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霓裳飞舞/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克林德之死:《辛丑条约》第一款,隐藏120年之久的未解之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1年9月7日,奕劻、李鸿章二人迈着沉重的脚步,踏进了东交民巷的西班牙使馆,在英、法、美、德、意等11国公使的注视下,签署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共包含12款,其中8款的内容为惩戒和赔款,这也是我们最熟悉的内容。然而,今天的很多人并不知道,在《辛丑条约》的第一款里,还隐藏着一个120年之久的未解之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克林德其人</p><p class="ql-block">翻阅《辛丑条约》原文,第一款赫然写着这样一条规定:“派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大臣,就克大臣被戕害一事,代表大清赴德国向德皇致歉,并在遇害之处竖立铭志之碑。”</p><p class="ql-block">1901年6月25日,克林德碑正式动工,并于1903年1月18日举行落成典礼,其时,清政府派醇亲王载沣前往致祭和观礼。</p><p class="ql-block">1901年7月12日,醇亲王载沣率团由北京出发,途径上海、香港等地,于9月3日抵达德国波茨坦,并于次日向德皇威廉二世递呈国书。</p><p class="ql-block">那么,《辛丑条约》文本中提到的被杀的“克大臣”,即克林德男爵,他是何许人?为何在中国被刺杀?他的死又跟中国历史有何关系,竟能放在《辛丑条约》第一款里呢?</p><p class="ql-block">1899年夏,德皇威廉二世任命克林德为驻华公使,此时正值清朝末年,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德皇的安排有他的深意。最重要的是,克林德18岁时就来中国当翻译,汉语说的那叫一个顶呱呱,是驻华公使的不二人选。让德皇没预料到的是,克林德刚刚上任一年,就惨遭杀身之祸。</p><p class="ql-block">克林德1853年出生在德国波茨坦,接受的是军事教育,1881年,他辞去军职进入外交部门,并被派往中国工作。</p><p class="ql-block">他来华后曾任驻广州和天津等地领事,1889年回德。以后去美国(1892年—1896年)和墨西哥(1896年—1899年)任职,并娶了一名美国妻子。</p><p class="ql-block">1899年4月他回到中国,升任德意志帝国驻华公使。</p><p class="ql-block">1900年6月20日,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带翻译柯达士前往总理衙门,就延缓离京一事进行交涉,行至东单北大街西总布胡同时,遇神机营霆字队枪八队章京恩海,被其枪杀,是为“克林德事件”。</p><p class="ql-block">因为使节被杀,德国更是不惜远渡重洋,派遣了数万人远征军,随瓦德西到东方复仇。临行前威廉二世发表了历史上著名的“匈奴演讲”:</p><p class="ql-block">我们要将那群反对我们的东方人踩在脚下,毫不留情地打败他们,不留一个战俘,不留一个活口,碰上一个杀一个,要像一千年前的匈奴那样厉害!</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目的就是在中国打出像匈奴一样的战绩,让中国人一千年后提到德国仍然畏惧得颤抖!让我们的旗帜永驻长城!</p><p class="ql-block">既然要把中国这个仇国打得1000年里都不敢抬头,那么,首先就要抓住刺客并让这个仇人永远见不到新世纪的太阳。</p><p class="ql-block">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成为战胜国,北京民众于13日拆毁克林德纪念碑。</p><p class="ql-block">1919年,中法两国以“战胜国”名义,要求德国人将拆毁堆放在东单北大街的纪念碑散件运至中央公园即后来的中山公园,并重新竖立,镌刻“公理战胜”四字,用以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取得的胜利,至此,克林德碑改称“公理战胜碑”。