员就有12人,包括授、封、赠在内的各种大夫达42人,还有二人分别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和嘉庆元年(1796年)参加了朝廷举办的千叟宴。</p> <p class="ql-block"> 王氏家族从十八世以后(清道光年间)逐渐衰败,其原因除社会政治经济多方面客观因素外,在本身,则主要是子弟不争,日趋奢靡,尽弃先祖勤俭创业之品德。一些人荒于学而以钱捐官,还有的疏于耕而醉瘾鸦片,终致秋风落叶,大厦日倾。抗日战争前,虽还有个别大户于省内及京津等地多有商号,可芦沟桥事变后,亦顿收家业,居家南迁,流落他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