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治的美篇

罗治

<p>妙应寺白塔是元大都保存至今唯一完整的文化遗迹。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一座藏式佛塔,也是中尼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1961年“妙应寺白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nbsp;</p><p><br></p> <p>妙应寺白塔,又称“释迦舍利灵通之塔”,也称“灵通万寿宝塔”、“释迦舍利灵通宝塔”,因通体白色,故俗称“白塔”,元时有“金城玉塔”之美誉。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城门内大街路北的妙应寺内。始建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由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勘察选址,元朝国师亦怜真与尼波罗国(今尼泊尔)工艺家阿尼哥分别负责装藏和建造事宜,并迎释迦佛舍利藏于塔中。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p><p>妙应寺白塔是元大都遗存下来的重要标志,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同时也是北京最早的藏传佛教佛塔并被认为是北京最古老的标志性建筑。乾隆皇帝曾命人在塔刹内放置一批镇塔之物,均为佛教的稀世之宝,其刹顶造型亦为中国目前所独有。白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3部分组成。台基高9米,塔高50.9米,底座面积1422平方米,台基分三层,最下层呈方形,台前有一通道,前设台阶,可直登塔基,上、中二层是亚字形的须弥座。台基上砌基座,将塔身、基座连接在一起。莲座上又有5条环带,承托塔身。塔身俗称“宝瓶”,形似覆钵,上安7条铁箍,其上又有亚字形小型须弥座,再上就是13天相轮,顶端为一直径9.7米的华盖,华盖以厚木作底,上置铜板瓦并做成40条放射形的筒脊,华盖四周悬挂着36副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微风吹动,铃声悦耳。华盖中心处,还有一座高约5米的鎏金宝顶,以8条粗壮的铁链将宝顶固定在铜盘之上。</p><p><br></p> <p><br></p><p>妙应寺白塔是元大都遗存下来的重要标志,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同时也是北京最早的藏传佛教佛塔并被认为是北京最古老的标志性建筑。乾隆皇帝曾命人在塔刹内放置一批镇塔之物,均为佛教的稀世之宝,其刹顶造型亦为中国目前所独有。白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3部分组成。台基高9米,塔高50.9米,底座面积1422平方米,台基分三层,最下层呈方形,台前有一通道,前设台阶,可直登塔基,上、中二层是亚字形的须弥座。台基上砌基座,将塔身、基座连接在一起。莲座上又有5条环带,承托塔身。塔身俗称“宝瓶”,形似覆钵,上安7条铁箍,其上又有亚字形小型须弥座,再上就是13天相轮,顶端为一直径9.7米的华盖,华盖以厚木作底,上置铜板瓦并做成40条放射形的筒脊,华盖四周悬挂着36副铜质透雕的流苏和风铃,微风吹动,铃声悦耳。华盖中心处,还有一座高约5米的鎏金宝顶,以8条粗壮的铁链将宝顶固定在铜盘之上。</p> <p>走进山门,迎面是天王殿,面阔三间,歇山顶。在天王殿中央供奉着弥勒菩萨、韦陀菩萨,两侧分别供奉着四大天王,又称"四方天王"或"四大金刚",他们是守护四方的护法神,分别为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p> <p>转过天王殿便是大觉宝殿,(意珠心境殿),原是大雄宝殿,因乾隆皇帝题匾"意珠心境",大殿因此得名。该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五脊四坡庑殿顶(又称四阿顶)为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为寺中主殿,殿中曾供奉三世佛,文革时期被毁。现殿内辟为“藏传万佛造像艺术展”,展出元、明、清三代铜质鎏金佛像700尊左右,其造像艺术形式分别有尼泊尔、印度、古、西藏、中原等地不同的艺术风格。</p><p><br></p> <p>在大觉宝殿前的广场上,一个铸铁香炉高高耸立在中央,两根经幡柱高挑起一串五颜六色的经幡,随风舞动的经幡给人一种空灵、寂廖的感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