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早上起来就见窗外的雨下个不停,雨虽然不大,但感觉沉甸甸落在心上溅起落寞惆怅的烦燥。在家闷了几天的我即使冒雨也想去大自然中呼吸那山香云气。</p><p class="ql-block"> 我邀一朋友驱车来到上埠镇九洲村一个叫下岭的地方。这里群山环绕,树树新绿,缕缕白雾在林中、在田野、在房屋间轻柔地飘浮游走。但这仙境一般的村落里却看不到行人,只有两只红脸鸭在路边的草地上摇摇摆摆地走着觅食。</p> <p class="ql-block"> 在屋场的最尾端,我们看到一个姓周的村民,他说这里有路通往张佳坊乡报恩台村。报恩台是个美丽的小山村,我以前去过但都是开车去的,从下岭到报恩台的这条徒步路线我还没有走过,既然这条路就在眼前,我们决定徒步前往。</p> <p class="ql-block"> 雨中的山谷里很静,除了不远处的水声时而奔腾时而悠扬,还有雨珠落在伞顶的叭嗒声,其他什么都听不到,连鸟叫声都没有。</p><p class="ql-block"> 大部分路段都铺了石板,但雨中的石板很滑,我们小心翼翼地走着,可以看到路边那些破土而出的笋尖和厥类。</p> <p class="ql-block"> 路旁有一亭子名曰龙凤,它就像一位看透世事的长者,静静地立于林间,面对山谷里的风起云涌、花红柳绿是那样淡定和从容。我伫于亭前,从它的那份从容里领悟到万事万物再怎么春光无限也将过去,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由盛到衰又由衰到盛的轮回,都跳不出生命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走了约20分钟,我们到达了山顶的瞭望台。站在台上举目远眺,只见山脚有一峽长的盆地,盆地里阡陌纵横,房屋依山而建形成若干自然村落,每个村落又都隔田相望。</p> <p class="ql-block"> 过了瞭望台便进入报恩台村范围,关于报恩台村名的由来,当地是这么说的:</p><p class="ql-block"> 相传在明朝万历年间,在村中央有一座傩神庙,庙宇虽小,但香火兴旺,常年福佑着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p><p class="ql-block"> 在一天傍晚,有一位遭仇家报复、险遭灭门之灾的江南少年,只身背井离乡逃难路过此地,一路走来,因忍饥挨饿昏厥在庙门前。庙祝发现后立刻救下了他,询问缘由后还留他在此静心调养,庙祝是一位深藏不露,精通佛经,博学多才之人,与天资聪慧,爱读诗书的少年很是投缘,于是收此少年为徒,教他念佛诵经,做人处事,赐他佛号“悟远”。得到庙祝的相助后,少年勤学苦练,深得师父真传。两年后,告别师父回到家乡,第三年参加京城科考,果然中榜,受县令之职。</p><p class="ql-block"> 上任后,少年亲率师爷兵勇一行四人,前来报恩答谢,并赠(报恩台》涂金牌画一块,悬挂在庙门门楣墙上,三叩礼数,赋藏头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报效国家远景开,思德铭记喜音来。台兄飞马奔驰去,施晨才华任剪裁。</p><p class="ql-block"> 自此,报恩台地名来历由此得来,流传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雨后的村庄里慢悠悠地走着,随意地看薄雾遼绕的山峦,看从山中逶迤而来的溪流,看田里的麻鸭,看池塘和篱笆,看那些几乎清一色淡黄的墙壁以及围墙边开着的鲜花,仿佛行走于画廊或是置身于仙境。</p> <p class="ql-block"> 村中的路边竖着好些红色的牌子,上面讲述着1927年9月该村与秋收起义相关的事迹,大概如下:</p> <p class="ql-block"> 1927年9月22日,报恩台籍地下党员刘章恩得到交通员送来情报说萍乡方向的敌军准备9月23日围剿驻扎在芦溪的秋收起义部队,刘章恩于当日下半夜匆匆赶到更田送信,促使起义部队于23日拂晓前拔营转移,避免了起义部队可能全军覆没的危险。</p><p class="ql-block"> 1927年9月23日,毛泽东和陈皓正在报恩台刘氏胜宾祠惊闻卢德铭为掩护起义部队转移而壮烈牺牲时,顿时失声痛呼"还我德铭来"。后卫部队及一团二营以巨大的损失击溃敌人后,退却山口岩峡谷,敌人怕中埋伏才不敢再追来。</p><p class="ql-block"> 报恩台还流传着老百姓抢救山口岩遭遇战伤员的故事,至今该村马坪里岭上还有当时抢救无效牺牲的战士长眠于此。</p> <p class="ql-block"> 原来我们今天走的这条徒步道是当年秋收起义部队走过的路线。原路返回到达山顶时,我们再次回望报恩台,此时,这个绿色生态与红色传奇相互交融的村庄正随着雨停雾散如一幅静美的水墨画徐徐展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