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 <p class="ql-block">有这样一个案例:</p><p class="ql-block">一个13岁的男孩儿在妹妹出生之前有五年的时间,他是家里唯一的孩子。他家里的情况比较好,每个人都毫无怨言地满足这个孩子的任何愿望。男孩儿的父亲是个军官,频繁在外,每次回家都很享受儿子对他的依赖。他的母亲聪明善良,总是努力满足这个依赖成性,又顽固倔强的儿子的任何心血来潮的要求。</p> <p class="ql-block">不过,男孩儿那些没教养的行为或者带攻击性的动作,也常常让她很恼火母子的关系非常紧张:男孩儿没完没了地欺负妈妈,对她发号施令,把她使唤得团团转,更让妈妈无法忍受得是:不论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只要他想,他总能用各种无理的方式引起他人的注意。但由于他的本性并不坏,所以妈妈还是顺从他的要求,帮她穿戴整洁,辅导他做功课。他是个聪明的孩子,直到8岁,他的成绩还是不错的。</p> <p class="ql-block">可是八岁的时候,男孩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简直让他的母亲崩溃:他完全不爱惜自己,丢三落四,个人卫生更是一塌糊涂。想要得到什么,得不到,就抓扯妈妈的头发,他一刻也不让妈妈休息。无休止的拧她的耳朵或者掰她的手。随着妹妹的日益长大,妹妹很快成为了他折腾的目标。虽然不至于到伤害身体的地步,但他妹他对妹妹的妒忌显而易见。自从妹妹出生成为这个家庭中的一员,男孩儿的表现就开始急速滑坡,因为妹妹成为家人新的关注焦点。</p> <p class="ql-block">男孩儿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困境,没有人再喜欢他。他在学校毫无进步,他的行为总是让别人不舒服?每次他干扰了别人,他就会被惩罚。要么成绩报告很差,要么学校给他父母发觉投诉信,直到最后有人建议他父母把他从学校领走,因为他似乎不适合上学了。</p> 案例分析 <p class="ql-block">在上一讲我们知道,人类的心理发展是很奇妙的,决定我们行动方向的往往不是客观事实本身,而是我们的观念。同样境遇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并不取决于客观事实和环境,儿童如何看待客观事实才是决定因素。从案例我们可以看出8岁之前男孩一直就是家庭的中心,他俨然像一位国王对家人发号施令,家人总是尽力满足他的任何无礼的要求,这种错误的行为模式让他给自己设定了错误的人生目标:成为别人瞩目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在被罢黜之前妈妈的眼里只有他,他的眼里也只有妈妈。在他掌握绝对权力八年之后,妹妹出生了,妹妹成为家人新的关注焦点,男孩突然被剥夺了王位,男孩儿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困境,没有人再喜欢他。他拼命要夺回失去的王冠。</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案例中,男孩的主要任务是让妈妈只关心自己,而且只服务于他一个人,他的生活就是有这个愿望所驱动的。所以说它的整个心理世界都聚合在这一个想法上,我必须拥有妈妈。我必须是唯一拥有他的人,但是学校对他有别的要求,他必须学会独立学习,必须管理好课本和作业,必须整理好个人物品要差多少,这些就好比一匹烈马,套上马车。他给自己制定的目标就是成为别人瞩目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大家试想,一个孩子原本只适应有人完全专注的照顾她,忽然环境发生了变化,上学之后,老师的注意力要分散给很多孩子。假如某个孩子要求获得更多的专注,必然会惹怒老师。他的个人生活模式与学校要求的生活模式发生了冲突,一方面,孩子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活动都由它自身的目标决定。也就是说,没有一个行动不是指向这个目标的。另一方面,学校要求还每个孩子都要遵照正常的生活模式,于是冲突不可避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学校把他开除,或者让父母把她领走,这个男孩儿对此解决方案会非常满意,他的错误的感知系统就像一个陷阱,他觉得自己赢了,因为这下她真的把妈妈治住了,他必须要只为她一个人操心了,而且正是他想要的。而这种处理方式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心理状况,并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p> <p class="ql-block">一慧读《儿童教育心理学》</p><p class="ql-block">朗读者:高珊</p><p class="ql-block">2022/3/25</p><p class="ql-block">(喜马拉雅已更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