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国学 | 《重屏会棋图》里的南唐政治博弈

顺昭书院

<h3>南唐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应该是古代最为烧脑的一幅画。<br><br>这件表面上和和气气的绢本画尺幅不大,纵不到半米,横也不过一米,但它却暗含了丰富又复杂的信息。待细致读画后,你定会惊叹时人的脑洞和极尽细致的构思表达能力。</h3> <h3>重屏会棋图(宋代摹本) 南唐 周文矩<br><br>北京故宫博物院藏</h3> <h3>画的标题,有两层含义:一是重屏,一是会棋。<br><br>会棋即下棋,如今各个城市的街边都有会棋者——两人对弈,多人“指点”,他们议论纷纷,争论不休,恰如其分的破坏了观棋不语的优良传统;重屏也容易理解,画中 4 位中年人背后有一面屏风,此屏风上又画一扇三面山水小屏风,整幅画有两个屏风,故画名曰“重屏”。<br><br>屏风入画,五代时期非常流行,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里就有多面屏风,那既是一种纪实,也起到了分割画面的作用。不过“重屏”,仍是极少出现的个例。</h3> <h3>下棋人背后的屏风</h3> <h3>屏风上又画三面屏风</h3> <h3>在空间营造上,“重屏”的处理方式体现出了古人的严谨态度。<br><br>小屏风上绘有三幅山水画,它们构成了室内的最远景,也把空间透视推向了山边,连接天际,以至无穷。两侧屏风与水平线成 45 度夹角的设置是有意为之,这不仅加强了大屏风所载场景的空间感,更使整个画面产生了向纵深方向延伸的可能,最终形成三维深度空间。试想,如果三面屏风为单面结构,这幅画的纵深感或许会大打折扣。</h3> <h3>左侧的投壶和右侧的食盒</h3> <h3>更为巧妙的是,《重屏会棋图》中有两组场景,并且各自有三个时间点:前景从左至右分别是已发生的投壶运动(古人的一种娱乐活动)、正在进行的下棋和将要发生的用膳(侍女已将膳食置于食盒内);而大屏风内的场景则是由近及远的读书、铺床和入梦。<br><br>这一横向与纵向交叉的叙事方式,再次强化了画面向纵深方向延展的趋势,也彰显了古人极其细腻的构思能力。</h3> <h3>大屏风里由近及远的 3 个场景</h3> <h3>但,这些绘画层面的内容都不是最重要的,它遮盖起来的复杂信息更为引人关注,待我慢慢道来。<br><br>首先,这摆设考究的房间里的 4 位中年男人是谁?<br><br>他们身份显赫,从左到右分别是李景逖( tì )、李景遂、李璟和李景达,其中,帽子最高者为南唐第二位皇帝李璟(后主李煜之父)。最左侧的胡子最少,年龄也最小,是李璟的五弟,最右侧为四弟,李璟身旁的观棋者为三弟(二弟早夭)。</h3> <h3>李景逖、李景遂、李璟和李景达</h3> <h3>再来看会棋之事,棋面上只有 8 枚棋子,且全为黑色,这种棋局在现实中当然不存在,所以,它一定是在传达或记录某种信息。<br><br>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星斗崇拜和占星之说,先民崇敬天象,他们将北斗七星和北极星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称为“斗极”,斗极处于星空旋转的中心,群星绕其旋转,好象天空的主宰。<br><br>细细观察,棋盘上右侧的 7 枚棋子意在摆出“北斗七星”的形,“天璇星”连接“天枢星”将斗口指向的人,刚好是李璟,显然,他是这个国家的主人,身处国之中心的这位帝王,手持记谱册,正满意地看着这一切。</h3> <h3>只有黑子的棋局</h3> <h3>看到此处,有觉察到异样吗?<br><br>常规来说,古代绘画中的人物大小不一定按照实际情况画定,特别是君王,享有最高权力,他在画中的人形尺寸一定是最大的。