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画卷

怡芳香

<p class="ql-block">  《北京的春节》是作者老舍更是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p><p class="ql-block">全文赏析:</p><p class="ql-block"> 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p><p class="ql-block"> 句子赏析: </p><p class="ql-block">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p><p class="ql-block"> 赏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粥里的品种又多又全。</p><p class="ql-block">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p><p class="ql-block"> 赏析:形容“腊八蒜”的味道和样子很是诱人,好吃有颜值。</p><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p><p class="ql-block"> 赏析:人们为迎接春节的到来做好吃喝玩乐准备。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hǔ)传》故事。</p><p class="ql-block">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p><p class="ql-block"> 赏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让人一下就联想到老铺子的繁华热闹。</p><p class="ql-block">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p><p class="ql-block"> 赏析:抒情表达春节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的重量。</p><p class="ql-block">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赏析:关于春节的各种活动依次结束了,人们要开启春天忙碌的生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文章叙述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着重介绍了家乡的高邮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热爱。</p><p class="ql-block">段落赏析:</p><p class="ql-block">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至"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p><p class="ql-block">  赏析:这一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依次写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谈端午风俗时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前文看似闲笔,实际上渲染了"端午"的浓烈气氛,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所以谈"端午风俗"也是必要的。</p><p class="ql-block">"高邮的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这叫什么咸鸭蛋呢!"</p><p class="ql-block">  赏析:这段写家乡腌蛋的特点。作者将文言词语与口语结合起来,相映成趣,倍添韵味。例如"质细而油多"、"入口"、"尤为别处所不及"属古汉语语言,而"发干、发粉"、"嚼石灰"又极俗。"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让人跃跃欲试,作者把它写得有声有色、富有动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