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线上集体备课 绽放教研之花</b></p><p class="ql-block"><b>——德惠市实验小学 六年语文组集体备课</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生而有翼,不落尘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踔厉奋发,踵事增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不啻微光,造炬成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行而不辍,未来可期。</b></p> <p class="ql-block"> 一场卷土重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为了守护师生的健康安全,按照德惠市教育局文件精神,根据实验小学领导班子的部署,我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六年语文组进行了《第三单元 习作单元》的集体备课</span>,线上集体备课考验的是一个团队的专注力与毅力,比拼的是一个团队的追求与志向,通过集体备课,能够保证线上学习效果,保持最佳学习状态,不断提高学习效率。</p> <p class="ql-block"> 本次线上备课由李晶老师主持,六年组十位语文老师轮流发言,针对语文第三单元的编排体系,重点问题及授课中需要强调的内容进行了研讨。</p> <p class="ql-block"> 首先,组长李晶老师针对第三单元的主题,主要内容进行了解读。</p><p class="ql-block"> 1.单元主题:</p><p class="ql-block">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让真情在笔尖流露”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匆匆》《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组成,并安排了两篇习作作文《别了,语文课》《阳光的两种用法》。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并能运用所学,在习作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p><p class="ql-block"> 2.本单元重点,</p><p class="ql-block"> 通过用朗读、默读等方式反复读文,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习作例文都情感真挚,朴实自然,只有在深入品味文字时才能感受到作者的一片真情。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一文中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感人至深。作家史铁生在《那个星期天》中用细腻生动的语言回忆等待过程中心情的起伏变化,令人动容;《别了,语文课》中少年对祖国对母语的深深眷恋恋打动人心;《阳光的两种用法》一文中肖复兴用质朴的语言,朴实的事例表达对母爱的深深感恩,深情溢于言表。这些真情实感都要通过反复阅读文章才能真切体会得到。教学时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课文。图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并能运用所学,在习作中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p> <p class="ql-block"> 张彩虹老师针对《匆匆》一课,发言:</p><p class="ql-block"> 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我布置了课外阅读作业:读一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 ,如《荷塘月色》、《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绿》等著名的散文,学习积累优美的语言和名家细腻的写作手法,这样让学生真正做到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p><p class="ql-block"> 教学中不仅注重读的指导,还要进行写的训练。在这里我由读引入写,让学生在读懂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仿照本段的写法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仿写练习,通过仿写,进一步体会时光的匆匆,进行了知识的迁移。</p> <p class="ql-block"> 接着,孙百风老师,对《匆匆》一课的写作背景及重点问题进行了解析。</p><p class="ql-block">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写于1922年。在《匆匆》中,朱自清以细腻的文笔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虽伤感却并不颓废,虽苦闷却并不消沉。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第2~4自然段写时光一去不复返,我惆怅又伤感,提醒人们要珍惜时间;第五自然段回扣题旨,首尾呼应,引发思考。</p> <p class="ql-block"> 接着,于朝辉老师针对《那个星期天》这篇课文进行了解析:这篇课文是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第四章《童年之门》中的一部分,课文真实感人地写出了“我”一天中的心情变化。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首先自由读文,交流、讨论课文的写作顺序。在此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不但关注主人公的动作和内心独白的描写,更要关注对周围景物的具体描写,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同时,建议学完本文后,回顾《匆匆》,比较两篇课文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进一步体会两篇经典课文的情感表达方法。</p> <p class="ql-block"> 徐桂倩老师针对本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强调:《那个星期天》课文插图别具匠心,第一幅插图对应的是第4自然段的内容,呈现的是“我”跳房子、看云彩走、拨弄蚁穴和翻看画报四个情景。同一个人,做四件不同的事,不用四幅画面呈现,而是集中在一幅画面中,这种类似于“蒙太奇”的呈现方法,将不同时空的场景拼接在一起,形成一种超越时空的紧凑感和紧张感,生动地展示了“我”在等候母亲回来时,一个人艰难打发时间的情形,形象地表达了“这段时光不好挨”。这样的呈现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整体地、关联着看这四个情景,更好地体会主人公的心情。第二幅插图对应的是第6自然段的内容,描绘了“我”一声不吭地蹲在母亲身边看她洗衣服的情景,人物的表情、动作形象地表现出了“我”内心的委屈和失望。</p> <p class="ql-block"> 接着,康建老师对《习作例文》进行了解析:</p><p class="ql-block"> 《别了,语文课》这篇习作例文,在习作开篇,便以以前的“懒洋洋”到今天的“全神贯注”,全文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强调变化之大,能够引起读者兴趣。一口气读完张先生送我的书,让我对文中有一种相识恨晚的感觉,进一步突出了我情感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本组的李振燕老师继续发言:</p><p class="ql-block"> 习作例文《阳光的两种用法》写了“我”的母亲和毕大妈充满智慧地使用阳光:冬天中午晒被子,夏天用缸中太阳晒热的水洗澡,表现了她们的生活智慧和美好内心,表达了“我”亲和毕大妈这样的普通劳动者的赞颂,以及对平淡生活的赞美。例文旁批从两个角度示怎样表达真情实感:一是通过具体的事例表达情感;二是可以围绕一条主线表达情感课后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对母亲和毕大妈这样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的</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接着,于敏老师针对“习作”内容,进行解析:</p><p class="ql-block"> 本单元习作是“让真情自然流露”,以《别了,语文课》和《阳光的两种用法》两篇习作例文为例,引导学生继续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以及进行表情达意的写法。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回忆生活中的各种情感体验,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方法,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本组的徐建华老师针对“习作”部分,进行解析:</p><p class="ql-block"> 教学时,重要的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累。可以先借助教材中表示情感体验的词语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进而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然后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事例,事实自然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完成习作。</p> <p class="ql-block"> 最后,贾玉梅老师针对本单元的学习方法进行了补充,习作单元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体会作者表情达重的方法,并能适当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每篇课文作者都表达了对人生,对生活,对人事的不同情感,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教学中要抓任这一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提炼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并结合课堂练笔进行及时地运用,为后面的初试身手和习作积累优秀的语嘉和写作方法 ,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b> 巍峨的高山挡不住勇往直前的攀登者,浩瀚无际的大海拦不住搏击风浪的水手,苍茫无际的雪原止不住意志坚定的护边员,我们有理由相信,疫情会散去,待到山花浪漫时,愿我们实验小学的全体老师会相聚实验小学,再聚丛中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