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有你陪伴

荷塘莲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书里有流年,书里有我成长的足迹,书里有我的孤独与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题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小时候,缺少玩伴的我会对着自己的影子说话,会跟蚂蚁玩耍,会追得小花狗满村子跑,直累得气喘如牛,小狗也吐着长长的舌头,可怜兮兮望着我,不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得罪了小主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上学后,识了几个字,便每日里搜寻自己认识的字儿。可惜的是,那时的农村,缺衣少食,书刊报纸更是稀罕物儿。我只能把自己学过的课本背得滚瓜烂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稍大些,我和妹妹玩得最开心的游戏便是“找字”。我比妹妹大两岁,自然比她认的字多。就从家里糊墙的报纸上找一个自己认识的字,让妹妹去找。妹妹爬高沿低地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找不到,我往往骂妹妹愚拙。其实我说的有些字,妹妹还没有认识呢,自然是找不到了。后来读《李清照词传》,书里记载李清照经常和丈夫赵明诚赌书,一个说一句诗或典故,让另一个猜在哪本书的哪一页里,答对者可以喝茶,“赌书消得泼茶香”,读到此,我感受到了才女生活的雅趣和诗意。自然想起了小时候和妹妹玩的“找字”游戏,来打发无书可读的时光的情形,自觉自己高雅了许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真正读的第一部小说是上小学四年级时,那时外婆家暂居一个湖南来的药贩子,他每天吃完早饭,坐在外婆家院子里的大槐树下,津津有味地看书,我只能有远远看着,羡慕的份儿。一天趁他出去收药,我悄悄地溜进他房里,抓过书,趴在炕沿上就读起来。那是一本讲杨家将的演义小说,书名《大战黄土坡》,讲的是宋辽军前对峙,杨家的</p><p class="ql-block">烧火丫头杨排风一马当先,冲进敌阵,东突西杀,打败了辽军的故事。从此以后,杨家将的故事就在我的心里扎了根。以后又从他那里看了《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为杨家一门忠烈而唏嘘感慨,恨透了那个暗通敌国,只求富贵安逸的大奸贼潘仁美。在一个小小的女孩心里,忠将奸臣的爱憎也生了根。长大后,才了解到,杨门女将全是虚构,潘仁美也不是大奸大恶之臣。只有一个杨业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他的儿孙们也不全是武艺高强的将才帅才。</p> <p class="ql-block">  上初中时,学校终于有了图书馆,但图书馆门却常常是紧闭的。每两周才能借一回书。想要看的书只能靠班级图书管理员去借。常常是借不到自己心仪已久的书,借来的好书又抢不到手。有一次,班里的图书管理员生病请假了,我临时替补,可以进图书馆了。说是图书馆其实也就是三间大教室。里面堆了许多杂物,中间一排排的书架上东倒西歪放了一些书,有些书的封面都破损残缺了。我一排排的搜寻着,没有看到自己想看的书,但看到了一本《青春之歌》堆放在刚还回来书里,管理老师还没有来得及整理。我就向老师说要借这本书。老师说省得让她整理上架了。书借回来后,“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假公济私”,就“据为己有”了。一头扎进书里,深深地被吸引住了。除过语数外课以外,课堂上都禁不住书中人物的召唤。刚好我的课桌上有一个拳头大的洞,于是借着洞的掩护,我在政治课上偷偷地看《青春之歌》。当我确幸老师没有发现我,正沉浸在林道静的命运多舛中时。“你干什么呢?拿出来!”一声断喝,让我魂飞天外。才发现刚刚还站在讲台上津津乐道地政治老师,不知何时,已经站在我的身旁。惊魂未定的我抬头迎接到满脸愠怒的老师的双眼。我本能的把书推进了桌兜深处。老师一把像拎小鸡一样,把提离了座位,然后手伸进桌兜扯出那本书。随手在桌上一摔,翻开的那页就“滋啦”一声也魂飞魄散地飞过了他的头顶。我被老师一顿“疾风骤雨”的袭击后,罚站教室后面。下课了,我默默地捡回了那页书,用胶水仔细粘好。给老师写了三大页的检讨,发誓赌咒上政治课再也不偷看小说了。第二天,政治老师突击随堂测试,偏偏出的试题全是近期学过的内容,我上课忙着看小说,哪里知道啊。试卷下发时,一个鲜红的“29”刺痛了我的双眼。至今想起,依然芒刺在背。臊得我几天抬不起头来。还书时,我战战兢兢地对管理图书的老师说,我撕破了一页书,已经粘好,并且掏出了一周的五角零花钱赔偿 ,说着便泪溢眼眶。那位老师接过书,翻到我粘的那页,看了看,说:“不要你赔偿了,你这点钱也不够啊,损坏书籍要照原价的三倍赔偿的。以后要爱惜书哦。”说着还在我的头上摸了摸。我立马破涕为笑,恭恭敬敬地给老师鞠了一躬,以表老师的宽容,不罚之恩。</p> <p class="ql-block">  这次读书的“苦难”经历,让我再也不敢在课堂上造次 ,但我依然禁不住遇到好书的诱惑。