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微风(七)</h3></br> <h3>3月13日去吴淞江源看了看,发朋友圈:“春风吹动,万物生长。来家附近的公园,听水流声,赏灯塔。算是个小小的春游。明天神兽(哈哈,我算不算)归笼。”做好了开学的一切准备。闹钟在14号早晨6:30准时响起,拿起手机,才发现微信已爆满。家长们比我先收到推迟开学的消息。苏州疫情形势依然严峻。</h3></br> <h3>距离14号也已有十天了。虽说一周6天网课,每天最少4节,并不轻松,可与我而言,往返学校和家的通勤时间每天省下来两个小时。每个早晨数着秒奔向地铁的焦灼呼吸也消散了。</h3></br><h3>习惯了的节奏突然慢了下来,便是慌张的小惊喜。多出来的自由,就用来做一些自由的事。</h3></br><h3>先是被福建的刘老师邀请进了“胡子书友读书群”,认识了很多喜欢植物喜欢书的书友,接着又被群主请进了“人民文学出版社读书会群”,于是有空的晚上听人文社的直播讲座,开始记学习笔记,继续写读书笔记。那些曾经衰减的热情、动力和好奇心忽然就回来了,而放弃幻想的所谓成熟不过是最轻度的腐烂,学习带来的重生,在这个春天蓬勃着。</h3></br><h3>疫情在家的无数次数据统计,我温习了Excel;网课新软件的使用,我学习了短视频剪辑;学生《这一天》的作文流露的情感蕴含着依赖、信任、幸福和安全感,给予我信心。</h3></br><h3>在读书群里看到有人想买《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答应送他一本。在家里寻了一圈没找到,记起是放在了办公室。疫情期间不便返校去取,可答应了陌生人的事不做自己心里又不舒服。于是去孔夫子旧书网买了一本寄给他。或许我们总是被自己的道德所滋养,又始终被自己的道德所剥削吧。</h3></br><h3>有件棉衣要寄去西藏,去小区的菜鸟驿站。“寄哪里?”“西藏。”“新疆西藏这些偏远地区都不寄。现在近处都不太好寄了呢。”那个人不耐烦的说着。听到他说“新疆西藏这些偏远地区”时,心里某个地方还是被触痛了,“我就是从偏远地区来的,偏远才更需要早点儿寄出不是?”心里嘀咕着回到家。无法安坐,手机搜素万盛街邮局电话,咨询邮寄事宜,听到“可以寄。”欣然步行前往。邮费便宜,服务态度好,我还收获了运动健康的3000多步。不管是近处还是远处,它们都有各自可以抵达的方式,这就灿烂了。</h3></br> <h3>居家十天,要求做全员核酸有三四次,两次是雨天。心里是有些不情愿的,毕竟自己只是居家上网课,又不怎么出门,更不聚集。更难过的是,咽喉对于我们这个职业,很敏感,那天做核酸检测,直接痛苦的想呕。可说不参加核酸就会赋黄码,无奈之下,坚持核酸检测,排长长的队,遇见很多很多的人。</h3></br><h3>3月21日,大雨,飞机失事的消息令人悲哀。世界睡眠日,失眠。</h3></br><h3>这些年,漂泊着,辗转几个城市,此刻,定居苏州。一个会在任何时候充满诗意的城市。</h3></br><h3>这些天,把家里的植物细心打理一遍,有的换了盆有的添了土,上网课的时候,面带微笑,多给孩子们奖杯。</h3></br> <h3>试着用文字记录现下种种,自己烤制的面包,窗边开得一朵牵牛,湖里孤独的鸢尾,举凡能让未来的自己回忆起这么多的经历,都一一记录下来。</h3></br> <h3>朋友夸我写得勤奋,而我更愿意是丰沛。实际上除了丰沛,也还有芜杂。这些表达就是让芜杂变得清晰的过程。</h3></br><h3>生活充满不等式,记录写字,我愿由此获得动荡里的生机。</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6z9QQQkYmw3pmt4_xMdrH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