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京西门头沟,山峦幽深,水流灵秀。山为龙,水为虎,山环水绕,藏风聚气,地气生旺,静修身,宜养性,故历来为佛道所重,多来此建庙设坛,使得门头沟寺院众多,香火不断。最著名的两处,潭柘寺、戒台寺,成寺时间均早于北京成为都城的时间。千年的传承及历史的文化积淀,赋予古寺众多的传奇故事。据说潭柘寺求仕途、求姻缘最为灵验。戒台寺是祈愿消灾避祸最灵验,而妙峰山灵感宫“拴娃娃”最灵验。因此,新年到门头沟寺中祈福及应时赶往各处庙会上香,由来已久。历朝历代,上到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三教九流诸多信众使得门头沟终日香火氤氲,熏陶成为灵山圣地。</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到光绪间诸皇帝,均来过潭柘寺敬香礼佛。戒台寺的浴佛节、耍戒台、赶秋坡、观佛蛇,风及一时。而妙峰山庙会时重华北,波及东南亚,据《燕京岁时记》载:庙会时 “人烟辐辏,车马喧阗,夜间灯火之繁,灿如列宿,以各路之人计之,共约有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甲于天下。”</p> <p class="ql-block"> 门头沟曾经是历史上的胡汉分界地,是山区入平原的关城锁钥,京畿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事关民生直通山西内蒙的艰难苦旅之路,有想成仙成佛的世间通途。这便构成了门头沟的另一大特色,古道众多,军道、商道、香道,交织遍布。</p> <p class="ql-block"> 在众多门头沟古香道中,京城通往潭柘寺的一条主要道路是卢潭古道。自卢沟桥起,过长辛店,东王佐、沙窝村、大灰厂,穿过石佛村,到达戒台寺,过秋坡村,翻罗睺岭,走南村、鲁家滩、南辛房、平原村,到潭柘寺。这本是山沟里过往香客踩出的一条小路,路况差。自清代雍正皇帝葬河北易县,为了拜谒清西陵之需,乾隆时将小路拓宽展平,部分路段辅砌条石,形成了“京易御道”。卢潭古道是京易御道的一段,当然也得到了修整,正儿八经是去潭柘寺进香礼佛所经过的“御道”。</p> <p class="ql-block"> 卢潭古道快到戒台寺的地界儿,有一明代古村落,村旁有明代摩崖石刻佛像群,村子因此得名石佛村。如今,石佛村整体拆迁已不复存在,但保存了石刻佛像群及一段古香道,总祘给后世留下些许念想儿。</p> <p class="ql-block"> 石佛村村东山崖上,现存摩崖造像十六龛十八尊,加后来清理增加三尊,共二十一尊。据《帝京景物略》记载,石佛东山崖为永庆庵旧址,当地俗称“庵儿庙”。在摩崖造像下左侧,旧时有5间北房的废址。据说早年庙前泄洪沟上有桥,桥上还曾建有汉白玉石亭。2004年村民清理河道时得到证实,挖出石拱桥洞,同时挖出一尊无头断臂的释迦摩尼石像。</p> <p class="ql-block"> 因为永庆庵离戒台寺不远,也有人称其为“二庙”,“庵儿庙”“二庙”发音一样,也就说不出个所以然了。挖出的释迦摩尼石像,原是立于永庆庵大殿之中的。想想信众香客一路进山远行,行到此处体乏口渴,抬头望见崖壁上的石佛及旁边的永庆庵,庙虽小有仙则名,在此歇歇脚喝口水,心诚则灵,拜拜佛菩萨。亦或上香戒台寺,亦或继续前行赶往潭柘寺,但“二庙”的香火一定旺过。</p> <p class="ql-block"> 在清理出释迦牟尼立像之前,一位从小长在石佛村的村民,住家离石佛雕像不过十几米远,从小到大与这些佛几乎天天见面。出于对佛佗的敬畏,对佛像的喜爱,经常清理雕像群下面散落的石头和泥土。也是与佛有缘,一天,清理出一块石雕碎块,继续下挖,又找出两块儿,拼在一起是蓝球般大小的完整佛头。他将佛头抱回家仔细冲洗干净,复盖红布,小心保存起来。请来区文物所的专家,看过后告诉他,原来石佛雕像群下面有一尊释迦牟尼站立石像,毁于破四旧,这便是那尊佛的头。2002年的一天,区文物所的专家们来到他家,给与奖励,带走了佛头。如今,这尊佛头收藏于门头沟区博物馆。2004年挖出释迦牟尼残像后,另雕佛头补上断臂后复立于石佛雕像群下。</p><p class="ql-block"> 那位挖出、清洗、保存佛头的石佛村村民叫<span style="font-size:18px;">宋长福。</span></p> <p class="ql-block"> 话说想当初,明朝时要重修戒台寺,需要石匠师傅雕琢佛像,来应聘的不少,总不能捡进蓝子就是菜呀,就找了块地方,是骡子是马都拉出来蹓蹓。这块崖壁就成了石匠师傅的“考场”,去粗选优。选出了工匠,也留下了摩崖石刻佛像群。由于是考试性质,所以比正式摩崖刻像要随意一些,如尺度小气势不足;法度不够严谨,如一佛二菩萨都持坐姿,二菩萨所戴花冠较别处略高。大概这也就是它的特点,它的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 石匠师傅们工作于戒台寺,雕塑佛像非一日之功,总要有个住的地方,石壁附近泉水清甜,取水方便,便住了下来,日月荏苒,来此的人逐渐增加,房子越盖越多,成了个小村落。是村总要有个名,抬头看见石佛像,就叫了个石佛村。