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飞倒仰飞身去 箭扣归来不看墙<br> 明朝边镇有句顺口溜:宣府教场,大同婆娘,蓟镇城墙。说的是宣府镇练兵场地大,条件一流;大同镇风尘女子重门叠户,功夫了得;蓟镇长城包砖多楼,气势恢宏。<br> 而蓟镇长城的精华在北京段,最具代表性的是箭扣长城。<br> 一般登箭扣长城的路线是:西栅子村西大墙、三岔口、涧口梁、牛角边。形象地说是北京结、鹰飞倒仰、天梯、将军守关、涧口、鬼见愁、小布达拉宫、镇北楼、牛角边。由西向东,全程8千米(图一)。 图一:摘自网络 <div> 按《四镇三关志》,这段长城只是昌镇(原蓟镇)黄花路田仙峪(涧口、箭扣)长城的一部分。</div><div> 形容箭扣长城就一个字“险”。高山崖壁之上、奇峰峻岭之间,敌楼突兀,城墙盘亘,云、山、墙互融,恰龙飞凤舞。什么鹰飞倒仰、天梯、鬼见愁,看这一串名字,您就别爬了,看几张照片过过瘾(图二、三、四、五、六)。</div> 图二:借用航拍的鹰飞倒仰 图三:前方的险峰就是小布达拉 图四:天梯长城与山峦中的杏花 图五:鬼见愁来人不愁,攀岩可过 图六:箭扣长城秋色 这段长城由黄花路渤海所田仙峪寨管辖,初为蓟镇,嘉靖三十年划为昌镇。田仙峪寨,永乐二年建,守军九十多人,可直达支线楼(钻关、将军守关)、镇北楼、涧口梁(图七)、牛角边西垭口,其中涧口是主关,也是箭扣名称的来源。<div> 但是从箭扣发现的鼎建碑来看,这一段敌楼都按“贾字XX号台”称呼,说明田仙峪寨西边的贾儿岭口,总体负责这段长城的防御。贾儿岭口,嘉靖十五年建,曾驻军一百五十人。比田仙峪寨的兵多。</div> 图七:涧口(箭扣),抗战中被日军炸塌 这段长城除了险峻威武,还是明朝内外长城的节点。节点在怀柔小火焰山上,原名三岔口,现名北京结(图八)。长城从秦皇岛锥子山而来,临近西大墙分岔,一路向北经九眼楼进入宣镇,是为外长城;一路向西大榛峪方向进入昌镇,是为内长城。但蓟镇、昌镇、宣镇的分界点并不在这里。 图八:西大墙火焰山上的北京结 由于这段长城内边山体险峻,落差大,导致守军上下很辛苦,后勤供应不便。所以山下设置了渤海所、田仙峪寨、贾儿岭堡,以方便士兵轮值和粮草供应。嘉靖二十七年又增设了渤海所新营,建渤海粮仓,增编一千多士兵,六百多匹马,以加强防守和运输,并派驻参将坐镇指挥,还一度派过副总兵驻守。 <br> 增设渤海所新营、成立昌镇也是为了加强明十三陵的守护。<div> 整段长城为高规格的一等边墙,双面砖垛,有小支线、暗门、障墙、炮台、上兵道。敌楼设置在制高点、垭口或有通道之处,且大部分为砖石混筑,墙砖厚重,券拱弯度小,是蓟镇首批建设的敌楼(图九)。</div> 图九:砖石混筑,是首批建设的空心敌楼 尽管这段长城砌砖比较早,但有两个特点:不论山多险,崖多高,只要能砌筑,必有墙。看来有形象工程或长城标杆的意思(图十)。 图十:山崖间的长城 <div> 另外,施工不留死角,严格按图施工。即使山崖距垛墙几十公分,也要砌筑垛墙。可谓不计成本(图十一)。</div><div> 这就是京都长城的奢华。</div> 图十一:紧贴山崖,仍砌筑了射孔和直垛口墙(后来戚继光创新为八字垛口) 战事记载:“嘉靖二十二年(1543),西掳犯慕田峪关、贾儿岭、田仙峪。慕田峪关守备陈舜战死。这次事件也是单独设置昌镇的起因。<br> 有待考证的是,《昌平州志》载,自慕田峪以西皆重边。那么,是否有一条长城从箭扣南边的山峦而过呢,一些墙友已经发现了部分墩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箭扣长城与田仙峪寨的联络墩台;一种是这里有明早期长城,明中后期将防线北移至险要的山脊,即如今的箭扣长城。<br> 类似于此,蓟镇沿线长城出现重边的情况很多。<br> 箭扣归来,除了赞叹它波澜壮阔的美,还想起它惊心动魄的险(图十二)。此后,天下的城墙不必看和赞了。<br>2023年十月再走箭扣,有所补充。 图十二:壮美的箭扣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