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谣者酿成悲剧的《奥赛罗》

元元

<p class="ql-block">  巜奥赛罗》是前苏联1955年拍摄,片长90分钟,导演:尤特凯维奇,主演:邦达尔丘克、波波夫、维斯尼科、斯科勃采娃,荣获1955年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p><p class="ql-block"> 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但由于他是黑人,婚事未被允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狄梦娜身边。</p> <p class="ql-block">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约于1603年所写。目前所知这出戏最早于1604年11月1日在伦敦首演。 </p><p class="ql-block"> 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英国中部斯特拉福德城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乡的文法学校念过书,学习拉丁文、文学和修辞学。后来家道中落,曾帮助父亲经商,1578年左右只身到伦敦谋生,据说从事过马夫或仆役一类当时被看作“最下等的职业”。后来当了演员和编剧,也担任过导演,但主要是编写剧本,1613年左右从伦敦回到家乡,1616年4月23日逝世,享年52岁。</p> <p class="ql-block"> 影片多主题:轻信与背信的主题、异族通婚的主题等等。关于《奥赛罗》一剧的评论,据知早在十七世纪下半叶,英国就有人热情肯定此剧:“从诗行与剧情,特别是从剧情来看,它是一出很好的戏”,主要人物“描绘得好”;“诱惑的场面”卓越地显示了伊阿古恶人的“癖性”……对于主角奥赛罗的看法通常有两种:他是位坚强博大和灵魂高尚的英雄;其所以杀害爱妻,只是由于轻信手下伊阿古,尤其是奸谗者伊阿古过于狡猾所致;另一种是奥赛罗并不那么高尚,而是个自我意识很强和性格有缺陷的人;他是急不可待地就听信了伊阿古,责任在于他本人。《奥塞罗》上演的是一出亲情,性格和爱情的悲剧。故事告诫我们观众:造谣者可耻,信谣者可悲。</p> <p class="ql-block">  男女主人公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非常丰满,真实可信。影片中那个奥塞罗手下的旗官依阿古是个最可恶的人,卑鄙的小人,他得不到晋升,竟然使出卑劣手段,无中生有,造谣惑众,挑拔离间,从生活情感上打开缺口,摧毁了一个幸福家庭,使其家破人亡。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奥塞罗和荻蒙娜是这场灾难中的最大受害者,使观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甚至为这个悲剧故事流下了同情的泪水。然而造成这个悲剧原因除了依阿古外因之外,应该说还有它的内在原因,那就是奥塞罗和狄蒙娜本身的问题。奥塞罗和苔丝狄蒙娜是自由恋爱,他们抛弃种族偏见,勇敢地私下成婚。狄蒙娜漂亮、温柔、贤惠、善良,她是元老掌上的明珠。狄蒙娜为什会爱上奥塞罗?因为她同情奥塞罗的苦难遭遇,崇拜他的英雄业绩和精神,由怜生敬,由敬生爱。其实这是一种集情人与母亲一体的爱。所以她的爱情态度:爱得坦诚,明朗,自信,她确信她的倾心相恋一定会获得等倍的回报。因而对奥塞罗从不疑心,坦坦荡荡,始终如一,忠贞不二。</p> <p class="ql-block">  所以她后来放弃了有财有势的本国俊秀子弟,放弃了贵族的舒适生活,背弃了自己的父亲,只为她爱上了这个摩尔人。而就在她选择了奥塞罗的那一刻起,她就已经背弃了她的家庭(她的家庭绝对不允许这样的婚姻),为爱情舍弃了亲情,抛下了她可怜的老父(她的父亲最后也因为她的婚姻伤心而死)。她就象一个赌徒一样,孤注一掷,把她所有的一切,包括生命,统统都压在奥塞罗的身上,那么义无反顾,断绝后路,这就决定了一旦奥塞罗对她起了疑心,她将无可退路。她信任奥塞罗超过了信任自己,但即使是这样,当奥塞罗对她动了杀机,她已经预感到她的死,她在生前已为自己唱过挽歌《杨柳歌》:可怜的她坐在树下哭泣歌唱那青青的杨柳;她手抚胸膛,她低头靠膝唱杨柳,唱杨柳,杨柳。清澈的流水吐出它的呻吟唱杨柳,唱杨柳,杨柳。她的热泪溶化了顽石的心,青青的杨柳编成一个翠环:不要怪他,我受他甘心笑骂。