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今日有邮

方寸乐

一、1998年3月26日,为了展现中华山川的壮美景色,中国邮政发行1998-6《九寨沟》(T)邮票全套4枚,小型张1枚。 该套邮票由李荣卿、黎长青、张幼矩设计(照片为张幼矩)。 (4-1)“芳草海”。 设计者将芳草海置于画面中心,周围有苍劲挺拔的古树,有郁郁葱葱的森林,红黄蓝绿色彩斑斓,湖光山色层次分明,不仅描绘出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而且还洋溢着一种悠远丰富的深厚韵味。特别是对湖边两位藏族同胞形象的描绘,他们一立一蹲,似汲水,似戏水,既给画面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又展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景象。<div>  (4-2)“五花海”。</div> 展现出了五花海湖水的五彩变化。在阳光的照射下,湖水呈现出鹅黄、赤褐、黛绿、绛红、翠绿、靛蓝,斑斓驳杂,交相辉映;蓝天、白云、雪山、森林倒映湖中,水光浮翠,美丽如画。欣赏邮票画面,仿佛立足于栈桥之上,倒映清晰,全神贯注地领略着阳光下湖水色彩的千变万化,也许会产生一种置身奇幻世界的美妙感觉。<div>  (4-3)“树正瀑布”。</div> 流瀑沿峭壁倾泻而下,瀑面时宽时窄,时而缓缓流淌;海子似粒粒珍珠镶嵌,瀑布如缕缕轻纱。细苔岸边栈道蜿蜒,景致极佳。欣赏邮票画面,瀑布倒悬在彩林之下,倾泻奔腾,如崩山堆雪,银珠飞落,恍若身临瑶池仙境。<div>  (4-4)“诺日朗瀑布”。</div> 瀑布顶端平坦如台,飞瀑流湍。欣赏邮票画面,瀑水舒坦下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山谷轰鸣,在阳光照射下幻化出道道彩虹,颇为壮观。<br>  小型张邮票描绘了九寨沟“长海”的自然景观。 这是九寨沟的一大胜景,一大奇迹,令人叹为观止。欣赏小型张画面,巍巍雪峰,横亘天际;郁郁茂林,绵延水边;风平浪静,水波不兴;水天一色,一碧万顷……长海显得那样深邃、幽远、秀美、宁静,犹如一颗被森林环绕保护着的硕大绿色宝石。特别是画面近景中湖边的那棵独臂老人松,它虽然失去了另一侧的枝丫,却忍受着伤残之苦,历经寒暑磨难,依然傲立挺拔,见证着九寨沟的沧桑历史。<div>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一条纵深50余千米的山沟谷地。九寨沟因沟内有树正寨、荷叶寨、则查洼寨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div><div> </div><div> 二、2000年3月26日,为反映我国桥梁建设事业所取得的成就,中国邮政发行2000-7《长江公路大桥》(T)邮票全套4枚,为国家邮票印制局邮票设计师邹建军女士设计。<br><div><br></div></div> (4-1)“万县长江公路大桥”。 该桥位于四川省万县市(现重庆市万州区)黄牛孔子江江面,是连接318国道线的一座特大型公路配套桥,是长江上第一座单孔跨江公路大桥,也是当时世界上同类型跨度最大的拱桥。全桥长814米,宽23米,桥拱净跨420米,桥面距江面高140米。<div>  (4-2)“黄石长江公路大桥”。</div> 该桥位于长江中游的湖北省黄石市,是国家公路干线上海至成都312国道上的特大型桥梁,是一座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该桥全长2580.08米,主桥长1060米。1991年7月开工,1995年12月建成通车。<div>  (4-3)“铜陵长江大桥”。</div> 该桥位于安徽省铜陵市羊山矶下游600米处,是国家“八五”计划的重点工程,是当时世界上同类型第3位大跨径桥梁。桥型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双塔索面斜拉桥,全长2592米,主桥长1152米。1991年12月开工建设,1995年12月26日竣工通车。<div>  (4-4)“江阴长江公路大桥”。</div> 该桥位于江苏省江阴市与靖江市之间。1994年11月22日开工建设,是我国“两纵两横”公路主骨架中黑龙江同江至海南三亚国道主干线及北京至上海国道主干线的跨江咽喉工程。为20世纪“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钢箱梁悬索桥。1999年9月28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胜利建成。江泽民总书记亲自为大桥通车剪彩。正是由于江阴长江公路大桥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中国邮政决定将其展示于国家名片。 细心的邮友在欣赏这枚邮票的时候会发现,江阴长江公路大桥这枚邮票的图案与实景存在一些不符。