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肯的建议 ——致年轻的家长朋友

知庐小月

一个中肯的建议<br> ——致年轻的家长朋友<br> 作者:阴中南(2022年3月26日)<br> “人到暮年,犹如江河日下;人变得更为脆弱。经不起轻蔑怠慢。对老人来说,它能得到的最好的处境莫过于爱。莫过于天伦之乐。权威和恐惧已不是他们的武器了。” 这是法国启蒙思想家蒙田,在他的著作《论父爱》中的一段话。我觉得,这是一个孤独的父亲的自白,由此,想起了父母陪伴儿女这一话题。过去,我时常认为:父母与儿女的相互陪伴,是可以长久的。但是,自从我的女儿上了大学之后,我就发觉自己错了:孩子先在远在家乡千里之外的云南求学,毕业之后,又辗转于四川成都、上海等地求职。我一年之中能够与女儿共处的机会和时间,真要用小时来记录了。每当我把孩子送到飞机场,火车站,顿时会有一种浓重的失落感,萦绕在心头,久久难以消散。 每当清闲的白天或安静的夜晚,我对女儿的思念之情,犹如大海之潮汐,汹涌澎湃,永无止息;每当我与女儿联系打电话时,总是唠唠叨叨的上百次重复的话语;每当我看见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或是入职不久的年轻的女孩子时,总是不由自主的想到自己的女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灿烂的笑容。作为一个女儿的父亲,我总是喜欢女孩子而羡慕男孩子的。这大概是一种“移情”的作用吧。 我的女儿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学习着,我主动并谨慎的联系孩子的情形要多一些,她也许还不太懂得父母亲的思念挂念之情。但我并不责备她,因为我相信,等女儿将来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这种爱的情感,她自然会明白的。“养儿方知父母心”,我将会静静的等待。 我很幸运自己是一名小学教员,每天可以见到学校两千多名可爱的孩子。在三十多年的教书生涯中,我喜欢儿童的天真烂漫、单纯率真。也许是早年受了丰子恺、叶圣陶、夏丏尊等先生的思想的影响,我经常用“蔼然仁者”的标准来勉励自己,爱生如子般的去跟孩子们一起教学相长。久而久之,我甚至觉得只有爱生如子,才能略微的平复自己对女儿的思念。 我觉得,童心未泯,乃是一个人快乐的源泉。年过五十岁之后,我看着学生们一个个天真无邪的模样,越发喜爱了。见到孩子们,有时候会情不自禁的拍拍他们的肩膀,摸摸他们的头,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当然孩子们自然也是十分喜欢我的,经常主动热情的跟我打招呼、谈心,把我当作他们的朋友。每当孩子们毕业时,我们总是依依惜别的。<br>记得有个叫亦静的同学,跟我的女儿小学时的相貌和个头很像:她圆圆的脸蛋,乌黑的眼睛,清脆的嗓音,文静的气质,每次见到她,总会引发我对女儿小学阶段的回忆。在我的心里,总是亲昵地称呼她为:“小亲女儿”。<br>还有一个叫蓉蓉的同学,她中等身材,高高的额头,圆脸蛋儿,细长的丹凤眼,薄薄的嘴唇,在学校组织的“我和我的祖国”的经典诵读展示中,声情并茂,她诵读的篇目是《延安 我把你追寻》那天籁般的童声,感动的我我热泪盈眶。不知怎的,我又情不自禁地联想起自己女儿参加演说时的情景;还想起了因马虎大意,没有去看到孩子的节目表演,后悔自责的情形。从此之后,我见到蓉蓉同学,时常当作自己的孩子那样去嘘寒问暖。<br>我要感谢自己从事的教师职业,更感谢我可爱的学生们给予我的这份真挚情感。<br> 此时此刻,我想给年轻的家长一个中肯的建议:一定要重视与珍惜与自己的孩子共处的机缘,尽可能的多陪伴、关爱孩子;培植亲情,要一定要及早——因为浓浓的亲情,是天伦之乐的前提,而天伦之乐是一个人幸福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