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也许只是滚滚红尘中最最不起眼的一粒尘埃,但是如果有阳光照过来,尘埃也会发出光来。</p><p class="ql-block"> 全盟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来自苏尼特右旗的陈海霞老师在讲课和说课以及最后的研讨中都提到了一件事,或者说是一个小小的细节:</p><p class="ql-block"> 由于是借班上课,为了能在课堂上展示出预设效果,每一个参赛选手都要提前进班和孩子们认识、沟通。陈老师说那天早晨她和孩子们交代完课上的注意事项和要求之后,顺便要了一份儿班级的名单。当她从班主任手中接过名单,马上有孩子温馨提示她:“老师我们班那个同学叫蔡蕴泽,不是蔡温泽。”言外之意是,老师不要在课堂上叫错了,孩子们知道他们即将上的是一堂比赛课,有评委还有很多听课老师,所以暖心地给老师提了个醒。</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被这个细节感动了,所以她反复提及,而且每次提及都很动情。我听她讲这件事也感觉很温暖。温暖于孩子们贴心的小小举动,更温暖于陈老师内心汩汩流淌的感动。在这个小小的互动中,老师和学生都和普通,但是他们却熠熠闪光。我想这关怀和被关怀、感动和被感动、唤醒与被唤醒的教育故事,应该是另一种形式的教学相长。</p><p class="ql-block"> 最近认识了一个名词——佛道两系少年。据说这是如今00后的自我称谓,所谓佛系是指“关我屁事”,道系是指“关你屁事”,佛道两系是指“关咱俩屁事。”我总结就是事不关己、好好挂起;可以抱着手机,忘乎所以。</p><p class="ql-block"> 我是教育工作者,看到这样的字眼总是不由自主和我的孩子们对照:他们也是00后,他们也都是少年,他们是不是也佛道两系了呢?或者他们中有没有属于佛道两系的“高人”呢?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少年佛道两系了呢……由此,我想到了这学期开学我上第一个晚自习的一个经历。</p><p class="ql-block"> 那天我是在九班上自习。九班是我搭档王大爷的班级。这个班级的孩子们学习成绩优异,思维活跃、性格活泼,所以给老师们的印象是比较闹腾。孩子们自己也说:我们九班很优秀,只是有点费老师。那天两个小时的晚自习,我讲课四十五分钟,他们听得挺认真。剩下的时间我让他们安静做作业,不知道是因为刚开学孩子们没有收回心,还是因为上晚自习的人太多,总之就是一直有嗡嗡的声音。警告一遍,保持两分钟安静;敲黑板几下,沉默一分钟……反反复复多次后,我没忍住,拿出了自己的杀手锏——河东狮吼加仙女散花,即随着声震天地的怒斥声将孩子们写完收起来的语文练习册统统甩在讲台上,然后凶神恶煞抱着胳膊站在讲台上,使劲儿盯着全班!班级顿时鸦雀无声,孩子们都把头疼埋得很低。这种状态大约持续了十多分钟,班级一直很静,之后孩子们慢慢放松下来,开始认真做作业。</p><p class="ql-block"> 当他们的注意力回到书本上的时候,我的情绪也渐渐平稳,于是我蹲下来收拾讲台上的练习册。坐在第一排的小安同学立刻冲上讲台和我一起捡。然后,帮我一摞一摞摆好放在讲桌上,又默默回到座位上开始写作业。我坐在讲台上,第一次用温和的目光仔细端详了小安同学。这个有着一双机灵小眼睛的男孩,瘦瘦的很爱动。课上坐不住,总是会做一些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引得全班同学都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挺让老师们头疼。我上课很多时候会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以防止他扭回头打扰别人。但是当看到老师无奈有黯然地捡练习册的时候,他那默默的举动,让我看到他心灵的温度。他,一定不是佛道两系少年。那节晚自习剩余的时间一直很安静,我也专心致志将整合班级的作业都批改完了。</p><p class="ql-block"> 当我和好友说起那天晚上的经历时,她就开玩笑笑话我说:那多没面子,自己扔了练习册又自己捡起来,你不会让个学生帮你捡啊……</p><p class="ql-block"> 我倒是不那么认为,我想如果那天我不捡练习册,一直盯着他们直到下课,教室里也会很安静。但是他们感受到的只是老师的严厉,没有爱与宽容。而且我也不可能看到小安同学内心那份只属于孩子的柔软与温情。我庆幸,那个晚自习,我没有因为面子或者所谓的教师尊严而放弃唤醒和被唤醒的机会。我不愿意孩子们是佛道两系少年,那我首先不能是佛道两系教师。</p><p class="ql-block"> 说到底,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生命与生命的遇见。就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那句话: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p><p class="ql-block"> 但是做为教师的我们,沾染了更多的世俗气息,心灵和情感日渐荒漠化,我们太过功利,以至于忘记了聆听山川河流的声音,忘记了观赏花草树木的影子,甚至也忘记了人有喜怒爱怨惧等丰富的情感,忘记人与人之间其实存在无怨无悔的付出和心甘情愿的奉献,所以有时候我们更需要被唤醒和滋养。</p><p class="ql-block"> 某天早上第一节语文课,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蒹葭》,当我从《诗经》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美中抬起头时,发现孩子们的目光正齐刷刷地盯着窗外——嗬,天空正在飘雪。难怪孩子们都无心听课了呢。只见清晨熹微的晨光中,天空并不显得黯淡,那光线中有种只属于春天的明媚。然而就是在这淡淡的明媚的天空中,片片雪花轻舞飞扬,柔软晶莹,颇有诗情。我干脆停下来不讲课,和孩子们一起注视天宇。</p><p class="ql-block">“来,用一句诗形容一下外面的天气!”我像谢太傅一样问了个问题——白雪纷纷何所似?</p><p class="ql-block"> “撒盐空中差可拟。”</p><p class="ql-block"> “未若柳絮因风起。”</p><p class="ql-block"> “千树万树梨花开。”</p><p class="ql-block"> “燕山雪花大如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他们七嘴八舌,整出个关于雪的飞花令来。我点点头,描述不准确也没关系。我说也可以用毛泽东的词来形容,“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课堂的小插曲,的确实耽误了一点点我的教学进度。但是那有什么关系?周日的随笔中,我看孩子们写了很多对自然的敬畏:三月的风、春天的雪、晚自习前天空绚烂的晚霞……都是他们的生活和心声,多美!</p><p class="ql-block"> 我庆幸那节语文课,没有强行将他们的目光拉回课本上来。有时候,当我们顺着孩子的目光看去,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如果你愿意俯下身子,平等对话,也许那些被你忽略了很久的生命精彩又会重新绽放出光芒。</p><p class="ql-block"> 于是你就会鼓起勇气再出发,在去往远方的路上,你将看到更多会发光的尘埃,它们将会幻化成你心目中的星辰大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