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潜心从地方史志、族谱、古碑、父祖辈口传、家族内部的交流等诸方面探究考证,初步厘清了郧西土门马鞍一带郭氏家族繁衍、发展的大致脉络,今谨拟文以叙之。</p><p class="ql-block"> 郧西土门马鞍一带的郭氏家族属封建社会末期迁徙而来的移民家族之一,是明清时期“下江填郧阳”移民大潮中的一朵浪花。郭氏宗族在明清时期原本聚居于今天的武汉市新洲区凤凰、三店地区,位于长江中游的支流举水冲积平原之上,明清时期属黄州府黄冈县管辖。郭氏始迁祖云甫公,原籍江西饶州府余干县枣树林大塘郭,属明初中下级军事人员,始迁湖北云梦县,洪武初年与两个弟弟一起复奉调入黄。云甫公落居黄冈县庶安乡,生希泰、希诚二子,希泰分居举水支流扬叉河以西,在黄冈乐四图立户头曰郭成,后演化为郭氏成分;希诚分居扬叉河之东,在黄冈砂二图立户头曰郭玉,由之演化为郭氏玉分。郭氏成分后来由于人口渐盛,又申请县册,分列为成一、成二两支。郧西土门马鞍等地的郭氏家族就属于黄州郭氏玉分文贤公之后矞。</p><p class="ql-block"> 概而言之,鼻祖云甫公始迁湖北黄州,开启三户,终致郭氏瓜瓞绵绵,世传荆楚。</p> <p class="ql-block">黄州古戏楼</p> <p class="ql-block">黄州古民居</p> <p class="ql-block"> 在黄州郭氏繁衍发展隆兴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四位富有突出贡献的精英人物:第一位,云甫公的七世孙,属于成二支系的郭庆,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中举,成为本族第一位获取高级功名的族人,其中举后授清平知县,清廉扶民,贤俭为人,官声良好。郭庆还师从著名理学家王守仁(即王阳明)治学,得真传,广讲学,著书说,不仅为他本人赢得了声誉,而且为郭氏赢得了“理学世家”的美名。第二位,庆之孙郭知易,复于明万历已卯年(1579年)中举,其历任知县和工部主事,治才明敏,廉洁奉公,颇有建树。告老还乡后,仅凭一己之力修纂宗谱,成为鼎立郭氏族人辈派、创建墨谱(族谱之母本)第一人!为了明尊卑、辨世系,郭知易拟定从云甫公十二代开始,以“正宗维言在;存厚啟嗣云;可继如山裕;应试尚主廷”等二十字作为族人辈派之名,后世黄州郭氏无论是在祖籍地还是在迁居地均按此辈派传宗取名。第三位,云甫公的第十四代孙,属于成一分支系的郭维显(1726—1801年),字峻德,年少学有所成,年及弱冠就到省城武昌做吏员,且吏员生涯十分成功,深受上司赏识。告老还乡后,维显公不顾年迈体衰,召集郭氏成一、成二分支及玉分支户众商量,筹建祠堂,并得到族人的响应。其率先捐献了数十亩父祖辈遗留下来的田畴,入族作为第一份公产,历经数年筹划,三年施工,首座郭氏宗祠终于嘉庆六年(1801年)竣工,祠成之后,又陆续有族人捐产入祠,同时,宗祠亦于嘉庆九年(1804年)开始置买祭产。从此以后,黄州郭氏宗族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凝聚力。维显公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捐舍家产,矢志如山,振臂一呼,引领族人,修成宗祠,彪柄族史!</p> <p class="ql-block">郭氏宗祠</p> <p class="ql-block"> 第四位,维显之曾孙郭存恺、郭存怡,兄弟同心,在前辈不懈努力的基础上,接续致力修谱,勤耕数载,终于道光八年(1828年)将包括成、玉二分支的郭氏宗谱修成并付之刊印,成为黄州郭氏创修之刊印族谱,在家族各支内部享有极其广泛的权威性。自此之后,清末和民国初期,郭氏修谱与建祠活动逐渐隆兴起来。</p><p class="ql-block"> 同治八年(1869年),以存恺之孙啟宇为首,年已七十的存怡主笔,在迁居四川的族人资助之下完成了第二次续修宗谱;</p><p class="ql-block">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郭厚裕等人主持,郭氏第三次续修宗谱告成;</p><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开始,历时四年,由郭云汉、郭厚杰等人担任总修,郭氏第四次续修宗谱告成。现今郧西黄州郭氏家族后人散存的部分族谱就属于第四次续修的谱牒。</p><p class="ql-block"> 除首建的总祠之外,郭氏还在祖地修建了几座支祠。如中腰湾支祠、七世祖懋祖支祠、玉分支祠。