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微记录•语文组第5期||风物长宜放眼量

噜啦啦

<p class="ql-block"><b>“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b></p><p class="ql-block"><b>春风正清,春阳正暖,春水正怡然。</b></p><p class="ql-block"><b>春天,绝对是一幅饱蘸生命繁华的画卷。一阵春雨过后,喧闹的校园更添几分清丽。老师们趁着春光播种下希望,放飞着梦想,这一周同样收获满满。</b></p> 教师的时光从哪里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宋正梅</p><p class="ql-block">  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昼夜只有24小时。”可还有人说过:“时光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会有的”。也有人说:“时光就是生命。”看来我的时光就是生命,抓住宝贵的生命,发展自我的未来。从苏霍姆林斯基或其他人的话中,说明教师的工作是光荣的,职责是重大的,任务是艰辛的。所以教师更要充分掌握好时光,才不会与生活发生摩擦起电。</p><p class="ql-block"> 匆匆想起,现在高压下生活的年轻人为何总是心烦意乱呢?进入新环境后,对新工作无从下手,不明白是先从哪里下手,从何做起?以至于手忙脚乱。我想这就是因为年轻人不会利用时光的缘故吧!很多时候生活、工作的重压让我喘不过气,也曾埋怨过、愤怒过、想放弃过,可是发泄完后,回头想想成年人,谁不曾和我一样呢?埋怨、愤怒能解决问题吗?</p><p class="ql-block"> 静下心来想想,凡是会利用时光的人从来也不忙,他们做任何事情总是井井有条,办起事情也是高高兴兴的。就像好多老教师一样,他们之所以从没有怨言,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将自我的时间安排好了。而不会利用时光的人总会埋怨时光不足,或是工作任务繁重,弄得自己整天灰头土脸的。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只要有好的情绪,一切皆有可能。心若向阳,生活便充满阳光。</p><p class="ql-block">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到办公室或教室去看看,经常埋怨工作累、苦的教师的桌子一般都太乱,他们往往为了赶一项工作而忽略了这个小问题,办公桌一团糟,经常自己放的东西自己找不到。而好多老教师的桌子上却只有一个书架、一本电脑、一杯水,几支笔。以前我就是这样的一名教师。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学生的作业,只有很小的一个空间能够使用,如果又有了新的工作任务时,往往使我无从下手,只能千方百计的腾出一点空隙来继续工作。但是此刻好多了,桌子上的东西少了。如果说以前桌上的作业堆得是一座大山,那么此刻就是小丘。我想,以后我的桌子上就会成为平原。</p><p class="ql-block"> 那么教师的时光是从哪里来的呢?我认为:一是要挤时光,二就是会利用时光,合理规划。</p> 风物长宜放眼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徐琴</p><p class="ql-block"> 十几年来,我一直都在任教语文学科,那语文对于学生们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做老师的到底该怎样去引领孩子在学语文的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有意义?我时常在思考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我现在教的是二年级语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字词积累以及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收到的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可仅仅有这些就足够了吗?当然不够,我觉得在孩子这个年龄阶段,完全还可以把他们再往深处引导一些,让他们在八、九岁的年纪积累更多的知识。</p><p class="ql-block"> 前些天,在学习《语文园地一》的日积月累中,我们学了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节选)这首诗,书中只出现了前四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问孩子们“节选”是什么意思?借机向他们解释:其实这首诗共有八句,后四句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课本上只是选取了前四句而已。我还顺势让他们把后四句一起背了,诗意暂时不知道,没有多大关系,但在日后的学习中,指不定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会派上用场,反正在记忆力最好的年龄,多积累点东西总是有好处的。在操场上进行早早读时,你是没看到,我们班孩子背诵这首诗的那种骄傲和自豪的神情,因为其他班只背了前四句就停止了,只有我们班把后四句也给带上了,看到他们那得意劲,我也是乐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教学当中,还会出现很多类似的事情,《语文园地二》的日积月累是三句关于劝人要乐于助人的谚语,练习册的“读一读,背一背”也出示了三句,那我就让孩子们把这六句一起给背了,以后需要用的时候,自己喜欢哪句就用哪句,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岂不乐乎?