</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残暴与傲慢的代价</p><p class="ql-block">1900年初,两件大事搅得慈禧太后寝食难安。其一义和拳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北京、天津等地的外国使馆区烧杀抢砸;其二西方国家从维护本国在华利益出发,支持光绪帝亲政。</p><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独揽朝政数十年,已经习惯了高高在上的统治者生活,怎么可能坐视洋人干涉中国的内政。于是在一些主战派大臣的支持下,慈禧太后有了和洋人大干一场的决心。</p><p class="ql-block">同年1月,慈禧太后发布诏令,支持义和拳的“扶清灭洋”行为,等同于以官方的形式宣布了与西方国家对抗。然而此时的光绪帝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不想与西方诸国交战。他应洋人的要求,批准了各国使馆自聘武装卫士的请求,由此达到保护使馆工作人员及家属的目的。</p><p class="ql-block">中国两位统治者的对外关系政策出现了巨大的分歧,而获得武装警卫的洋人却将保护使馆区的行为扩大化,导致数百名无辜中国平民及士兵被枪杀,这一数字不包括被枪杀的义和拳武装人员。</p><p class="ql-block">其中,德国驻中国公使克林德行为最为恶劣,凭借特权胡作非为,作恶不断。不但命令德国士兵枪杀了很多中国平民,还亲自带队枪杀了20余名义和拳民,成为了中国老百姓眼中的恶魔。</p><p class="ql-block">随便举个例子:</p><p class="ql-block">比如1900年6月14日下午,义和团途径德国使馆,克林德竟无端下令开枪,当场打死20余人,连13岁的孩子都不放过。他的轻率行为激怒了义和团,直接引发义和团与洋教徒之间的厮杀,其他外国使节纷纷表示不满,呼吁克林德停止暴力行为。</p><p class="ql-block">对中国人,克林德是残暴;对其他外国公使,克林德则是傲慢。每当公使团聚在一起谈论时局,克林德总是吹胡子瞪眼睛,对其他公使的意见嗤之以鼻,常常与英、俄两国公使直接对抗,甚至在被杀前一晚,还指着俄国公使破口大骂。在其他公使眼里,这个出身贵族的德国男爵,不过是一个古怪、偏执的野蛮人。</p><p class="ql-block">但是,克林德一个人的狂妄,对其他外国人来说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因为中国人要想报复,他们这些老外将面临同样的危险。如此一来,克林德就成了众矢之的。</p><p class="ql-block">英俄公使早就对他鼓动瓜分中国的建议不满,其他公使也不待见他。清政府因为他对光绪和慈禧的蔑视,也一直耿耿于怀。义和团就不用说了,跟他是血海深仇,欲除之而后快。</p><p class="ql-block">1900年6月19日,清政府总理衙门照会各国使节:限在24小时内离开北京。当时义和拳民已经发展到北方数省,拳民上百万,都以扶清灭洋为宗旨,到处打击洋人。</p><p class="ql-block">这些外国使节和随行家属那敢离开京城,这不是自行死路吗!当时又没有飞机和铁路,都要靠马车从陆路撤离,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p><p class="ql-block">克林德愤愤不平,于1900年6月20日这天上午,带着翻译,打算到总理衙门交涉,要求延长离开北京的期限。</p><p class="ql-block">当时,一前一后两顶轿子出现在东单附近,从轿顶的红绿绒布来看,里面坐的肯定不是一般人。没错,后轿里坐着的正是克林德,前面则是他的翻译柯士达,二人此行的目的,是前往总理衙门会见载漪。</p><p class="ql-block">结果其乘坐的轿子刚走到牌楼北大街西口时,与巡逻的火枪队遭遇。</p><p class="ql-block">克林德见有中国士兵用枪指着他,拨出随身携带的手枪就朝中国士兵射击。霆字队枪八队章京大怒,当即开枪打死了克林德,翻译官柯达士受伤逃走。</p><p class="ql-block">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同时向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国、日本国、俄国、、比国、荷兰国等十一国宣战。</p><p class="ql-block">并以圣旨的形式,悬赏捕杀洋人,规定:杀一洋人赏五十两;洋妇四十两;洋孩三十两。