而《重屏会棋图》里的四兄弟竟一般大,单凭大小难以界定身份高低,更诡异的是,三弟李景遂还坐在了李璟身旁,与君王肩膀持平。粗略看来,这位三弟这简直是作死的节奏...<br><br>往画面下方看,五弟和四弟也没闲着,他们无所顾忌的脱掉了一只鞋子。在古代,尊卑秩序严格,李景逖和李景达的这种动作,显然是不遵循礼制,对李璟不够尊重的行为。</h3> <h3>脱掉鞋子的五弟和四弟</h3> <h3>不过,这就是李璟在位时的真实状况——<br><br>在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南唐只是多个地方政权之一。与父亲防守亲善邻国的政策不同,李璟多采取积极伐战的对外策略,但这种方式没有使南唐走向强大,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屡战屡败的局面,使这个国家最终向后周称臣,元宗李璟也被去掉皇帝尊号,改称江南国主,又因南唐共历经三代,只有最初的一代皇帝,所以李璟被叫做中主,李煜为后主。<br><br>随着南唐朝廷在后周的威胁下由金陵迁到今天的南昌,本就偏安的国土面积一再缩小。国力虽不强大,三位弟弟所掌握的军力却日渐增强,为防止他们谋反篡位,李璟颁布“兄终弟及制”,并带诸弟到父皇陵前立誓,自己死后将传位于兄弟,最终稳住了局面。<br><br>看到这里,画中三弟与李璟的平坐、四弟五弟的过度悠闲就顺理成章了,还有那“北斗七星”的指向,更是显得意味深长。</h3> <h3>四位的目光</h3> <h3>《重屏会棋图》之所以复杂,就在于它不仅通过种种细节展现了当时正在发生的事情,还隐晦的暗示了权利交接问题:虽在下棋和观棋,画中四兄弟的目光十分特别,都不在棋盘上,李璟与左侧的五弟、三弟看向了四弟李景达,同时,四弟的衣纹精细程度最高,超过中主李璟,这在古代绘画中甚是少见。</h3> <h3>李璟与李景达的衣纹对比</h3> <h3>值得注意的是,五弟手执黑子,正欲落棋,四弟手中无子却也摆出了执棋的姿势,说明二人下的不是一盘棋:五弟李景逖与三位兄长非一母所生,他手拿黑子,意在融入;而通过目光、衣纹和空手执棋可以看出,四弟李景达下的是权力之棋,所有这些细节都在指向一个信息:下一位继任者人选是李景达。<br><br>通过了解史实,《重屏会棋图》对李景达作细致刻画的原因还有一种,就是致意先帝遗愿:李景达从小受到父皇李昪的宠爱,本欲传位于他,但朝议未能通过,便只好按惯例传位长子李璟。</h3> <h3>执棋子的五弟与无棋子的四弟</h3> <h3>李璟虽得皇位,但他却与自己的儿子李煜相似,始终爱好文艺,年少时便有隐逸之心。他授意画院画家周文矩完成这些复杂信息时,也借大屏风中的画表明了自己对山野的向往。</h3> <h3>依据白居易《偶眠》所画</h3> <h3>4 人身后屏风上的画,是依白居易的诗《偶眠》而做。卧躺的白居易性情悠然,面前陈放着酒具和书籍,另有炭盆一口取暖,妻子将刚刚摘下的乌帽托在手中。床塌另一面有两婢女在整理床铺,远处一婢女抱被褥而来。头戴道教发冠的妻子与众人后面的山林共同揭示了白居易的心仪之地:归隐山中。<br><br>当然,这也是李璟的心愿。</h3> <h3>屏风画中的白居易</h3> <h3>至此,合上画卷,不禁感叹 1000 多年前古人的细致画工和缜密思维。但这些极其复杂的细节及暗示,看似合理,最后却被李璟长子李弘冀改变了结局。<br><br>这位太子为人猜忌严刻,颇有军事才能。当时,李璟将政务交由皇太弟李景遂全权处理,太子遂与李景遂爆发了皇储之争,最后,叔父李景遂被毒杀,而李弘冀也以残害亲叔叔的罪名被废除了太子之位,几个月后,前太子暴毙。<br><br>961 年,李璟死于南昌,此时,长子已去,次子死得更早,无人可继承正统。<br><br>如此,作为六子的李煜便稀里糊涂的走向了最高位。</h3> <h3>文章为网络转载自公众号LCA,作者莫一奥,文字工作者,长期从事中西艺术史写作,在此向原作者表示敬意及谢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