</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作为语文课程的学习,字词句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是,为了暂时性地提高分数,让孩子一次性把词语抄个十遍八遍,意义究竟有多大?这肯定是有待于考证。孩子们进入了初中阶段或高中阶段后,很多题目需要自己去观察,自己去体会,所以语感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而这所有的所有都要靠孩子平时的积累和海量阅读去实现,不然,我们所做得很多工作不一定能把我们捧在手心里的宝贝推得更远。因为我始终坚信:风物长宜放眼量。</p>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付婕</p><p class="ql-block"> 来到新环境工作已一月有余,对于自己的工作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对自己的教学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周一的时候从网站上听了一节《元日》的全国特级名师的示范课,那位教师引导学生读诗,从诗文出发,感受春节的节日氛围,然后再读。中间有个环节,教师扮演长辈,让生说说自己在春节的时候给长辈的祝福。每一个衔接每一句引导都很自然,听得我非常佩服。又重听两遍记下了每个环节每句引导语。我要学她的方法来上这节课。</p><p class="ql-block"> 可是到了自己实践的时候,我感到很生硬,并没有别人那么流畅自然。我只学到的是皮毛,别人身上精华的部分是学不过来的。会不会和学习方式一样,教学方式也是因人而异的?想起来雷校长说的,课堂是生成的。照搬别人的课堂一定是错的,行不通的。</p><p class="ql-block"> “选择与自己天性一致的教学方式”,之前并没有懂其中的意思,现在想想,挖掘教学还应该先挖掘挖掘自己,学习别人好的教学方式和思想的时候要选择与自己能和谐共生的东西,那不是自己的教学,那是别人的课堂。往后还需要多听别人的课总结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p> 品小诗 悟真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丽娟</p><p class="ql-block"> 在现代诗歌史上,有一位独特的女诗人。作家巴金这样高度评价她:“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她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她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冰心。”对,她就是冰心。一个用爱心写作的作家,同时她也是一位诗人。今天我们就来诵读她的短诗。板书课题:短诗三首。</p><p class="ql-block"> 零碎的诗句是诗海中的一朵朵微小的浪花,然而也是光明闪烁的,如同点点星光,镶嵌在心灵的夜空中。这就是冰心奶奶的《繁星》,这是她的第一部小诗集,一共收录了164首小诗,所以每一首诗的题目后面都跟着数字,表示序号。</p><p class="ql-block"> “繁”字笔画较多,在板书课题时随文识字,学写“繁”字,书写时要安排紧凑,左上的“每”的横折钩为了避让,要变成横折。接着让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诗,要求读准字音,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结合语境,重点指导“啊”的字音变化。“啊”在“大海啊”中读yɑ;在“母亲啊”中读n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诗歌最重要的就是诵读,从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读好诗歌,先要读好诗歌的节奏,让同学们齐读一遍,感觉不太理想,就给同学们范读,学生跟读,接着自由练读。读好节奏之后,还要读好停顿,突出语意,如:“这些事—”“回忆”后面要有停顿。最后全班朗读,要求读好诗中的节奏和停顿,读出情感的基础上读出韵律。《繁星(七一)》这首诗一共五行,前两行字数不一,后三行字数相等,句式整齐,整首诗排列如乐谱般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和谐动听,充满了音乐的美感。</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读中品出了诗歌表达的浓浓的深情。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了可爱人间。</p> 文章是“自己的”好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胡晨晨</p><p class="ql-block"> 本学期我买了一本王鼎钧老先生的《作文六要》,近日闲来无事,才拿起这本书细细地读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从书中我了解到王鼎钧老先生的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著作的种类也很多,其中《作文六要》就是有关于写作方面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 一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本书的小引,“文章是‘自己的’好”,其中王鼎钧先生以黄老师上课为例来叙述。