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法为什么要临帖?

桂阳传统文化

<p class="ql-block">宋代晁甫之云:"学书在法,其妙在人!",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以其一生的学书经历见证这一说法,他认为学练书法是应该要有"法"可循的,在依"法"行事的基础上去玩才能走得更远,才能得其"妙",如果不讲"法"只去追求其"妙",那便不是书,只能是抄几个字而已。下面,本人也根据多年的学书经验说一说临帖对学习书法的重要性,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批评指正。 </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一、临帖就是练功,为今后创作打下基础</b></p><p class="ql-block">我们都熟悉这样一句俗语,叫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虽然,这句话多半是用来夸赞戏剧、武术等等表演项目的,但用在书法、绘画等技艺上,也十分的贴切恰当。可以肯定,戏剧名角、武术达人,毫无疑问,必然是从小练功、基础扎实的行家。换成书法界的名家,也是一样的。没有听说有人是从不练功,而能成为大家的。学习书法,临帖就是练功,就是打基础。通过一笔一划的日积月累,从而堆砌经验,沉淀收获,储蓄能量,攒足本领。 </p><p class="ql-block">而那些不临帖的人,虽然也能写毛笔字,但仅仅是停留在写字层面,看似能够比比划划,甚至也能玩出眼花缭乱的花样,而实际上漏洞百出,破绽不断,让懂行的人一看就认定是外行、门外汉,总之是不得要领,不得法。用一句话说,就是未入门。就犹如那些不练功的人或者说瞎练功胡乱练功的人,根本就登不了台出不了场,硬要推上台面,也只能是洋相百出,自取其辱。 </p><p class="ql-block">另有一句话叫: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意思是说,做任何事情,只要下定决心,一心一意,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学习书法,临帖就好比是梨园弟子、武术门生的日常练功,打好基础。相信天长日久,与时俱进,下大功夫,就一定会有所突破,有所飞跃。</p><p class="ql-block">还有一句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功。就是说,看似磨刀耽误了砍柴的进度,但刀磨的锋利了好用,砍起柴来也爽快,功半事倍效率高。反而是纯刀砍不断柴,费力又误事。学习书法,临帖也即是磨刀。刀磨快了,用起来得心应手。同理,通过临帖,可以熟练掌握笔法和运笔,写起字来便能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p><p class="ql-block">因此,学书法光喜欢不练习,光懂理论不动手临帖是成不了事的。理论好手上功夫不到,无异于天桥的把式。只有通过临帖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在日后取得成效。</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二、临帖就是学习别人的优秀书写习惯,实现临创置换</b></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人,我们从小就学汉语中文,可以说人人都会写字。但要将字写好,提升为书法,却不是人人都能够做到的。特别是在以硬笔为主要书写工具且注重理科的当下,学会书法是比较困难的。不是说,会用毛笔写字的,就都是书法家。据统计,中国有文字记录的上下五千年,留存下来有史可查的我们熟悉的书法名家,估计不会超过一千人。</p><p class="ql-block">古人用毛笔写字,加之实行科举制度,读书人多能写一手好字。而今人用钢笔和水笔等硬笔写字,有写的好的,也有写的不好的。比较而言,古人几千年来,一直都是用毛笔写字。象公务、告示、记事、书信、铭文、锲约、商贾等等,文书文字表达,都是用毛笔来写。书法是与实用相结合的,也是从实用中提炼出来的。</p><p class="ql-block">古人自小接触毛笔,学写字也即是学写毛笔字。学写毛笔字,自然就与书法联系在了一起。而古人读书写字,基本是以私塾的形式进行的。很大程度上,可以说私塾老师在教学时写的字,即是学生的范字。学生照着老师的样字写,也即是临写。顺便一提,这种学习方式,注定对学生影响很大。所以,启蒙学习时,有个写字好的老师引导,对学好书法是非常重要的。</p><p class="ql-block">必须肯定的是,古人学书法,也是经历过临帖阶段的。一般来说,练习书法是从描红开始,然后过渡到临帖,之后脱帖写字。而写的好的,就成了书法。写的出众的,就成了经典,毫无疑问亦即成为了书法家。 </p><p class="ql-block">书画前辈有言,叫作: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跟我学的,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便是生路。那些学我学得一模一样的,就是说像极我的,那是条死路,是没有出路的。