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路过城东的这座桥,忽然被眼前的一片耀眼的金黄所吸引,不由得调转车头停在一个可以停车的地方,徒步走了过去。这夺目的金黄不是别的,正是山茱萸怒放的花儿。这在即墨少见,估计好多人没有见过,名字也叫不上了。 山茱萸,落叶灌木,多丛生墩状。它适宜温暖湿润气候,有耐阴、喜光、怕湿的特性,海拔600-1000米是其最佳生长区。其叶对生,卵状椭圆形。其果椭圆形,像野酸枣较其红,似圣女果较其小,似樱桃较其长,如桃枸杞较其饱。茱萸果虽鲜亮、水灵、多肉,但其味道酸涩难食。入药只用其干皮,人们称其为“山萸肉”。而有的地方的人都把茱萸果叫做“枣儿”,管“山萸肉”叫“枣皮儿”,称茱萸树为枣皮儿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雅号“辟邪翁”,晋代周处《风土记》中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头,避除恶气,以御初寒”的记载。到了唐代,这个习俗更是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唐代诗人王维说的“遍插茱萸”,可能就是我们山东当时的一种风俗吧。 茱萸树是休眠期很短的一个树种,同迎春一样先花后叶。早在秋果成熟时,花蕾已分化成形,俏立寒风只待绽放。到了二三月间,它便在深山的山山岭岭,沟沟坎坎悄然开放。伞状的娇妍黄花,在苍茫寂寥的山野,像孔雀冠上的金翎,又似秀发上的步摇,欢天喜地地向人间报告着春天的消息。 茱萸花的花盘垫状,花托倒卵形,花梗纤细,每朵由20至30根丝状花蕊组成,每一个花蕊上面又顶着四个叶瓣的小花朵。那小花朵阔三角形,与花盘等长或稍长。整个花朵是嫩黄嫩黄的,开放时好似一把金黄的油纸伞,又宛若一顶金灿灿的皇冠。顶端的零零碎碎,好似伞、冠上玲珑的装饰。盯着一朵看久了,那花朵就像刹那间喷发四溅的辉煌焰火。 立于路边、站在桥上远远地观望,那一片片、一凹凹的艳黄,似一浪浪金色的波涛,如一团团淡黄色的云雾。看久了,一如成群的仙子,玉立在碧绿的大舞台上,在恣意挥动着羽翼薄裳,柔美曼妙,直教人欢喜连连,醉意无限。 《本草纲目》载:“山茱萸,主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温痹,去三虫,久服轻身;有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止小便淋沥之功;久服明目、强力长年”。常用于腰膝酸痛、头晕耳鸣、遗精滑精、尿频遗尿,及其崩漏带下、月经不调、大汗虚脱、内热消渴等。现代研究发现,其还有抗菌、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其对失血性休克抢救有肯定意义。近来的实践证明,六味地黄丸对扶助治疗糖尿病有显著的疗效。在治疗糖尿病的处方中,都增加了山萸肉的用量。 因其大量用于补益类药物,故被列为国药四十种大宗品种之一。计划经济年代,当地人常常把“枣皮儿”缝制于被子行李中外出倒卖。改革开放后,由于祖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山萸肉的用途被广泛开发,多种中成药中山萸肉被当作要药使用。因此,需求量大增,价格暴涨。以至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每斤“枣皮儿”高达200多元。当时有个笑话说:一穷汉子去某家提亲,疑似丈母娘拤腰拦门:“有车子(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没?”男:“没有。”再问“有三间瓦房过风脊没?”男:“没有。”疑似丈母娘脸一黑:“啥都没有说啥说?”男:“家里有十几棵枣皮树。”疑似丈母娘立马一脸灿烂:“屋里说,屋里说,外边风大!”虽是笑谈,但当时枣皮之珍贵可见一二。 药用价值暂且不提,只是这金灿灿的花儿,就让我们艳羡不已,爱摄影的人会更喜欢的,疫情退散,已是盛春,趁着空闲,出来赏花吧。 <p class="ql-block">注:图片于2022年3月26日拍于即墨城东</p><p class="ql-block">文字多引用于《天道有常问沧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