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从懵懂记事起,父亲就开始给我讲故事。三国的故事、水浒故事、隋唐演义、聊斋故事……夏夜里,躺在凉席上,一边听着故事,一边仰望夜空,思绪随着父亲的故事穿越时空,横贯古今。小时候,家庭不富裕,没钱买书,就闹起“读书荒”来。见到哪位同学有一本好书,总是央求再四,甚至倾尽自己所有设法借来一读。每逢遇到赶集,就央求母亲给点儿零花钱。记得有一次好容易得到两角钱,便飞也似的跑到书摊上,买了一本图画书《岳飞传》。读了不知有多少遍,岳飞大破拐子马的情节至今仍深深地刻在脑海中。没书可读的日子实在难熬,走路时,看到一张字条都要捡起来看看。由于酷爱读书,整个上学期间,我的语文最好。尤其是作文,向来不怕,写起文章来洋洋洒洒,令同伴们很是羡慕。<br> </h3> 上师范期间,每逢周末,其他同学或逛街、或看电影、或回家偷闲,我则钻进了学校的图书馆,从《三国演义》、《水浒传》到《红楼梦》、从《陈毅传》到《刘伯承》……心中时刻牵挂着书中的人物命运,与名著同行,虽然形单影只却并不孤独。 参加工作后,我开始了自己的教育类书籍的阅读,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李镇西的《做最好的教师》、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于永正的《如何做一名语文教师》……还自费订了一份《小学生语文教师》。理论阅读充实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对于学生的阅读,我根据自己打小的读书经历,直觉告诉我应该从引导学生兴趣入手,于是一踏上工作岗位,就开始和学生共读书籍。我和学生共读的第一本书是郑渊洁的《皮皮鲁与鲁西西》。书只有一本,怎么办?我开始课余挤时间给学生读故事,有时是课讲完离下课时间,有时是上课前的时间,学生常常忘记了铃声,总是一再催促我再读一会儿。有时我忙,学生索性把书借了去,快马加鞭来阅读。一下课,常自发地围坐在一起讨论故事。读得故事多了,学生渐渐不满足于读故事,开始自己编一些故事,并试着把故事寄给报社,没想到有好多篇都在《小学生学习报》、《作文辅导报》等刊物上发表。我一直不明白其中原因,直到后来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的时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印在他的意识里。精神高涨的状态、研读书籍时的喜悦——这些(用形象的话来说)是一个强大的杠杆,用它能够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原来自己的做法与教育家不谋而合,这令自己兴奋不已。苏霍姆林斯基的另一句话又为自己指引了方向:“请你不必害怕把学校教学的整块时间用在让学生读书上面,请你不必害怕把学校教学的整块时间用在让学生读书上面去!你不必害怕,让学生花一整天的时间到“书籍的海洋〞 里去遨游。让书籍以欢乐的激情去充实年轻的心灵吧!让书籍去占据青年时代吧!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书籍永远是一种新奇之物,如果年轻人总想单独地躲起来去享受这种瑰宝,如果在青年当中有许多这样的读书癖的“怪人”,那么,我们的社会目前还不能对付的许多棘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智者交谈,他可以使自己的脚步更加坚实有力。 梨林中心校一直提倡教师进行经典诵读,和孩子们一起诵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道德经》……熟读成诵,与经典同行,其乐无穷。 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我积极响应中心校提出的“书房计划”,对自己不断加码。从去年11月25日起,每天坚持读书打卡,坚持在朋友圈晒自己的读书感悟。给自己提出学习计划,从每天阅读最少5页。最多读40余页专著。《积极语言在课堂中的应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正面管教》、《孩子的品格》、《从教走向学》、《给教师的建议》……几个月来,从不间断。每天无论多忙,总要挤出时间来阅读、批注、摘抄、写感悟。曾经一边在病床边照顾母亲一边读书,曾经一边看孩子一边读书,曾经挑灯夜读,一边打瞌睡,一边逼迫自己阅读,大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儿头……书读得多了,许多困惑自己的教育问题一一解开。 “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相信随着自己阅读的深入,自己的教育理念一定会与时俱进,常学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