</p><p class="ql-block">我们学书法,是不能停留在学老师写字层面上的。因为,有的老师字写的好,你跟着学,跟着模仿,有可能将字写的很好。而有的老师字写的并不好,你跟着学,跟着模仿,就误事了,非但字写不好,还有可能养成不良的习气和坏习惯。</p><p class="ql-block">因而,我们学书法,一定要选择好的样板,向好的样板学习。那么,好的样板在哪里? 我们要把字写好,怎么办? 个人认为,要把字写好,唯一的途径就是临帖。 </p><p class="ql-block">所谓临帖,就是照着样板写字,也可以说是学习样板字。哪些是样板字呢?个人认为,由古代流传至今的经典的名碑名帖,就是样板字。我们临帖,就是临这些精典的碑帖,精典的字。顺便说一句,不主张临今人的帖字。因为今人的字,都是从古人的碑帖中转化而来。</p><p class="ql-block">通过临帖,潜移默化地做到将碑帖固化保留住的字的精气神和正确笔法,替代你自己所写字表现出来的样子和错误笔法。临帖久之,必将有所领悟,学会运笔写字,掌握书法技法,也藉此改掉自己不好的写字习惯,写出碑帖字的风貌。</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将好的样板字置换掉自己的惯性写字,这正是临帖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所要取得的效果,也即是通过临帖写好字学好书法的途径和作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三、临帖就是与古人对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上爬</b></p><p class="ql-block">我们都知道,古人没有照像机和照像技术,不能象今人这样,可以将需要保留的东西拍下来,或录像下来。但古人为了保留好的字迹,其实也动了很多脑筋,发明了很多方法。比如,采取摹拓雕刻上石的方法,就是其中一种。</p><p class="ql-block">从现今保存的书法碑帖来看,其中所谓真迹,竹简大概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纸质的字迹实物,大概可以追溯到晋唐时期,且晋人真迹都是唐人仿品。而很大一部分,都是碑刻及石刻。从这些保存下来的碑帖中,我们可以一窥古人书法的风采。 </p><p class="ql-block">我个人认为,在中国书法的历史上,我们必须大书特书唐太宗和宋太宗。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因为偏爱王羲之书法,广收天下王书,从而为我们留存下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墨迹和《集王羲之圣教序》碑刻。宋太宗赵炅,为保留内府历代书法墨宝,尽出宫中所藏,令人摹勒刻板,汇编了十卷本《淳化阁帖》,被誉为法帖鼻祖。正是有了这二个酷爱书法且懂书法会书法的皇帝,才为我们留下了以二王为主的晋人书风面貌,为我们指引了正确的书法发展方向,使我们得以管窥古人的书法风采。</p><p class="ql-block">正因为有这些书法瑰宝传承下来,才使我们在临帖和读帖把玩中,能够揣摸古人书写时的心态,以致挥毫运笔时的状态。 </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字如其人。通过临写碑帖的内容,我们甚至可以悟透书家的性情,还原出有血有肉、形象丰满的书家神态。例如,我们可以通过临摹王佑军的函札,洞悉东晋的时政、大王的公务、主张,大王的家事及亲情、友情,甚至其本人的身体状况。通过临习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我们可以感受一位忠臣的悲愤心情。通过临习《书谱》,让我们知道,小王没有超越大王,古人已有定论。而通过临习米芾的函札,我们可以感悟他藐视古今,唯我独尊的书学见解与自负个性。特别是通过临摹碑帖,我们可以在笔划、轻重缓急、顿挫转折、牵丝映带、承启连接当中,冥想书家的动作和心态。</p><p class="ql-block">可以说,临帖就是师法古人。面对碑帖,犹如直面古人,得以用心理解,揣其呼吸、把其脉搏、捕其动作,追寻原貌,苦思意境,探求笔法,讨教书理,汲收养份,不断进步。只有临帖,才能达到笔有神助、腕下有鬼的妙境,进入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忘我状态。这也是书法爱好者乐此不疲、津津乐道、滋滋课书的魅力之所在。</p><p class="ql-block">如果不临帖,写出的字就没有古意,笔下也没有灵感,那样的书法创作,也可以说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换言之就是死水、死树,一句话:死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四、临帖就是加深学习印象,找到书写感觉</b></p><p class="ql-block">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面对陌生的事物和陌生的环境,总会形成条件反射,在脑海中产生出第一感觉,亦即第一映象。例如,我们在选房或者选车的时候,总会产生第一感觉。第一感觉良好,成交的几率就会很大。特别是选对象谈恋爱的时候,第一感觉尤其重要。