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者〖黄土高坡〗近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亲爱的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八年了,在这八年的日日夜夜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她老人家。有时感到母亲就在我身旁跟我唠着家常,但醒来却是一埸梦,想母亲想的好心痛!</span></p> 母亲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平凡又伟大的母亲是我一生最大的骄傲。母亲出生在河北省固安县的一个小村庄。她聪明秀气,虽是家里的独生女却沒有骄娇二气。她在外祖父的教导下,稍微能认识一些字读一点书,但她明白做人的道理。母亲是愿意读书的,她遗憾的对我们说:"那会的女孩子是𣎴让上学的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一九四三年母亲由于接触到了抗日思想的宣传与影响,为了救国,便勇敢的投身到滚滚的抗日洪流中,成了一名光荣的八路军战士。并在同一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一年母亲十八岁。</span></p> 父亲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我的父亲吴哲,(化名)原名李丙亁。1920年出生在陜西省华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1938年抗战爆发后,正在县中学读书的父亲投笔从戎,步行到革命圣地延安,参加了革命。并有幸在中共中央举办的"青年干部培训班"大学受训。该校校长是胡乔木同志,毛泽东主席也多次给他们授课、讲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青训班的主要任务是:毕业后面向全国,到敌占区去,宣传群众,鼓励群众抗日,秘密发展中共党员,壮大我党的抗日队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毕业后,父亲被派到了当时环境最为残酷的河北冀中十分区,也就是保北一帶。一路上,他们由贺龙部队的掩护,冲过了敌人的重重封锁,最终到达了河北省的永清县开辟地下工作,并担仼了永清县的笫一届组织部长。因为革命形势需要,父亲化名为吴哲。</span></p> 我与母亲的一次遇险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我与父母的照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那还是在1947年的一个深秋,我只有三个月大。由于事先得知敌人要来扫蕩,父亲和大机关己经转移了。由于我的原因,母亲沒能和大部队一起走,只好隐避到一个老乡家里,这个老乡也是当时八路军(还没有改称后来的解放军)的堡垒户。同时,母亲还将自己的手章、手枪等一併交给了这位老乡保管,母亲还乔装打扮成一个老妇人。头上挽了个䌣儿。约莫在上午的十点来鈡,坐在老乡家炕上的母亲猛听得院里有匆忙的脚步声,紧跟着一声大喊:"就是这里!"。然后就从院外的窗户纸上伸出来四把带刺刀的钢枪朝向屋里。并大声叫道:"吴太太,你跑𣎴了了,赶快出来!"吴太太是敌人对母亲的称呼,因那是父亲已经是分区的政委了。过了一会儿見屋里沒有动靜,他们才用刺刀挑起门帘冲了进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母亲先是一楞,隨机便鎮定下来。在敌人冲进院子里的一霎那,母亲就迅速将组织关系介绍信吞进了肚子里。并暗自打定主意,一旦被捕,打死也不能承认自己的身份,𣎴能泄露党的机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事后得知,那次来扫荡的敌人是傅作义的部队,那一年我的母亲22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他们拿着枪,威逼着母亲说:"走吧!"母亲坦然的说:"走就走!"。于是前边两个,后边两个,母亲抱着我被夾在中间走出了院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路上我哇哇的哭了,一个敌人说:"把这个小共产党崽子劈了!"母亲严厉地说道:"她只是一个孩子有什么罪?听到此话,那人就再也不吭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不一会敌人把我们娘俩押送到了村公所的大院里。院内有一驾马車,車的两旁綑綁的全是民兵和区干部,他们都是钻地道后和母亲一样被叛徒出卖了。敌人问他们认不认识母亲,他们说不认识。又问母亲认不认识他们?母亲也说不认识。这时一个敌人问要不要绑上母亲,另一个说:"她抱着个孩子,难道还跑了不成!"就这样才沒有绑母亲,这也为后面的脱险埋下了伏笔。母亲说也算是沾了我的光了。亊后得知沒跑掉的那些同志全部遇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到了正午时分,院孑里的风越刮越大。我也一直在哭。妈妈就对那个伪軍看守说:"外边风大,孩子又沒穿多少衣服,我们可不可以进屋呆会?"那个看守不知是生出恻隐之心还是被我的哭声吵烦了竟然同意了,母亲便抱着我走进了屋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只見这是一所三间房的屋子,中间的堂屋有个后门通向后院,两边的屋子住人。母亲抱着我走进了东边的屋子,只見在一条土炕上坐着一个年轻的小媳妇,她的身边还围坐着三个孩子。那个小媳妇見到母亲就问:"你怎么还不跑呀?我見到他们抓你进来了"。母亲说:"怎么跑啊,风这么大,孩子又小又沒穿多少衣服。"母亲刚说完,那个小媳妇就从身后的包祔里拿出了一个还沒来得及钉扣的小棉袄说:"给孩子披上吧。"然后又压低了声音对母亲说:"你从这屋出去就是后院,出了后院就是一片青紗帐(高梁地)青紗帐北边便是交通沟,顺着交通沟跑便可以出村了。