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一种低自尊的沟通“姿态”

晓瑛 心理咨询师/家庭治疗师

国际著名心理治疗师,家庭治疗创始人萨提亚的治疗信念包含“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价值平等的基础上的,表里一致和高自尊是最主要的目标”。 低自尊会损害我们学习、工作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如果不觉得我们天生就具有价值,我们将没有足够的信心去尝试新鲜事物,追求自己的目标,或是探索自己的意义。 我们常常会认为别人决定了我们的自尊,决定了我们的自我价值。隐藏在每一个防御性姿态和不一致反应背后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自我价值感。它常常会提出相同的要求:“我只是想有人爱。”我们所有的关系——不论发生在家庭中、朋友与恋人之间、生意场上,还是其他任何地方——都建立在爱和信任的基础之上。<div><br><div>  一旦某个事件引起我们质疑这种爱和信任是否存在,我们就会激活自己的生存反应,而隐藏在“生存”问题背后的通常是这样的一些信条:其他人在掌管着我们的生活,没有他们我们将无法应对生活,他们决定了我们的意义。</div></div> 当我们感到自己的生存收到威胁的时候,讨好、责备、超理智以及打岔是四种“表里不一”的低自我价值的沟通姿态。<div><br></div><div> 讨好他人时,我们漠视自己的价值感受,将我们的权利拱手让给他人,并对所有的事情点头。讨好常常以一种令愉快的面目出现,因此在大部分的文化和家庭中得到高度接纳。讨好与表里一致性的使他人愉快的尝试截然不同,讨好以牺牲自我价值为代价,它否定我们的自尊,并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我们是不重要的。</div> 讨好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内心独白:<div>  “我不值一提。我不值得被爱。”</div><div> “我应该永远对别人和颜悦色。”</div><div> “我绝不能让别人生气。”</div><div> “我不可以冒犯任何人。”</div><div> “这全是我的错。”</div> 当我们讨好别人时,即便自己感觉不好,也会对别人和颜悦色。我们常常一遍掩藏起自己紧咬的牙齿,一边说出令人信服的谎言。讨好者的另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忙于平息各种麻烦。只要人们看上去有一点点痛苦,我们就会把自己的时间、金钱甚至生命献给对方,以减少他们的困扰和麻烦。我们会表现的好像自己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解决他们的问题。 除此以外,我们还会坚持为那些出错的事情背负责任。哪怕不得不用放大镜来寻找自己犯错的证据,我们也要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一种典型的讨好姿态是:我们单膝跪地,向上伸出一只手给予,另一只手则紧紧捂住胸口。这一姿势向人们表明“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情。如果你看到我正在保护自己的心脏,也许就不会杀死我。” 长期采用“讨好”的方式来处理压力意味着不顾自己的感受,对所有事情表示顺从。这种态度会导致我们压抑自己的愤怒并代之以生理紊乱。不断讨好别人常常会使我们患上肠胃疾病,特别是溃疡、腹泻、便秘和呕吐。更极端的说,讨好会导致我们通过自我牺牲、自我伤害和自杀来表达自我价值感。 不可否认,我们的早期经验特别是与父母或看护者之间的关系让我们逐渐形成了条件化的生存反应模式。后期的文章会分别介绍另外几种沟通模式。萨提亚治疗信念之一“我们不能改变过去的事情,但是可以改变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可以激发我们去探索自我内部改变的可能。治疗师是家庭系统发生改变的外部力量,好的治疗师往往能够照亮来访者探寻有效应对方式的道路。家庭治疗与咨询的过程可以帮助更新人们的体验,并将它们从童年习得的、受限制或是功能不良的应对模式当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