我叫情哥负心郎,他又怎讲?唱杨柳,唱杨柳,杨柳……一曲哀歌尚在脑海回响,非常痴情。狄蒙娜的生命已戛然而止,最后的结局却是含冤而死。狄蒙娜爱上的是只不过是自己的一个梦想罢了。实为性格单纯,缺乏社会生活经验。 </p><p class="ql-block"> 黑人将军奥塞罗,是个英雄、好汉、豪杰,是天空中的雄鹰,草原上的雄狮,在与土耳其侵略军战斗中,冲锋陷阵,所向披糜,使敌人闻风丧胆。奥塞罗之所以爱上狄蒙娜,是因为他认为狄蒙娜是自已心目中完美女神的化身,她的崇拜使他骄傲,她的美貌使他迷醉,他把一切寄托在狄蒙娜身上。奥塞罗说:〝小狐狸,即使你进入地狱,我也是爱你的。〞他的爱情态度:爱得自负,高傲,他的爱情不允许夹着一点杂质。因而他对狄蒙娜爱得决绝而痛苦,不允许背叛。最后的结局却是自杀身亡。死亡是他解脱的唯一途径。</p><p class="ql-block"> 从以上两个人的爱情基础来看,他们一开始的爱情观有着明显的不同。奥塞罗与狄蒙娜的爱情就是在悬崖上跳舞,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深渊。狄蒙娜以为她的爱情固若金汤,她以为他爱的那个人与她始终如一,她的悲哀在于她没有看到被猜忌蒙了心之后的奥塞罗的改变。她原以为人不会变的,她亦忘记了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爱情要依托双方的努力,如果单靠她个人,爱情不会存在。</p><p class="ql-block"> “性格决定命运”。奥塞罗的性格决定他的悲剧命运。奥塞罗自我意识很强,他的性格有缺陷,缺陷就是脆弱,软弱,轻信,偏听偏信,不调查研究,没有独立思考。因而产生了毁灭性的力量。奥塞罗虽然是个将军,但不是情场上的老手,缺乏情商,因为他贫民窟出身,文化程度不高或者是文盲,是一个粗人。他听信谣言后,已经被嫉妒蒙了心,他的理智已为他脆弱的神经所支配,缺少理智的他已显得愚蠢、邪恶——他亲手杀死了他曾经被他称为最甜蜜的战士的爱妻狄蒙娜。所以奥塞罗致命的性格缺陷,使他抱着他残缺的爱情走向毁灭。深察人性的伊阿古正是利用了奥塞罗这一性格缺陷,轻而易举地把奥塞罗拉进陷阱。狄蒙娜死后,事实上,奥塞罗也将自己推向了一个死亡的深渊,他亲手毁灭了他的希望,他的寄托,那时他的自我毁灭已经成为一种责任,死亡已是他解脱的唯一途径。从一个无拘无束,自由飞扬的灵魂到一个必须走向自我毁灭的魂灵,奥塞罗已不复为以前的奥塞罗,他已由天使堕落成魔鬼。古希猎文艺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伦理学说中说:“自杀是最不幸的善人和最幸福的恶人的一个义务。”奥塞罗正是一个最不幸的善人和最幸福的恶人。</p> <p class="ql-block">  尤特凯维奇是前苏联电影导演,理论家。1904年12月28日生于圣彼得堡,1985年4月23日卒于莫斯科。1921~1923年在国立高等导演学校学习,独立执导的第一部影片是《花边》。1931年,他在影片《金山》中成功地实践了声画对位的原则。他改编导演的莎士比亚名作《奥赛罗》荣获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他自1929年起即在国立电影学院任教,写有大量电影理论著作,其中有《银幕上的人》、《电影导演对位法》等。 </p><p class="ql-block"> 邦达尔丘克是前苏联电影演员、导演。1920年9月25日生于别洛焦尔卡,1994年10月20日卒于莫斯科。他曾在罗斯托夫的戏剧学校学习过,后来参加了卫国战争。1946年复员后进入苏联国立电影学院表演系,是格拉西莫夫的学生。1948年尚未毕业时在《青年近卫军》中扮演第一个角色瓦立卡。他所导演并主演的第一部影片是《一个人的遭遇》(1959年),之‘后主要担任导演,时而参加演出。邦达尔丘克能扮演各种人物,他曾成功地在银幕上塑造了一系列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职业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形像,并善于把人物内在的、较深层次的细微心理刻画出来。他扮演过俄罗斯历史人物以及世界文学名著中的形像如彼埃尔(《战争与和平》等,其中,由他自己担任导演的影片有:《他们为祖国而战》、《战争与和平》和《草原》,并荣获了不少国内外大奖。邦达尔丘克还是前苏联国立电影学院表演系的教授,与妻子斯考勃采娃一起领导一个工作室,为前苏联电影事业培养出了大批优秀演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