</p><p class="ql-block"> 郭氏始迁祖云甫公的墓冢至今宛若小山丘一般屹立于武汉市新洲区凤凰镇凤凰村的将军嘴,每逢清明节,都会有各地后矞前去寻根问祖,凭吊怀古。</p> <p class="ql-block">新洲区凤娃古寨</p> <p class="ql-block">新洲区凤凰古村牌坊</p> <p class="ql-block">新洲凤凰雕像</p> <p class="ql-block">新洲新貌</p> <p class="ql-block">新洲新貌</p> <p class="ql-block"> 1696年,清康熙皇帝颁布安民薄赋、招纳移民的谕旨,于是掀起了1720——1780年长达六十年的“下江填郧阳”之移民大潮,在此历史背景下,世居本省黄州府黄冈县庶安乡庄屋湾的郭氏三兄弟——宗纯、宗宏、宗举(同属一个曾祖父:世完公)的子嗣先后背井离乡,陆续迁徙至郧西县境内,宗纯、宗举二公的后矞主要分在渗裕河(又名马鞍河)流域的马鞍川、顺利沟、石人沟口、南沟标湖、五顶坪等地。宗宏公的后矞主要分布在水洞河流域的桂花、平原、火星和石塔河流域的马家山、七里沟、顾家沟、槐树沟以及香口乡的沉溪河等地。</p><p class="ql-block"> 这里重点叙写的是,宗宏公的次子维琦公和三子维坤公,在康熙年间远离故土(黄州府黄冈县庶安乡庄屋湾高上村),栉风沐雨,由下江溯汉江而上,进天河口,沿水洞河来到大山庙和二郎庙阁下的大坪落居,打草垦荒,开启山林,在本地娶妻生嗣,繁衍后代。今天桂花兔耳沟郭氏即维琦公第六个孙子——在官公之后矞。维琦公生二子——言富、言贵;维坤公生二子——言荣、言华,故有水洞河郭氏“荣华富贵”四大房之说,言富公一支属于郭氏之大房。</p><p class="ql-block"> 郭氏族谱上赫然记载:“迁于郧西者三,独维琦公一支昭然可考,此支皆能勤俭自持,明理念祖……以后生齿日盛……”正如族谱所记,维琦公一支确为瓞蔓椒蕃,其有二子、九孙、二十七曾孙,因人丁渐盛,子孙不断开枝散叶,择木而栖,迁居县内外各地,水洞河流域的兔耳沟和古路街即为维琦公一支近三百年的老庄!</p><p class="ql-block"> 2020年清明节,我牵头为始迁祖维琦公续立新碑时,特镌书一联曰:“筚路蓝缕承先启后郧山汉水衍千古;开启山林弘德尚善泽被后世万代兴”。</p><p class="ql-block"> 水洞河流域郭氏自迁入后,世代农耕,勤礼传家,以勤劳和智慧开发和建设第二故乡。譬如,兔耳沟郭氏祖先就非常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接续护育森林和翠竹,守望绿水青山。他们在宅庄周围的山头和沟口培植些许百岁古木,荫庇子孙后代。至今依然有花栎树、斗笠树(一种常青的黑科楠木)、红心柳、檀树、枞树、枫树、楸树等几十株古树矗立云天,苍翠蓊郁。</p><p class="ql-block"> 郭氏族谱宛如煌煌巨著,浩繁七十余卷,记载了黄州郭氏在荆楚大地、巴蜀之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人间正道。历史的车轮已铿锵驶入二十一世纪,郭氏故里和迁居地均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安居乐业,步入小康生活。黄州故里(武汉新洲)日新月异,正着力打造大武汉城市圈之东北门户,长江新区重要增长极。迁居地郧西已走出往昔闭塞荒凉地,奋力打造东西南北互联互通之大通道,银武高速和武西高铁穿境而过,十巫高速贯通南北,“绿色发展新高地,经济倍增示范区”建设正如火如荼……</p><p class="ql-block"> 族史若鉴,映照后代。它昭示着我们:勿忘根脉,继往开来,移风易俗,抚育新人,传承优良家风,厚植家国情怀,引领家之航船驶向充满希望、健康美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明: 此文是美友祥雲飞利用多年业务时间,线上线下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作部分实地走访,在充分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原创的。</p> <p class="ql-block">银武高速通达郧西美景</p> <p class="ql-block">郧西水体景观</p> <p class="ql-block">郧西美丽夜景</p> <p class="ql-block">郧西4A景区——五龙河风光</p> <p class="ql-block">郧西彩虹桥</p> <p class="ql-block">郧西东城夜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