那些见面后没有留下什么感觉的人,多半是很难谈成的。放在书法上,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写字也是要有感觉的,或者说是要进入状态的。比如临帖,我们面临的首个问题,就是选帖。一般来说,人们都是选自己喜爱的字帖来临习。这样,一来自己愿意学,临写起来能做到自觉投入,得心应手,上手较快:二来对胃口对路子,学习积极性增高,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也可促使爆发出个人深藏内里的艺术潜力,进步神速。</p><p class="ql-block">而书家感觉好或者状态好时,才能写出得心应手的好字,才能创作出好的书法或者说发挥出好的书法效果。在感觉不好或者说状态不好的情况下,是很难写出令人满意的字和书法作品来的。为此,古人总结出了“五乖五合”的情景(详见唐孙过庭《书谱》)。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临帖? 答案是,临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找书法感觉。据说,明末清初的书法大家王铎,在书法活动安排上,日常坚持的是隔一天临帖、隔一天创作的习惯。为什么? 其实就是一边加深学习印象、补充能量,一边找书法感觉、保持状态。</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很多书友在交谈中,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就是书法创作多了,会感到一种知识层面的内虚,会有自身积攒的认知被掏空的感觉,必须立即踩刹车,进行知识充电,补充认知能量。而书法人的知识充电,无非就是临帖、读书或者游山玩水,去获得新的书写感觉和创作灵感。</p><p class="ql-block">通过临帖,我们才能感悟到古人的笔法,才能体会古人的用笔之妙,才能深刻理解古人总结的“如屋漏痕”、“如折钗股“、“如印印泥”、“如锥画沙”等书法理论的精粹。只有通过临帖,我们才能加深学习印象,不断获得书法营养,不断掌握和精熟书法笔法,捕捉书法灵感,保持良好的书法创作感觉和状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五、临帖就是老司机带路引领前进,走向正途</b></p><p class="ql-block">玩户外的驴友们都知道,在荒郊野外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必须沿着前人留下的足迹或者车辙前进。在没有人踪痕迹、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就必须依靠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带路,跟着老司机的步伐或车辙前进。如果自己去硬闯,是很容易迷路的。学习书法,其实也有着同样的道理。 </p><p class="ql-block">假如我们将学书法比作玩户外,那么,可喜的是,在书法这一领域,我们拥有很多的老司机。即在书法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多光芒四射、光泽后人的先贤名家。虽然,这些老司机都不在了,但是,他们留下的碑帖和墨迹,就是足迹和车辙,可以指引我们前进。</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学书法,好比是玩户外运动。我们临帖,就是沿着老司机留下的足迹和车辙前进。在老司机的引领下,我们可以走出困境,到达彼岸,进入目的地。</p><p class="ql-block">如果不临帖,那就象不沿着老司机的足迹和车辙前进,难免迷路失航,南辕北辙,甚至有掉下山崖,困厄荒野,陷入沼泽,旋转溶洞,埋没沙漠的危险。</p><p class="ql-block">当然,也不排除有人不按规律出牌,不沿着老司机留下的足迹和车辙前进,硬要自己往前闯,开辟所谓的新路。我个人认为,勇气可嘉,但不足取,所走的路线,也未必能走的通。学习书法,还是必须临帖,还是要沿着老司机留下的足迹和车辙前进。</p><p class="ql-block">让我们跟着二王、旭素、颜柳欧赵、苏黃米蔡、王铎等老司机留下的足迹和车辙,铆足勇气往前闯吧!</p><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均为墨溪堂张爱民书法教学活动实景照片)</p> <p class="ql-block">张爱民临大篆</p> <p class="ql-block">张爱民临《新莽嘉量碑》</p> <p class="ql-block">张爱民临黄庭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张爱民老师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张爱民,号墨溪堂,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太极书法学”创始人,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员,桂阳县传统文化促进会主席,桂阳县文联副主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