重赏之下必出勇夫,中国军民都争先恐后的围剿追杀洋人,以至于发生了为争夺赏金而自相残杀的事情。</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柯士达的证词</p><p class="ql-block">刺杀事件很快传遍了京城,吃瓜群众纷纷猜测,到底谁才是凶手?因为这是一起严重的涉外命案,所以留下的证词和报道很多,看看他们怎么说。</p><p class="ql-block">1900年10月13日,《泰晤士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认为这是一起谋杀事件。文章的内容由柯士达提供,他当时正在案发现场,据他回忆,轿子经过哈德门的巡捕房时,一位满族军人手持步枪,在轿帘外约一米处,突然朝着克林德的头部开枪。轿夫四散逃命,“我的大腿中了一枪,看公使在轿子里毫无动静,就拼死逃进了美国卫理会传教团。”</p><p class="ql-block">从柯士达的说法来看,克林德遇刺事件,显然是一次有预谋的行动。由于他是现场唯一幸存的外国人,这一说法被国外普遍采信,认为是清政府实施的谋杀,案件在德国也是以谋杀案盖棺定论。</p><p class="ql-block">然而仔细一琢磨,就发现柯士达的证词疑点重重。第一,他坐在前面的轿子里,怎么会看清后面刺杀的清军呢?假如他当时正好回头往外看,又是如何在大腿负伤的情况下穿街走巷,躲过众多清军的追杀呢?如果清政府真策划了这起谋杀案,又怎么会留下他这个活口当证人呢?</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刘玉成的证词</p><p class="ql-block">现场目击证人除了柯士达之外,还有一个叫刘玉成的人,他是克林德的随从。据刘玉成所说,当天他骑着马走在前面开道,突然听到几声枪响,回头一看,发现一伙清军正愤怒的推搡克林德的轿子,而克林德却一动也不动。</p><p class="ql-block">这里面的细节就有意思了:</p><p class="ql-block">第一,清军既然群体发怒,一定是有什么激怒了他们,以克林德的作风,做出点出格的事也正常。</p><p class="ql-block">第二,克林德为啥一动不动?如果已经死了,那是在现场被杀的,还是上轿前就已经死了,准备栽赃嫁祸呢?</p><p class="ql-block">第三,克林德随身带枪,刘玉成听到的几声枪声,会不会是克林德首先开枪的呢?这是一个天大的问号。</p><p class="ql-block">更让人费解的是,克林德是6月20号遇刺的,伦敦的报纸在6月16日就发布了一条新闻,宣称克林德被义和团杀害,引起欧洲各国一片恐慌。提前4天的死亡预告,让人不得不怀疑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谋。</p><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杀手:恩海</p><p class="ql-block">在这起案件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刺杀克林德的凶手——神机营的恩海。克林德遇刺80天后,日本密探在当铺发现一块刻有“K”字标志的怀表,这是现场丢失的物证,密探顺藤摸瓜,最终将恩海抓获。</p><p class="ql-block">据恩海交代,他刺杀克林德是遵上级之命,如果完成任务,可领赏银70两,官升一级。然而,刺杀克林德之后,他只领到40两白银,也没有官升一级。他之所以留在北京没有逃走,就是为了等待晋升的命令。</p><p class="ql-block">那么,恩海口中的“上级”是谁?很多人认为是载漪,因为他儿子原本可以成为太子,却被洋人搅黄了,所以对洋人极端仇恨,并利用义和团与洋人对抗。可是,恩海至死也没说“上级”是谁,又给我们留下一个未解之谜。</p><p class="ql-block">1900年12月31日,19世纪的最后一天。</p><p class="ql-block">对于中国来说,这一天是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初十,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p><p class="ql-block">大清国就是这样与世界脱节,麻木不仁。</p><p class="ql-block">这一天的北京城,寒风呼啸,万木萧瑟。</p><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已不在北京城了,他们已逃往西安。