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大风歌</p><p class="ql-block"> 刘邦</p><p class="ql-block"> 大风起兮云飞扬,</p><p class="ql-block">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p><p class="ql-block">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96年,刘邦率兵讨伐淮南王英布,安抚了南越王赵佗,平定了淮南、荆楚地区,还朝途中,在故乡沛县留驻下来。置酒高会,宴请家乡父老,酒酣耳热之际,刘邦回首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为已经建树的皇皇盛业踌躇满志;同时也想到,登基已十二年,自己的身体大不如前,而太子又过分仁弱,朝野人心未定,还存在着诸多不安定的因素。且不说,一些诸侯王不能安分守己,各怀异志,就是边疆上也烟尘未息,需要有足够数量的勇猛雄强的将士防守。汉兴以来,原本是“猛将如云,谋臣如雨”;无奈,刘邦对于战功卓著的元戎、统帅,心存戒虑,猜忌重重,担心他们拥兵自重,割据称雄,自谋发展,因此,一一剪除殆尽。这样,在他看来,真正赤胆忠心扶保汉室,且又具有超常军事才能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了。于是,喜极而痛,不禁感伤起来,唱起自己随口编成的这首《大风歌》。</p><p class="ql-block">诗中继承了楚辞的传统,悲歌慷慨,气势磅礴,而且也是真情流露,一向受到人们的赞许。但是,许多诗人则以其敏锐而独特的视角,予以批驳、质问。北宋诗人张方平有一首《歌风台》诗:“落魄刘郎作帝归,樽前感慨大风诗。淮阴反接(韩信被绑缚、斩首)英彭族(英布、彭越被诛戮、灭族),更欲多求猛士为?”清代诗人黄任出语同样冷隽:“天子依然归故乡,大风歌罢转苍凉。当时何不怜功狗,留取韩彭守四方?”诗人说,与其现在樽前感慨,高呼猛士,何不当时爱怜韩信、英布、彭越那一些“功狗”(指为汉家天下建功立业的人),让他们镇守四方,靖难天下呢?</p><p class="ql-block">这里反映出一个对封建帝王来说,根本无法破解的悖论:他们要夺得天下,就需依赖那些英雄豪杰来战胜攻取,可是,从“家天下”角度看,这些英豪又是致命的威胁。这样,就演成了无数的“兔死狗烹”的屠杀功臣的惨痛悲剧。回过头来,那些帝王又呼唤镇守四方的猛士;而当猛士真的出现了,他们却又疑虑重重,严加防控。于是,这种“利用与限制”的矛盾循环往复,迄无终结。</p><p class="ql-block">不独君臣为然,即便是夫妇也不例外。刘邦对于妻子吕后,早有提防,唯恐一朝晏驾,吕氏家族作乱。但他并不立刻动手铲除。宋代文学家苏洵有言:“(高祖)不去吕后,为惠帝计也。”吕后佐高祖定天下,久历锋镝,素为诸将所畏服。在主少国危的情势下,某些人即使图谋不轨,有吕后在,也足以镇伏、控制。这样,高祖便面临着两难抉择:客观上确实存在着诸吕兴风作浪的险情;而迫于形势,又不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