邮票图案漏印了桥塔上江泽民总书记的题词“江阴大桥”和桥身上的两排路灯。<br> 和该套邮票中的其他三枚不同,中国邮政在设计这枚长江公路大桥邮票时,大桥尚未建成通车,没有实景作为参照,只能参考当时大桥的施工效果图。而题词和路灯是在施工后期加上的。从而造成了邮票图案的遗漏。<br> 这在我国发行的众多桥梁题材的邮票中也是不多见的。此次的设计失误事件,也让中国邮政痛定思痛。在以后的邮票设计工作中,严禁将尚未建成的事物提前搬上邮票。<div>  </div><div> 三、2007年3月26日,适逢李可染诞辰100周年,中国邮政发行2007-6《李可染作品选》(T)邮票全套6枚。为国家邮票印制局邮票设计师王虎鸣先生设计。</div> 李可染(1907--1989),中国著名国画大师。1907年3月26日出生在徐州一个平民家庭。 13岁时拜当地画家钱食芝为师,16岁入上海美专学习,毕业后任教于徐州私立艺专。曾师从黄宾虹、齐白石,得前者“墨块”、“墨线”,后者“积墨”、“渍墨”、“破墨”之诀,丰富了传统技法的表现力。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文联委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等。他不仅在山水画上为当代书画竖起了一座光辉的里程碑,在人物画、动物画方面也同样对当代画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他自成体系的艺术教育思想,更是为当代艺术观念的开拓作出了重要贡献。<div>  (6-1)“松下观瀑图”。</div> 此图以淡而尖细之笔画松、岩、瀑布和人物,运笔迅速,间或用长托笔和挑笔。画面右上方的山涧、溪水作了三个大回环,然后沿着崖壁写出就如“遥看瀑布挂前川”,突出一个“挂”字。画的右下部,在树木遮掩下可见瀑布溅起的雾气和水击潭石。近坡一老者坐于岩石上观瀑。对面两山之间瀑流飞泻,石上几株秀松挺立,以细笔写松针,颇得石涛之法。<div>  (6-2)“万山红遍”。</div> 此作取毛泽东主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词意,红色的主调和恢宏气势极合词的意境。此画受传统山水画的影响,构图丰满,山体和树叶以朱砂层层积染;白墙、几线飞瀑与山下的流泉成为画面的亮色,有“提神”之效。近景的树林按大小层层推进,中景是雄强的主峰,远处的重重山峰构成了一种深远感。红为主调,强调“遍”、“满”,风格浓艳、静穆。浓烈的色彩、严谨的构图,充分体现着艺术家炽热深沉的情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是李可染山水画艺术中的灿烂篇章。<div>  (6-3)“观画图”。</div> 这是一幅近似戏曲场面的画,是李可染人物画的代表作。除人物外,画上再无它物。三个观画者有着不同的年龄、身份和神态。这幅不着一笔的画中之画,妙处在于给人民提供了想象的余地,不同的观者可以自由去填充它,同时又不分散观者对画中人物神态的关注。这样的处理方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无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造成一种虚中见实的审美效应。<div>  (6-4)“放鹤亭”。</div> 放鹤亭为李可染家乡——徐州的名胜古迹,这是一幅表达画家性情的作品。画的中心是亭子,四周是浓淡不同的墨色山体,点景人物栩栩如生,以大泼墨画山,山亭用焦墨勾画,浑厚凝重,似金石派画家的笔路。李可染山水画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趋于成熟的,但这幅40年代的画已有了后来的风格,画幅大面积是传统的空白式,一些局部处理已具有了黑、重、狠、辣的特点。<div>  (6-5)“浅塘渡牛图”。</div> 图中绘两牛浮于塘中,一牧童坐于牛背,回首观疏柳发新叶的景象。疏柳垂枝不多,稍加淡墨点画,取其意到;牧童线条用金石笔法顿挫写出,简而气足;水牛用墨焦而见润,湿而见笔。全画构图精妙,物象简练,意境爽洁,用墨恣肆纵横,充满田园情趣。这幅作品,不以墨胜,不以色胜,而是墨、色兼收,情趣并发。<div>  (6-6) “春雨江南图”。</div> 杏花、春雨、江南,是李可染常画的题材。面貌大致分两种:一为浓重,一为虚淡。此图属于浓重一路,较之前同题材画作景物大为减少,风格差别很大。构图左虚右实,右边浓重的山体,与左侧迷离的江水和小船构成秤的平衡,奇中见正。泼墨画山,溶溶晕晕,浓重神秘。在山下黑瓦白墙的村舍和浓密林木的掩映下,几片盛开的杏花鲜艳夺目。山水都笼罩于湿润的烟雨中,传达出江南山水的灵秀之美。 <p class="ql-block">方进2022年3月25日二次修改</p> <h1></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