现在住在皇宫里的,是八国联军总司令、德国元帅瓦德西。</p><p class="ql-block">奉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旨意,这一天,一个叫做恩海的大清国士兵,要在北京被德军砍头。</p><p class="ql-block">行刑的地点,是在东单牌楼北街、东总布胡同西口。</p><p class="ql-block">路口的街道两旁站满了德军,还有临时征调来的清军,屋顶上也站满了联军和各国公使和他们的夫人们。他们都在等着看一场野蛮又似乎很有趣的大戏。</p><p class="ql-block">终于,带着脚镣的恩海上场了,走上了他的凶杀现场,走上了他的问斩刑场。</p><p class="ql-block">临刑前,恩海接过百姓递过来的断头酒,豪爽地一饮而尽,站起身说道:“克林德是我杀的,我敢作敢当。今天,我的血洒在这白石牌坊前,就是让洋人们记住:只要他们还敢在中国的土地上逞凶,就有不怕死的中国人给他一枪……”</p><p class="ql-block">随后外国记者要给恩海拍行刑照,这是特别安排的。恩海对着记者大呼:“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恩海为国而死,死而无憾!”</p><p class="ql-block">说完,恩海放声大笑,声震街巷。这一年,他英勇就义,年仅25岁(1876-1900)!</p><p class="ql-block">恩海在克林德遇刺处被斩,头颅被当作战利品运送至德国。</p><p class="ql-block">就这样,恩海牺牲了。但他的英雄事迹和豪言壮语却传遍了中华大地,传到了大洋彼岸。外国报纸广泛报道,恩海的照片被登在了英文、法文报纸上,一时间成为国内外热议的人物。恩海不畏强暴的民族英雄形象就此树立,他的故事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六)恩海开枪了</p><p class="ql-block">那是1900年6月20日。</p><p class="ql-block">北京的义和团运动已经愈演愈烈,逐渐难以控制了。</p><p class="ql-block">那一天,恩海和他手下二三十名清兵,在这个路口遇见了克林德公使。后者正坐着轿子,要去大清国的总理衙门理论关于外国公使撤离北京的事情。</p><p class="ql-block">恩海开枪了。</p><p class="ql-block">一个小小的清军,为啥敢于向一个外国公使开枪?</p><p class="ql-block">有人说,这是清朝的阴谋,他们借口让公使们到总理衙门谈事,却在半道伏击。结果德国公使克林德被击毙,其他公使再不敢出使馆了。</p><p class="ql-block">也有人说,这是英国和俄国的阴谋,据说在克林德被杀前4天,也就是6月16日,伦敦的报纸上就出现了一则报道,说北京的公使馆已被中国占领,德国公使被杀。</p><p class="ql-block">当然,恩海被审时也回答了这一问题。他的答案里没有阴谋,只有阳谋:</p><p class="ql-block">我奉长官命令,遇外国人即杀之。我本一兵,只知服从长官命令。有一日,我带领二三十人,在街巡逻,见一外国人坐轿而来。我立于旁,对准外国人放一枪,轿夫立时逃走。我将外国人拖出,已死。其胸前有一表,我即取之。同事者有得其手枪者,有得其金戒者。</p><p class="ql-block">我万不料因此表犯案。但我因杀国仇而死,心中甚乐。汝等即杀予以偿命可也。</p><p class="ql-block">(七)</p><p class="ql-block">历史节点</p><p class="ql-block">克林德遇刺的前两天,也就是6月18日,八国联军攻陷大沽口;6月19日,清政府发出照会,驱逐所有外国公使;6月20日,克林德前往总理衙门抗议,在途中遇刺;6月21日,慈禧向十一国宣战。</p> <p class="ql-block">由于清军谎报军情,清政府只听说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口,并不知道大沽口已经失陷。清政府驱逐外国公使的目的,是迫于当时京城混乱的局势,认为将外国公使转移到天津租界,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就能避免一场即将到来的战争,哪想到第二天就发生了刺杀事件。</p><p class="ql-block">西方列强一直处心积虑想占领京城,而克林德的死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借口。