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他,衣带飘飘,腰佩长剑,头戴切云冠。高昂着头,满脸忧思又透着刚毅与倔强。他就是千百年来被世人歌之咏之叹之惜之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一屈原。</p><p class="ql-block">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就是和楚怀王芈槐,芈月一样同姓芈,正宗的楚国贵族,因祖上受封于屈地而得屈氏。他博闻强记,明于乱世,娴于辞令。深得楚怀王的信任,入则可与楚王商议国事,出则可以接待宾客,应对诸侯。可以说是集内政,外交,发度于一身,然则也难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魔咒,后遭靳尚,郑袖等人的诬陷,楚王随远之。</p><p class="ql-block">在以后的岁月里,屈原屡次遭贬,被流放,远离楚国的政治中心,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失败。满腔的报国之志无处施展,他忧思郁闷,愁肠百结,而作《离骚》,“离”就是遭遇的意思。</p><p class="ql-block">“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一生真实的精神写照。他的一生都在坚持,他坚持正道直行,坚持真理,坚持不随波逐流,他的这种人生态度至今为世人所颂扬。他的一生都在坚守,坚守自己的名声,品质,道德不受世俗的污染。</p><p class="ql-block">“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屈原是痛苦的,“不知吾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意思是你们不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我内心是真正的的芬芳,发出这样一声叹息,他是多么的无奈和无助啊。</p><p class="ql-block">“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就是早上喝的是木兰花瓣上的露珠,晚上吃的是菊花的落英。“制芰荷以为衣,制芙蓉以为裳,”就是用荷叶做成上衣,用荷花做成裙子穿在身上。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不愿与世人同污,而愿意做一个内心真正的馥郁芬芳的人。</p><p class="ql-block">“长太息衣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泣声不绝地哀叹自己生不逢时,未遇美好时光,哀叹自己的国家民众多灾多难,他哭心中的美人楚怀王不辩明忠奸,他哭自己满腹忧愤无处诉说。</p><p class="ql-block"> 长歌当哭,屈原且歌且行于荒野草泽之间,来抒发内心的痛苦。也不知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屈原来到沅江边,一渔父看到了脸色憔悴,形容槁枯的屈原,大吃一惊,问到:“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何至于此,”屈原答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p><p class="ql-block">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事不拘泥不执着,而应随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世道既然这样,你何不搅起泥水,大喝其酒,为什么要超出一般与众不同把自己搞成如此下场呢,”</p><p class="ql-block">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上的尘土,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去衣服上的灰尘,我宁愿九死也不愿让我洁白之身蒙尘。”</p><p class="ql-block"> 渔父听罢笑了笑,一边划着小舟,一边唱着歌飘然而去,“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意思是沧浪之水清时,我可以洗帽子 ,浊时我就洗洗脚,无论清浊我都可以用。</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楚辞》里边著名的散文《渔父》,这篇散文生动地表达出屈原的思想,也塑造了一个智慧的隐士形象,渔父和屈原对话后,话不投机,渔父不愠不怒,以超然的姿态驾舟而去。</p><p class="ql-block">这篇散文,文中没有表现出褒扬屈原,而贬抑渔父的意思。相反,渔父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成为世人向往的生活态度,而不再是狭义的职业。</p><p class="ql-block"> 终于有一天,公元前278年5月5日,在汨罗江边,屈原听到了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这时的他被绝望湮没了,他可是把自己的祖国看的比生命都重要啊,这个消息成了压倒的最后一根稻草,选择了以身殉国,抱起一块石头纵身跳入江水。</p><p class="ql-block">斯人已逝,任由后世评说。</p><p class="ql-block">道废固命也,</p><p class="ql-block">瓢饮亦贤哉。</p><p class="ql-block">何事葬江水,</p><p class="ql-block">空使后人哀。</p><p class="ql-block"> 一唐.孙郃</p><p class="ql-block">“道废”指楚国内忧外患,内受靳尚,郑袖的迷惑,外受秦国的攻击,楚国朝纲松懈,秦国是秣马厉兵,联齐抗秦是唯一的出路,但主张又不被采纳,楚亡国是定数。既然这样,如果能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不也很好吗?为什么要葬身江水,给后人留下哀伤。</p><p class="ql-block">笑矣乎,笑矣乎。</p><p class="ql-block">君不见曲如钩,古人知尔封公侯。</p><p class="ql-block">君不见直如弦,古人知尔死道边。</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还道沧浪濯吾足。平生不解谋此身,虚作离骚遣人读。</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p><p class="ql-block">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p><p class="ql-block"> 一唐.李白</p><p class="ql-block">李白的这首《笑歌行》,虽然是对现实的嘲讽,但是拿屈原和渔父做比较,李白更欣赏渔父的超然态度。</p><p class="ql-block">纵观历史,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像唐宋八大家,一个个都是仕途坎坷,没有一个幸免于难。但是他们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们都具有“达则兼济,穷则独善其身的”文人情怀,在社会需要时概然而出,被弃时也能悠然南山。像苏轼的一生可谓是多灾多难,他多才多艺,刚正不阿,坚持己见。多次被卷入政治旋涡之中,但是他却光风霁月,高高地超越于蝇营狗苟之上,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把生活中美好的感受用诗词表达出来。他不是没有痛苦和心灰意冷过,只是他能很快调整过来,“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p><p class="ql-block"> 总之苏轼的思想乃至他的作品有一种神秘的止痛作用。如果屈原能有他这样的朋友,也许就不会是那样的结局。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也说过:以彼之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意思是以屈原的才华到各诸侯国,都会受欢迎,为什么要把自己搞得如此下场。</p><p class="ql-block"> 是啊,想想司马迁只是因为替和自己没有任何交往的李陵说了几句话而遭受宫刑,每想到自己遭受的耻辱,就浑身冒汗,湿透衣裳,那种痛苦可想而知。但是他没有选择死,才给后世留下了被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鸿篇巨著《史记》。</p><p class="ql-block"> 屈原也可以有多种选择,他不愿择明君而仕,也不愿像张仪那样朝秦暮楚,楚国山川秀美,地域广袤,何不去游历天下,隐身江湖。</p><p class="ql-block"> 屈原选择了死,为了他的祖国,也为了他的生前身后名。</p><p class="ql-block">作者 闫会荣</p><p class="ql-block">电话15517871024</p><p class="ql-block">邮箱15515020619@163.com</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发自网易邮箱手机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