从同学手中借到好书后,我可以通宵达旦,一口气读完。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周日下午,一位女同学手捧一本《你为谁辩护》的中篇小说在读,我先和她共读,渐渐被情节吸引,就软磨硬泡,希望能借我看看。她答应可以,但第二天必须还她。于是那天晚上,熄灯后,我钻进被窝里,用被子蒙着头,照着手电筒,一整夜没睡,就把那本小说看完了。当然手电筒一夜不休息,也耗尽了电。</p><p class="ql-block"> 初三时,语文老师在自习课上给我们读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又激起了我的读书瘾,两顿饭时间,我边啃馒头边读借阅她的《延河》。读的内容忘了,但如饥似渴地读书的经历却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  上高中时,依然要受无书可读熬煎,依旧到处寻摸书读。学校的报栏便是我每日午后必去光顾的地方。当搜寻到报纸的边缝“副刊”上的文艺类作品时,我便如饮琼浆蜜汁,细细品咂。有时还用随身带的纸片,把探得的佳词丽句抄写下来。然后在课余时间,恭恭敬敬地写在自己的积累本。那时,我最值钱的本子是积累本,那是一个湖蓝色的塑料封面的笔记本,至今保存。岁月留痕,让它字迹模糊,但翻开来,青葱年华依稀可见。</p><p class="ql-block"> 由于交通不便,周末无法回家,打发时间的最好办法便是读书 。此时,我有了自己支配的零花钱,于是就尽量克扣口粮,省下钱来,买《读者》、《意林》、《故事会》。那时,邮局外面开了一个小店,里面买这些书刊。每周光顾小店,看到自己渴慕的这些刊物,一定要一睹为快。有一次去时,两位胖姨正在拉家常,谈兴正浓。我站在一边眼巴巴地看着柜台里躺着的《故事会》而着急。等啊等,只等到那位阿姨给别人取货时,我赶紧插嘴,让给我拿一下《故事会》,她没好气地说:“那是高中生看的!”我赶紧怯怯地说:“我上高中了。”她狠狠地白了我一眼,从柜台里拿出来那本《故事会》,摔在了柜台。我赶紧付钱,仓皇逃离了那店。</p><p class="ql-block"> 后来,再也不敢去那家店了,好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似乎一夜之间,到处小店林立。影剧院广场的前面有了一家书报亭,于是我就上那家店买这些书刊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大学时,我把发的中外作品选读书一本本读过去,但大多作品都是节选的精华部分,看不到原著,我就猜想人物的命运,有时还为人物安排命运。记得同宿舍的一位女同学借到了一套《平凡的世界》,借期只有一周,我们四个女孩轮流看书,人歇书不停,而且常常分享交流读书感悟。有时对一个人物的看法,各执己见,吵得不可开交,惹得隔壁宿舍的女生怒目而视。报告给了宿管老师,老师还以为我们吵架呢。请我们到值班室“做客”,当知道我们宿舍的掀起的读书热潮时,直夸我们勤学好读,但让我们注意影响。</p> <p class="ql-block">  工作后,有了自己支配的钱,领了第一个月的工资,我就买了《安娜卡列尼娜》、《红与黑》、《复活》。这些小说上外国文学时,都仅仅了解了故事梗概,拥有书后,一本本细细地阅读,品味。</p><p class="ql-block"> 工作最初的几年,工资拖欠是家常便饭,一年发两次工资。日子过得拮据而清贫,但我依然从牙缝挤出钱,订阅《作品与争鸣》,坚持了十几年。如今那些陪伴我走过泥泞岁月的《作品与争鸣》静静地躺在我家的书橱里。有时翻出来,时光让它们的纸页泛黄,翻开来依然墨香依旧。</p><p class="ql-block"> 随着工作时日逾久,一本本的经典名著都被我请进了家。女儿能读书了,再一本本的推荐给女儿。我值得骄傲的是女儿也传承了我爱读书的习惯,家里的书不仅多起来,而且杂起来。我只爱读文学方面的书,女儿是博览群书,兼容并读。如今家里的书随处可见,床头、沙发上,书桌上,触手可及,书柜里,各种书落落大满,可让我能废寝忘食地读书热情却没有了。</p><p class="ql-block"> 信息化时代,碎片化的阅读占据了我大量的阅读时间。往往是读了几个小时,但当放下手机时,感觉心里茫然若失,空空荡荡。读纸质书,常让人充实而愉悦。常爱去书店溜达,爱买书,但认认真真读完一本书的几率似乎不多了。也真应了那句“书非借不能读也”。出去旅游,总爱买介绍景点的书,但带回来也就成了旅游纪念品,束之高阁了。</p> <p class="ql-block">  已逾天命之年,虽然没有了年轻时,好读书的激情,但独居的日子里,依然手不释卷。也正是少时爱读书的习惯,如今依然还能静心地阅读,日子虽然过得寡淡,但有书陪伴,也不孤独。读书,编织文字,甚感充实。</p><p class="ql-block"> 少年时,读书陪伴我度过了贫瘠而荒凉的时光;青年时读书让我灵秀,作文、作业常让老师当范文,分享给同学们;步入中年,读书让我的生活除了人间烟火味,还有了书香味。迟暮之年,书陪伴我度过一个个春花秋月夜,霜晨旦雾日,淫雨霏霏天,有了书的陪伴,我的世界不再是一地鸡毛。</p><p class="ql-block">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我深以为然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