他的死,引发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辛丑条约》签订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甚至间接造成清朝的灭亡。毫不夸张地说,克林德之死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关键节点。只不过,如今早已过去了120年,真相仍旧笼罩着层层迷雾,似乎成了永远解不开的谜。</p><p class="ql-block">克林德事件:误杀?谋杀?</p><p class="ql-block">美国记者莫里森曾在《泰晤士报》上报道过这样的内容:“太后和端郡王……筹划了一次集体屠杀,根据这一计划,所有外国公使在那天早晨都将大难临头。”</p><p class="ql-block">莫里森当时对克林德的翻译柯士达进行过采访,柯士达在采访中说:“谁射杀了公使,他的同伴是些什么人,这都是没有疑问的。他们不是义和团,而是清兵,都穿着军服。他们无疑是事先在捕房附近埋伏好的。唯有九门提督崇礼方能下此命令……此外,还有一个情况可以佐证公使是被政府军谋杀的:没有人向轿夫和马夫开枪。假如是义和团,他们一般都会以同样的仇恨袭击为洋人服务的中国人。</p><p class="ql-block">国外媒体甚至推算主谋就是慈禧,有人叫嚣要拿慈禧来抵命。当时,有三种说法,柯士达的说法是:这像是一场设计好的谋杀。另一种说法则是,克林德是被误杀了。第三种说法,由于政治目的及对克林德个人的仇恨,公使的人向端郡王告密,克林德要独自一人去总理衙门,建议杀了他。</p><p class="ql-block">克林德曾下令枪杀过义和团团民约二十人。清政府总理衙门对各国驻华使节“限二十四点钟内各国一切人等均需离京”的照会是完全符合当时国际法的相关规定的。对克林德这种已身背二十条人命的人,更是有充分理由将其驱逐出境。说是谋杀似乎没有太多的道理。</p><p class="ql-block">总之,克林德的死,清政府如同捅了马蜂窝一样,被逼到了角落里。</p> <p class="ql-block">(八)赛金花救了慈禧一命</p><p class="ql-block">克林德被杀的消息传回德国,已经是清朝对外宣战后的事情了。德皇威廉二世大怒,派遣瓦德西元帅指挥2万大军乘军舰气势汹汹的奔赴中国。结果还没有等瓦德西的大军到达中国,八国联军已经攻破了北京城。</p><p class="ql-block">克林德遇刺,引发八国联军侵华,京都局势恶化。这时一个人物出现了,她就是八大胡同的京华名妓和鸨儿——赛金花。</p><p class="ql-block">2004年3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百年时尚女性排名活动中,赛金花名居榜首;在中国百年十大女杰中,赛金花也位列其中。</p><p class="ql-block">那么,一个出身卑微的青楼女子,为何会如此受欢迎,还被评为时尚女性、杰出女性,为何会跟慈禧扯上关系呢?</p><p class="ql-block">这一切还得从头说起。</p><p class="ql-block">赛金花,原籍安徽黟县,1872生于一个士绅家庭。母亲病逝后,随父亲移居到苏州。1886年,14岁的赛金花成了一名“卖笑不卖身”的“清倌人”,改名为傅彩云,红遍了苏州。早年嫁给洪钧,由妓女一跃成为“状元夫人”,甚至,跟随丈夫一起去欧洲,会晤过德皇威廉二世和首相俾斯麦,游历过柏林、圣彼得堡、巴黎和伦敦,阅历颇丰。</p><p class="ql-block">她的那段经历,不说传奇,至少也是相当的精彩了。后来,洪钧病死,她不得不重回上海,重操旧业,在上海颇有名气。之后,在故人的陪伴下,她回到了北京,如果,不是八国联军侵华,赛金花应该过着舒适、安稳的日子,而她跟慈禧的交集,也是从这个时候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八国联军进京后,大力搜剿义和团,使得北京城里腥风血雨。赛金花因为早年的国外游历经验,精通德语,并跟德国的一些上层政要交好。所以,她灵活地运用这些国外资源,争取到和八国联军司令瓦德西会见,更是成为瓦德西的座上宾。</p><p class="ql-block">她的外交能力,绝对是外交家级别的。她对瓦德西说:“军队贵有纪律,德国为欧洲文明之邦,历来以名誉为第二生命,尤其不应该示人以野蛮疯狂。”可以说,她的这一番话,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外交效果。