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一次不畏艰难险阻的远征,它已经成为世界军事史上的三大远征之首!当年的红军指战员背负着民族的光荣和梦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我们退休了带着感恩的心沿着英雄的足迹重走红军长征路,去亲身感受和学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精神;去亲身领略祖国的繁荣昌盛,山河美好;去亲身感受扶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去亲眼看看人民朝气勃勃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这是第十六集《巧渡金沙江皎平渡》。 长江在四川、云南境内段称为金沙江。金沙江发源于青海,奔腾而下,从巴塘到石鼓突然来了个一百多度的急转弯,掉头北上,形成了著名的长江第一弯。奔流的金沙江水,冲入海拔五千多米的哈巴大雪山和玉龙雪山之间,削出了三千多米的大峡谷——虎跳峡。江水越过峡谷后,流到云南元谋、禄劝一带,这里江面渐宽,水流稍缓。龙街渡、洪门渡和皎平渡都是沿江川滇间的重要渡口。此地气候炎热,相传三国时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即指此地。<br><br> 中央红军在毛主席的英明领导和运筹帷幄之下,经过“兵临贵阳逼昆明”等一系列军事佯动调离了滇军主力和大部地方民团之后,红军主力由昆明附近快速北上金沙江。至此,蒋介石才终于明白了红军入滇的真实目的,他训令“追剿”军各部掉头向北实施追击,并命空军每天在金沙江各渡口进行侦察,严令龙云监督金沙江沿岸各县,收缴全部渡船和渡江材料,“坚壁清野”,封锁渡口。同时令金沙江北岸的第24军军长兼川康边防总指挥、军阀刘文辉严守金沙江各渡口,坚决不给红军留下一船一木渡江,力图利用金沙江的天险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并迫使红军背水决战。国民党军川康边防总指挥刘文辉接到布防堵截红军的电报后,将其第24军部队部署为两道防御线,以金沙江为第一道防线,大渡河为第二道防线。川康边防军总司令刘元璋指挥十二个团,防守金沙江,负责第一道防线,确保西昌地区安全。刘元璋认定守江不如守城,以旅长刘元瑭率三个团并指挥地方民团负责金沙江江防,而把主力摆在会理、西昌等地,不愿在金沙江边与红军死打硬拼,只求能把城池多守几天,待中央军追兵到达,红军离去,即算交差。而负责金沙江防务的刘元瑭则认为,红军渡江北进的路线可能有三:一是由巧家渡江,经宁南攻西昌;二是由姜顺方向渡江直攻会理;三是从通安州方向渡江,攻击会理。三条路线中,他判断红军走第一条路线的可能性最大,因而将主力布置在这一方向,另以一个团守备姜顺方向。至于通安方向,他认为这是由云南通往会理的大道,红军为隐蔽行动,必不敢走此路,所以将此地的防务交给了江防大队负责,仅派一个营前去协防,在江边只放了一个连。<br><br> <p class="ql-block"> 中央红军各部到达金沙江南岸后情况很是糟糕,尤其是龙街渡、洪门渡,没有找到船只,江面太宽、水流太急,架设浮桥十分困难,好不容易架起一半就被冲垮了,敌机又不断轰炸骚扰。所有的焦点都聚集在了皎平渡渡口上。军委干部团不辱使命,翻山越岭、昼夜强行军,于5月3日黄昏抵达皎平渡渡口,迅速控制了南岸渡口,分别找寻和缴获了一只木船。干部团利用两只木船渡过江后,不惜一切牺牲,坚决拿下了位于皎平渡以北二十公里的通安州,并乘胜追击直抵会理城下,不但巩固了皎平渡渡口的安全,而且为红军主力过江后的行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陆续而至的红军部队又找到了五只木船。一共七只木船,大者可渡三十人,小者可渡十一人。由于水流太急,无法架设浮桥,两万多红军渡过金沙江,全靠七只木船往复运渡。为此,中革军委组成渡河司令部,专门负责指挥渡河工作,并在两岸燃起木柴,昼夜渡江。所有部队到达江边之后,一律停下待命,接到通知后才能向前行,按着指令上船。每船不但规定所载人数及行李担数,还标明座位次序。上船时,人员呈一路纵队依次而上,每船并派有船长,负责维持船中秩序,上至司令员下到普通战士,一律听从渡河司令部及船长的指挥。由于周密筹划,精细指挥,所以虽人多船少,时间紧迫,但红军渡江时却是井然有序,快而不乱。对于船夫,红军则细心照顾。第一天渡江时,仅有十八个船夫,后来增加到三十七人。</p> <p class="ql-block"> 在皎平渡为红军划船的船工共37名。在“共和国不会忘记”碑刻上有记载,他们都是穷苦人,有的是家族关系,名字朴实无华,有人连“大号”都没有:张朝寿、张朝福、张朝禄、张朝经、张朝满、张朝连、张朝元、张朝芳、张朝发、张兴桂、张忠印、杨走有、杨朝兴、殷梦之、李如成、李有才、李正芳、李明禄、陈月清、丁继安、小王有、周德安、周启龙、田兴奉、田兴科、向志富、向正发、向正家、罗兴武、姚国元、罗兴全、钟应福、姚万成、严再洪、康昆、向二糖匠、杨麻子老倌。这37名船工大多是张朝寿召集来的,他是当地船工“头儿”,有见识,有影响力。还有一个因素:贺龙领导的红军在川滇一带很有影响,当地人得知来到跟前的队伍和贺龙的红军一样,有认可;刘伯承是渡江总指挥,他曾经是川军名将,威震大西南,当地人得知刘伯承是红军总参谋长,佩服之余更加积极支持红军。这37名船工是汉、彝、苗、傣、纳西等多个民族,至今没有一一对应。红军来到时,川滇一带还是半奴隶半封建社会,土司、头人、寨子首领和国民党官僚(官家)权力很大,任意奴役和打骂民众,甚至杀害“干人”(即贫苦人),百姓民不聊生。这37名船工不顾土司、头人、官家的事先“帮红军就杀头”威胁,都是好样的,所以“共和国不会忘记”!</p>