书中的黄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下了“文章是自己的好”七个大字。然而同学们看到后很不解。老师便引导孩子把这句习语换个角度来想,并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这是说自己的文章不一定好。”老师又把“自己的”这三个字加上了引号,孩子们就知道了,这是故意从反面说,是讽刺的一种方法。这句话的意思是:文章是写“自己的”,情感“自己的”,不是写别人的。写文章是写“自己的”,真心话.老实话,不是写人家的话,不是抄书本上的话。</p><p class="ql-block"> 咱们学校的惯例是每周一个微记录。以前一到周五我就开始头痛,不知道如何写,为了完成任务,甚至把别人的变成了自己的。回过头来想想,黄老师说的不就是我吗?以前我总觉得把自己的事写出来,很难为情!但是通过看书,我发现几乎所有的作家,最初的动机就是诉说自己的心事。要把自己的事说的让别人感动。即使是别人认为“难为情”的事情,你也可以说的精彩动人.寓意深远。想要写出好文章,下笔的时候想一想这件事我能不能做,做事的时候想一想这件事我能不能写。我们“做值得写的事,写值得做的事”。也印证了王鼎钧先生的的那句话文章是“自己的”好。</p> 老班陪你健康、快乐成长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巧凤</p><p class="ql-block"> 有专家云:懒班主任带出勤快学生;而勤快班主任则带出懒学生。</p><p class="ql-block"> 我班在三年级上学期时,有几个中途转来的学生,不仅嗓门大,自我约束能</p><p class="ql-block">力还很差,说起话来从来都是无所顾忌,随心所欲,不分时间,不分场合,且“出口成粪”,脏话连篇。尽管我多次找他们谈心,批评教育,苦口婆心,但收效甚微,效果不太明显。套用老班们常开玩笑时说的一句话:“这些学生真是软硬不吃,刀枪不入了。”受这些孩子的影响,班级里的其他学生也开始学着高门大嗓,为所欲为,似乎以此为潮流,尤其是在列队集合和路队行进的时候更严重,本来班长早就把一日三餐路队按高矮个排好了,可是一到吃饭排队时,别人都能遵照班长所排,就他几个搞特殊化,从排头到排尾的乱钻乱窜,搅得整个班路队不仅参差不齐,还嘤嘤嗡嗡的嘈杂声不断。吃饭时他们总爱坐菜盆跟前,争着抢着,让其他人无从下手。轮到他们值日时,手持笤帚在半空中随意舞吧舞吧几下就草草了事。作业也是敷衍,那字简直不堪入目......也正因为如此,大部分学生也开始变得浮躁起来。怎样才能真正扭转这种局面?着实让我挠心巴拉很久,甚至多次失眠......</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利用班会课时间在班上进行了一次座谈,我袒露心声:老师多么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多么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变得优秀起来。今天老师就是想帮助同学们了解怎样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现在我们先来谈一谈路队行进时说话对我们健康成长的利与弊。一句话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亮明自己的观点,路队说话的利弊也由浅入深的逐一清晰的摆在了学生面前。“老师,路队说话弊大于利,会导致班级名誉受损,值日老师还批评扣分。”“路队随意说话会影响行进的秩序和速度,这样做什么事都会慌慌张张地做不好。”“列队集合说话会让别的班级的同学和老师笑话我们班,说我们班的纪律差。”……一会功夫,十多条路队说话的弊端从学生口中脱颖而出。在学生发表见解的过程当中,不同声音也偶有出现,但立刻被反驳声淹没了。例如一位学生站起来刚说了句:“老师,路队不让说话我觉得憋得难受。”顿时招来大家的激烈批驳和责问:“难道就因为你自己难受就要让班集体受到损失吗?”“憋不住是因为你养成了坏习惯,只要你控制住自己,过一段时间好习惯就会养成的。”“你不能什么都光想着自己,那样就太自私了。”“这就是老师说的你不喜欢做但却应该做的事情,你必须做到。”连平时路队最爱说话的陈宏也说“路队时说话,会让其他老师想这个班的班主任是怎么教的,纪律这么差,你会给张老师脸上抹黑的。”看着学生那股认真劲,真让人感动。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学生在路队行进时真的不再说话了,偶尔有学生想张嘴,旁边的几位同学立刻就会将食指放在嘴唇中间作嘘声状,那位学生也就马上缄口不言了。而这些作嘘声状的同学很多时候竟然是那些平时我屡禁不止爱说话的同学,而且现在学生又主动提出老师不要再跟着班级路队走了,因为他们觉得我在这儿,就好像他们不能自觉管理自己,老是长不大似的。听了学生的话,我真的很高兴。不过说句实在话,我还是不放心,我答应他们等我观察一段时间,等到他们真的能自己管理自己的时候,我再选择远远地跟着。</p><p class="ql-block"> 虽然是一件小事,但颇有感触,的确,不管学生多气人,多淘气,当他们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作为老班的你都要坚信,学生的内心深处总是潜在的你的助手,你要穿越学生那使人生气的表情,看到他那广阔的内心。</p><p class="ql-block"> 孩子,让老班陪你健康、快乐成长。</p>

路队

学生

自己

老师

时光

同学

教师

语文

他们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