</p><p class="ql-block">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遇刺后,其美国籍夫人伤心至极。因当时舆论认为克林德为谋杀,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慈禧。其夫人扬言要用慈禧太后的老命来抵,因而,议和的先决条件就变成了:“光绪赔罪,慈禧抵命。”当时,议和大臣李鸿章面对这样的情景,更是束手无策。</p><p class="ql-block">正在穷途末路之时,赛金花出面与瓦德西上校见面了。她说服瓦德西,并帮她找到了克林德的夫人。</p><p class="ql-block">赛金花对她说,要把太后列为战争元凶,这对于大清国来说是不可能的。她建议为克林德竖一座牌坊,类似欧洲人的凯旋门或石碑,用这种方式委婉地向德国政府道歉。赛金花有一定的外事经验,又懂德语,跟洋人打交道不怯场,也很讲究技巧。</p><p class="ql-block">最后与克林德夫人谈判的赛金花“灵心四照,妙舌如莲,周旋得春风满座”。这个赛金花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为当时的清政府解了眼前之围。</p><p class="ql-block">克林德夫人和德方最终接受了这个建议,光绪二十七年五月初十(1901年6月25日),克林德碑动工修建,经过一年零七个月后竣工。整座碑坊采用中国传统的四柱三间七楼式的牌坊形制,宽约4.7丈,高约2丈,东西横跨繁华的东单北大街。当时碑坊上面还用拉丁、德、汉3种文字,刻书着以光绪皇帝名义颁布的“惋惜凶事之旨”。在铭文中,光绪要求看到此碑的人都要“睹物思人”,然而当时每个走过石牌坊的中国人都抬不起头来,心中只有愤怒和耻辱。</p><p class="ql-block">“克林德碑”于1903年1月8日举行落成揭牌仪式,竖于克林德遇刺的西总布胡同西口外,横跨在东单牌楼北大街上,赛金花应邀参加了揭碑仪式。克林德牌坊落成典礼,清廷派出醇亲王载沣前去庆贺。</p><p class="ql-block">那一年,赛金花二十八岁。据说那天辜鸿鸣见到了赛金花,他对赛金花说:“你做过的这些义举,于社会有功,上苍总会有眼的。”</p><p class="ql-block">和议既成,联军退兵,战败的清朝签订了《辛丑条约》,德皇威廉二世要求清廷派一名特使远赴德国,代表清廷向他当面道歉。这个任务落到了光绪帝亲弟载沣头上,载沣成了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个亲自去外国出使的王爷。当时的载沣也不过18岁,年纪轻轻,但他深知这件事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到了德国后,如果没有必要的事,载沣一直待在行邸。德皇威廉二世要求载沣按照中国的礼仪在道歉时对他行跪拜礼,用意便是羞辱载沣所代表的清廷。但载沣坚决不肯,提出了强烈抗议:“宁蹈西海而死,不甘向德皇跪拜!”</p><p class="ql-block">载沣的宁死不屈让威廉二世不得不放弃这项要求,最后,载沣只行了鞠躬礼。这次出使,清廷的卑微程度无疑令人痛心,但载沣的表现,却还是尽最大努力维护了国家的尊严。</p><p class="ql-block">两宫回銮后,乱哄哄对勤王者论功行赏之时,自然没有赛金花的份儿,不但如此,慈禧还下懿旨“赛金花终生不许踏入京城”。</p><p class="ql-block">最后赛金花离京颠沛流离经年,民国后才又辗转进京。1936年冬因病在北平惨然过世享年62岁。社会各界提议公葬,包括北平市长在内的各类政要、名绅、教授均要出资。画家李苦禅、名伶马连良等均义卖义演助葬,北大教授刘半农为其写传。在好心人的帮忙下葬于陶然亭的锦秋墩西坡“香冢”旁。</p><p class="ql-block">1918年随着德国在一战中战败,民国政府决定拆掉克林德牌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霓裳飞舞,女,太原人,毕业于太原师范学院政治专业,国际诗词协会会员。酷爱文学,擅长山川湖海人物,文史地理类题材创作。众多诗歌散文被我国著名朗诵艺术家、电台播音员等朗诵。散文《走近黄埔军校》在全国征文大赛中获二等奖。现代诗《啊!巍巍秦岭》获2019年诗人乐园文学最高成就新闻奖。有作品入选《大国传世诗人》《草根诗集》《中国最美游记》《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华夏实力诗人》等丛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