</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摩崖佛造像石刻,一龛中,一佛二菩萨经常出现,但佛与二菩萨有多种组合,“ 华严三圣 ” 和 “ 西方三圣 ”是比较常见的一佛二菩萨组合。由释迦牟尼佛及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组成,称“华严三圣”,由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组成,称为“西方三圣”。这一组石造像应是“华严三圣”组合。</span></p><p class="ql-block"> 自有一佛二菩萨造像始,要么均为站立,要么佛坐,二胁侍菩萨立于左右。“华严三圣”中的普贤、文殊本是骑着青狮白象的,但石佛村摩崖造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圣均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只是身下莲座菩萨为单层莲瓣,佛为双层莲瓣。这明显的不同,是失误还是有意为之,大概是没人能说的清楚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圆形龛</span>阿弥陀佛石造像,龛右侧题刻“南无阿弥陀佛”。<span style="font-size:18px;">龛左侧题刻“京都淸塔寺比丘成玉造。</span></p> <p class="ql-block"> 无独有偶,2000年时在北京八大处证果寺旁山上发现石刻佛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面刻“南无阿弥陀佛”,两侧刻对联“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旁边另有“明嘉靖三十二年十一月”的刻字。</span></p> <p class="ql-block"> 沿山道向下不远处,有两龛佛像,圆龛佛像左下角落款:“京都青塔寺比丘成玉,造佛石匠徐大金”。与石佛村圆龛造像的内容形式雕刻技法非常相似,落款都是“京都青塔寺比丘成玉”。看来两处阿弥陀佛崖雕都是由青塔寺僧人成玉主持完成的,相距时间不会太远,也许雕刻者都是那位石匠徐大金也未可知。参考上面石刻造像“明嘉靖三十二年十一月”刻字,完成时间应是嘉靖中后期。</p> <p class="ql-block"> 嘉靖皇帝崇道抑佛,中后期尤甚。青塔寺紧邻当时京城最大的皇家道场朝天宫。朝天宫为当时的道庭之首,道录司之驻地,百官习仪之场所。在此地,朝廷百官演习礼仪,文人墨客聚会,道士们修炼做法,是数百年来京城最大的道教宫观。在那个时期青塔寺受仰制遭排挤是必然的,而青塔寺比丘成玉在这一时段于城外山隅为佛造像,无疑是对当时抑佛的抗争。</p><p class="ql-block"> 关于嘉靖的尊道求长生,海瑞在“治安疏”中讲得很不客气,“陛下之误多矣,大端在修醮”,“谓长生可得,而一意玄修”,“陛下破产礼佛日甚,室如悬罄,十余年来极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难怪嘉靖要杀他。</p> <p class="ql-block"> 京都青塔寺,明天顺初年建于元代大永福寺废墟上。因寺内有青绿琉璃塔,明英宗赐名青塔寺,虽有皇帝赐名,但庙不是敕建,出资人是宫內太监,故“请于上,敕赐今名”。由于嘉靖的抑佛重道,青塔寺迅速衰败,万历三年(1575年)青塔寺由民间出咨重修完成,立《张一桂重修青塔寺碑》,碑记,隆庆初年,青塔寺破败不堪,甚至“殿宇仅存遗址”。到清中期以后寺院逐渐颓废不存,如今只留下一个青塔胡同的地名。</p> <p class="ql-block"> 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像,左下方有“西京华楼东原游此”刻字。两菩萨之间隔梁柱处原有“□靖八年十二月……之……” 及 “……张立……樊……”等字样。如今已完全看不清了。其中“□靖八年十二月……之……”,应为大明世宗皇帝嘉靖八年,即公元1529年,是否为造像纪年题记,说不准,但造像雕塑完成决不会晚于这个时间。看来山崖上的佛像虽然都是明代雕凿,却不是同时完成的。</p> <p class="ql-block"> 供养人刻像,供养人就是出资人,现在叫赞助商。石刻像特征明显是位宦官。明朝一大特点是大多皇帝短命,即位皇帝年幼,因自小与太监为伴所以宠信宦官居多,嘉靖也不例外。黄锦,被称为“黄伴”,终生受嘉靖信任。《明史》评黄锦,说他虽然在嘉靖帝为藩王时,已经侍候在左右,嘉靖帝即位后,他掌管司礼监,督东厂,权势虽大,但还比较能自我约束,“不敢大肆”。</p><p class="ql-block"> 《明史•海瑞传》记载:“时世宗享国日久,不亲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明世宗默然,留中不发数月,海瑞下锦衣卫狱。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明世宗去世于乾清宫。隆庆即位,大赦天下,海瑞出狱。客观上说是黄锦救了海瑞一命。</p><p class="ql-block"> 书归正传,石佛村石造像有嘉靖八年字样,说明石造像不会晚于嘉靖八年,古代工具条件所限,石造像没一定时间完成不了,也就是说石佛村造像,其码有一部分是嘉靖初开始雕凿的。