母亲被深深地感动了。此时没有更多的话语,只说了一句:"谢谢大嫂!来日我们娘俩如果能活着一定会报答您的,您和孩子们多保重!"说完抱着我走了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母亲抱着我佯装没事人一样溜溜达达来到了后院,只見伪軍们围着一囗大鍋在抢飯吃,大概吃得是杂面疙瘩湯。他们谁也没有注意到母亲,母亲便趁机繞过他们向后门走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出了后门見沒人发現母亲便迅速钻进了青紗帐又穿过青紗帐跳进了半人深的交通沟。刚跳进沟沒多长时间就听到上边枪声大作,人喊马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母亲知道是敌人发現了。母亲抱紧了我猫着腰,也顾不了沟里的破砖烂瓦扎脚,一囗气跑出了六里地,终于成功脱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由于母亲在当时的对敌斗争中对那一帶的环境非常熟悉,此时她跑到了一个叫作"大青坊"的村子。这个村里也有咱八路军的一个堡垒戶。这家人热情的接待了我们母女俩,做了一顿热气腾腾的飯菜。并说:"今天早上就听说王村出亊了,一上午都沒见从村里跑出一个人来,你们是唯一跑出来的,真不简单呀!"直到此时我们母女才祘真正躱过一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是啊,外表看似柔弱的母亲,内心却是无比强大!在危难时刻体現了一个共产党员沉着、勇敢、机智和临危不惧的大无畏的高尚品质,化险为夷,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在父母的革命生涯中,迂险的亊例还有很多,且档案中都有记载,这里就𣎴一一赘述了。)</span></p> 忠贞不渝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父母从相识、相知到相爱。他们曾发誓:抗战不胜利我们不结婚!抗战胜利了他们喜极而泣的柤拥在一起并顺利地生活在一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经过八年抗战,三年的解放战争,终于迎来了全国胜利。一九四九年他们由冀中行署来到保定,为新中国的建设和组建河北省政府作出了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一九五七年,我耿直憨厚的父亲由于说话直率,被錯划成了右派,并被发配到某农埸改造(己于六二年平反)。那一年,我十岁,下面还有三个弟妹,母亲三十二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父亲出亊后,许多人曾劝母亲和父亲离婚,要她与父亲划清界限。这些人有父母单位的同事,朋友和家里的亲戚。但均被母亲严词拒绝。我亲耳所到母亲对奉劝她的人说道:"说老吴反党,打死我都不信!我最了解他了。他从十七岁入党,这么多年一直跟党走,怎么可能反党呢?"因此,在父亲受到不公平待遇的那几年,母亲𢇃毫沒有嫌弃和埋怨。反而用一个妻子对丈夫的爱担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担。白天母亲工作劳累了一天,晚上等我们姐弟睡着了再给离家的父亲写信。鼓励和安慰父亲𣎴要灰心,要相信党,总有一天会真相大白,还我们一个公道。正是有了母亲的爱,有了母亲那一封封温暖的书信,才支撑着父亲渡过那段黑暗的日子。才使的几次想轻生的父亲放弃了自杀的念头,等来了平反,还以清白,最终也挽救了我们这个家!</span></p> 深明大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母亲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并沒有休息。因为我们所在的街道是少数民族聚集地,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回族兄弟,所以党员干部非常稀缺。因此母亲还是服从组织安排担任了清真寺街的党支部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在担任党支部书记期间,她跟那里的回族兄弟姐妹们打成一片,亲密无间。并且尊重他们的风俗,爱护他们,帮助他们。他们有什么知心话都愿意跟母亲讲,遇到什么为难的亊都要母亲帮助拿个主意,宛如一家。在十年浩劫的文革中母亲受到冲击时,就有好多回族兄弟站出来暗中保护她,安慰鼓励她,尽量不让别有用心的人伤害她。尤其是在母亲患病后,他们就为她老人家祈祷,回民叫作"念芝干"。母亲因病重𨍭到北京治疗他们也自发赶到北京去看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在母亲任职期间,她所在的清真寺介一直保持着保定市的先进模范社区,母亲也多次被民族委员会评选为先进个人。并曾几届当选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母亲在最后的日子里,还不忘教导我们子女怎样做人。病床上母亲𣎴止一次跟我说:"华,要记住不管到什么时候,不管你多大年龄,为人处世都要先尊重别人,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你的路才会越走越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这是母亲的肺腑之言,也是母亲的实践经验,更是母亲的临终嘱托,我会銘记一輩子的!</span></p> 缅怀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亲爱的母亲,您放心吧!您的女儿一定会牢记您的教导,努力学习做人和生活,望您的在天之灵安息吧我亲爱的妈妈!在做亊做人上您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作者黄土高坡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