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年3月17日,美姑县。</p><p class="ql-block">大凉山之行从去年三,四月份开始报名到11月中旬的彝族新年,皆是因疫情而未能如愿成行。本次摄影团包括领队司机一行八人,除我们两位南京来的,一位厦门来的,还有三位成都摄友。八个人一辆中巴车,每个影友都有个座位放摄影包,够奢侈。按行程安排,此行先去了彭镇茶馆、罗城古镇、犍为县孝姑酒厂,但我的心思却在想着大凉山。</p><p class="ql-block">3月16号沿着清澈的马边河赶往美姑县城, 这才真正开始了大凉山之旅。自古蜀道难。由于是盘山公路,货车较多,水泥或拍油路面损坏严重,一路颠簸,车行不畅,260公里行车时间约7小时,当然,这不是最差的蜀道。说到路难行,最担心的不是路的颠簸,而是遇到塌方堵车。有一次沿318国道从小金到丹巴,本来就一个多小时的路段,却遇前方山体塌方,只好北上马尔康方向再往南,多走了一天的路程,在蜀道上堵个四五小时是很正常的事。</p><p class="ql-block">二位成都姐姐,一路上精神极好。有人说一个女人等于500只鸭子,那位成都哥算半个,1250只说四川话的鸭子,从改革开放到俄乌战争,从出境旅游到美食外拍,从单位人事到家长里短……一路上都是在似听非听似懂非懂的四川话语调中,打发我的六个多小时的艰苦旅程。呵呵,在此提及,并无恶意,我没有加她们的微信。</p><p class="ql-block">美姑县,地处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的大凉山西麓。据说美姑县名来源于这里有很多“美丽的姑娘”,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四川有不少地名都有"姑"字,比如孝姑,姑咱等。</p><p class="ql-block">美姑县城比我想象的大得多,盘据在大山深处,高低错落,蓝色的屋顶星罗棋布,点缀在峡谷之间。我草草的吃完晚饭告辞,在旅馆的顶层放飞无人机,以上天的视角,俯瞰山城。明知是人文之旅,我还是带上了无人机,就是不想错过可能的航拍机会。</p><p class="ql-block">日暮时分,霞光中的美姑县城一隅。</p> <p class="ql-block">3月17日进村(隐去村名),车程约两小时。</p><p class="ql-block">一早当地司机开着宏光五菱小面包车来接我们,中巴车换成小面包,领队刘老师说是乡村盘山路窄,大车无法交会。八个人挤在一辆小面包车,摄影包只能放在膝盖上,对摄影人而言,这样的境遇并不算差。</p><p class="ql-block">用当地司机是对的,且不说途中几次车辆交会,遇到各种检查关卡:防火、防疫、防猪瘟,尤其是疫情检查,司机用彝族语言沟通,过卡顺利,省却了不少麻烦。</p><p class="ql-block">这条路连接着大山深处的山村,是我们进山的必经之路,也是精准扶贫的建设成果,要想富先修路,要发展先得解决出入问题。</p> <p class="ql-block">大凉山的天好蓝,我想摘朵白云送给你。</p> <p class="ql-block">据说彝族人通常不与外通婚,村里的村民大多沾亲带故,途中遇见了一个牧羊人,历尽沧桑的黝黑面孔,棱角分明,鼻梁突出,典型的彝族汉子帅叔。我们停车拍他和他的牛羊群,司机和牧羊人说话熟络,后来告诉我们说和他有亲戚关系。</p><p class="ql-block">我们到一户人家,有八姊妹,老大已结婚,老小还在上小学,老大到成都打过工算是见过世面了,会说普通话,热情的要开啤酒请我喝,我推脱再三说我不能喝酒,他的大妹妹硬塞给我一瓶冰可乐(可见他们家里也有冰箱了)。他告诉我,花了40万彩礼,才将邻乡的姑娘娶回来做老婆,他年轻的媳妇在一旁笑。相对于这里的经济发展,40万真不算少。过一会儿,这家的主人回来了,我竟然发现他就是途中遇见的牧羊人。</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村民非常纯朴,憨厚,善良。受外界影响还不多,还保持着一颗质朴善良尚未被污染的纯洁心灵。经过这几年的精准扶贫,村里盖了砖混结构的集中居住点,与边上的旧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村民以种植苞谷土豆为生,兼养牛羊。喜欢喝啤酒,他们家里的啤酒都是成箱成箱的买,屋里到处扔着酒瓶。</p><p class="ql-block">这里新建的房子,大多都是蓝瓦顶的,黄色或者白色墙,错落在山谷间和山坡上,彝族人认为黄色是太阳的颜色,是吉祥的。这里并没有统一的民居风格,有一些集中聚居区,砖混结构青一色白,没有了地域特色,也分不清是城里还是乡下。</p> <p class="ql-block">以前的土房</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集中聚居区</p> <p class="ql-block">上了年纪的彝族男女都外着传统的“察尔瓦”。“察尔瓦”彝名“瓦拉”,形似披风,用撵制的粗羊毛线织布缝制而成,极御风寒。这种形象常出现在各种摄影作品里。</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永远是我镜头追逐的焦点。</p> <p class="ql-block">屋子的周边有些山地,这里的土质是红色的。这个季节正是种苞谷的时候,彝族人都是全家出动,大人在红土地里劳作,小孩在田间嬉戏玩闹,这里人不讲究,随处可以席地而坐。</p><p class="ql-block">在我脑海里早已先入为主的画面,出现的并不多,低矮破烂脏乱人畜同居的土屋,大多已被集中居住新房所替代,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使村民的生活一天天向好,这是此行颇感欣慰的看见。</p><p class="ql-block">彝族有着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小学里都是双语教学,小学生们能听懂或者会说简单的汉语。这是与外界交流和乡村发展的基础,大概平时少有外来人,孩子们对我们的到来充满好奇,笑靥纯真干净,眼神清澈透明,充满着对外部世界的向往。</p><p class="ql-block">带来的克力架巧克力及肉松饼小零食过早的分发完了,遇到一些可爱的小朋友,拍完照片没法给人家什么,很过意不去,下次…一定…。成都摄友给孩子们带来了两付羽毛球拍,孩子们在小院子里玩了起来。</p><p class="ql-block">乡村一日,我行我摄,所闻所见,给我不少直击内心的感触,尤其是这里的孩子们,他们是未来乡村发展的建设者,是明天希望的种子,但愿他们不要辍学,要读书,出去上大学或出去打工,再回来建设家乡,过与祖辈不一样的人生。</p> <p class="ql-block">(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