嘉靖抑佛崇道是中晚期,而黄锦在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还捐资修缮了白马寺,说明他是信奉佛教的。结合修缮戒台寺选石匠的传说,会不会是黄锦在主持修缮戒台寺选工匠时凿出的石佛村摩崖石刻,而留下供养人的宦官形象哪?无甚凭据,凭空遐想,聊作谈资尔。</p> <p class="ql-block"> 这铺弥勒造像也有点故事。据村中老人讲,很小的时候见过这尊佛像,也没理会什么时候不见了。2004年石佛村村民在清理摩崖石刻下面的多年散落堆集的泥土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用铲土机铲掉上面和旁边的泥土后露出巨石,继续清理见巨石下方有一尊刻在上面的佛像,原来不知是地震还是雨水冲空石底,使它由坡上滚落,事过多年被山上散落的碎石碴土逐渐埋没而无人问津。经上下丈量对照找到原有位置,弥勒归位,又可以“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天下可笑之人”了。</span></p> <p class="ql-block"> “文革”时长辛店十中的学生到石佛村破四旧,幸亏村民事先有准备,黄土和泥把佛龛与崖面糊平,才算逃过一劫。</p> <p class="ql-block"> 从石佛村穿过的卢<span style="font-size:18px;">潭古道,山路崎岖蜿蜒,脚下的石块漫顿而浑厚,风雨侵蚀,人踩马踏,随时光消磨去掉了棱角。这条路</span>,游玩踏青的青年男女走过,前往戒台寺受戒的僧人走过,去寺院掛单的云游和尚走过,进香拜佛的虔诚信众走过,更多的是迫于生计驮煤运货,往返于古道的驼队马帮,驼铃声声,蹄声拓拓,不停歇的走过。古往今来,套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览物之情,得无异乎”。</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卢潭古道大部分已修成108国道,由于108国道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佛村段走村北,从而保存了部分古道。照片中的古道一侧临山坡,一侧是砂石土料堆起的道路,形成了一条小沟,估计存在不了多久。能保存下来的只有</span>石牌坊下的一小段。</p> <p class="ql-block"> 石佛村石牌坊为戒台寺附属建筑。一般建在山上的寺庙,在山下路口处建有寺院牌坊,是寺院标志,有指路的作用。而牌坊上的坊名是要根据寺院而起。此处牌坊前后匾额分别是“永镇皇图”“祗園真境”,大概意思是戒台寺有皇家身份,用“祗树给孤独园”的典故表明戒台寺是宏扬佛法重地。</p> <p class="ql-block"> 精美的石雕,美仑美奂,体现了古代匠人的精湛技艺,一絲不苟的认真,表露出对神祗的无比虔诚。</p> <p class="ql-block"> 戒台寺石牌坊,牌坊下便是卢潭古道,穿过牌坊掰个弯儿走一里地就到了戒台寺。据说这是北京唯一的仿木石牌坊。仔细看有精美的彩绘痕迹,这也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由于这座牌楼雕有很多精美佛像,跨在进香古道之上,所以有人将其看作一座庙,路过也要拜上一拜。</p><p class="ql-block"> 牌坊建于明代,材料取自石厂村北青龙山的大青石。由于青龙山青石石质坚硬细腻,不易风化,经久耐用,明朝时青龙山石厂被选为皇家石料开采基地,所采石料全部为朝廷所用。清朝时采石场废弃,原来明代的石厂及保护石厂驻军的营地,演变成石厂村和石门营村,如今均已拆迁不见了,也是留下个地名。</p> <p class="ql-block"> 戒台寺石牌楼处,卢潭古道与苛戒古道交汇路口,前方是卢潭古道,左边松树下是苛戒古道,各保存一小段,尚未修复,杂草丛生垃圾滿地。</p> <p class="ql-block"> 苛戒古道是出苛萝坨村经秋坡村直到戒台寺的一条古道。过去出京城去戒台寺,到此地过娼妓桥进入苛萝坨村,或歇或行前往戒台寺。如今苛萝坨村改建成新小区,娼妓桥被高楼围起,到是苛戒古道入口仍在。出村口沿苛戒古道进入戒台寺郊野公园,沿保留的大段古道,穿过公园,出公园大门过108国道,便到戒台寺了。郊野公园大门附近即是秋坡村的原址,由于地质条件所限,2004年下雨滑坡村里五百多间房,毁坏小四百间,于是整体搬近,原址成了郊野公园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留存下的苛戒古道,曲径通幽,春有鸟语花香,秋有落黄飞红,有小桥流水有古道西风,独没有瘦马驼铃。抽空携友联袂来此走走,亦是赏心乐事,定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 桃花一处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淺红。</p> <p class="ql-block"> 与朋友们到此一游,就此存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